-
公开(公告)号:CN103324980B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310147943.2
申请日:2013-04-25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G06N3/08
Abstract: 一种风电场风速预测方法,所述方法首先采用模糊粗糙集方法对影响风电场风速的多种因素进行属性约简,去除冗余信息,得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然后采用加权欧氏距离进行改进的聚类方法提取相似性较高的数据作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训练样本,并使用聚类后的数据训练各类预测模型;最后根据当前属性值选择匹配的预测模型来预测风速。本发明在传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输入变量与训练样本这两大影响神经网络预测性能的重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大大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能大幅度提升神经网络的预测性能,有效地提高风电场风速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116711B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310076215.7
申请日:2013-03-1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G06F19/00
Abstract: 一种基于辐照度特征参数的天气类型辨识方法,用于对光伏电站逐日历史数据中缺失的天气类型进行识别。其技术方案是,所述方法基于辐照度逐日变化规律和不同天气类型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以辐照度特征参数作为输入,以天气类型作为输出,通过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天气类型辨识模型,利用天气类型信息完整的历史数据对其进行训练,拟合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而通过该模型识别得到逐日数据记录中缺失的天气类型。本发明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实现了对缺失天气类型的有效辨识,消除了光伏电站逐日数据记录中天气类型信息缺失对分类预测算法实施的不利影响,为提高光伏电站辐照度和发电功率分类预测的准确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04578181B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510013789.9
申请日:2015-01-12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H02J3/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限电弃风工况下双馈风电机组有功出力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机组运行轨迹控制器,实时求解以机组转速和桨距角综合调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和以机组有功平衡、运行点稳定性等为约束条件的运行点转移轨迹优化模型,以获得机组的最优转移轨迹;进一步对变桨系统和转子侧变频器的传统控制策略进行改进,使机组能够沿运行点的最优转移轨迹调控其有功功率,完成电网调度部门的限电弃风命令。本发明所提控制方法,适用于限电弃风工况下双馈风电机组的有功控制,能够使风电机组准确地执行电网调度部门限电弃风命令,并在运行过程中减小机组转速和桨距角的综合调整量,有助于延长机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2545707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210007609.2
申请日:2012-01-11
Applicant: 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力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3 , Y02E40/72 , Y02E40/76 , Y04S10/123 , Y04S10/545
Abstract: 以发电单元为基本预测单元的发电功率预测方法及系统,利用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各发电单元处的参数,将这些参数作为输入状态变量;同时读取各发电单元的输出功率值,并将其作为输出状态变量,针对各个发电单元分别建立对应的关联数据库;利用关联数据库得到其对应的发电功率预测值;再对正常工作发电单元的功率预测值进行累加,进而得到整个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预测值。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的发电功率预测系统,以各逆变器对应的发电单元为基本预测单元,适用于由不同安装运行方式,包括固定安装、单轴跟踪、双轴跟踪、聚焦型等,发电单元混合组成或由单一安装运行方式发电单元组成的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05225252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603236.9
申请日:2015-09-2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50/06 , G06T2207/3019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云团运动预测方法,通过先获取不同时刻的天空图像中云团边缘的像素点集合,基于预定的优化目标通过最优化算法来求解不同时刻的天空图像中云团边缘的像素点的对应关系,基于该对应关系以及对应的像素点的位置,对于云团图像边缘的后续运动位置进行预测。由此,可以对于云团运动进行较为精确的预测,为光伏发电功率分钟级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3809650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410068543.7
申请日:2014-02-2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G05F1/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8
Abstract: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等效建模方法,它将函数模块、受控电压源、滤波电路、隔离变压器和电网依次相连,形成光伏电源的简化模型,所述函数模块在非故障时根据光照强度和温度计算出系统稳态输出电流,而在短路故障时,则首先解出短路前后两种稳态输出电流,然后利用模型降阶后的时域特性得出整个暂态过程的输出电流变化曲线,并将其拟合出来,之后函数模块根据电压电流的关系计算出受控电压源应有的输出电压,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受控电压源进行控制。本发明在完成详细模型的控制功能和不影响并网外特性前提下,大幅减小了仿真运算时间,提高了仿真效率,并且电路简单,容易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03306909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310237919.8
申请日:2013-06-14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大型机械弹性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型蜗簧储能装置中串联用单体式储能箱。输入芯轴右端装配的左轴承和右轴承,分别安装在蜗簧箱左端盖和蜗簧箱右端盖上;蜗簧箱左端盖和蜗簧箱右端盖分别安装在蜗簧箱体的两侧;蜗簧的一端固定在输入芯轴上,另一端固定在蜗簧箱体的内壁上;输入芯轴的左端伸出储能箱,装配轴承,安装在轴承座上。多个单体式储能箱串联,成为大型机械储能装置。本发明实现了多个蜗簧储能箱的串联,可以有效的增加储能装置的储能量;采用单体式的储能箱结构,实现了多个储能箱的能量的逐步传递;单体式储能箱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装配。
-
公开(公告)号:CN103117692B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076223.1
申请日:2013-03-1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H02P6/00
Abstract: 一种多种外部干扰下的带有机械弹性储能的永磁电动机组控制方法,所述永磁电动机组包括永磁同步电机、齿轮变速箱和用作机械弹性储能的涡簧箱,所述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包含永磁同步电机、齿轮变速箱和涡簧箱的永磁电动机组的全系统数学模型,然后针对多类不同的非谐波周期有界的非线性外部扰动,设计非线性内模方程及状态反馈控制器。本发明设计了不同的非线性内模方程;在标称系统控制律的基础上,设计了状态反馈控制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非线性干扰输入均能被完全抑制,设计的状态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能够很快地跟踪参考信号,并保证在多类外部干扰下永磁电动机组输出的角速度保证基本稳定,实现了机组的高精度伺服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4578086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510049507.0
申请日:2015-02-0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63 , Y02E40/34 , H02J3/16 , H02J3/46
Abstract: 一种风电和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法,所述方法由变电站控制中心实时测量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接入变电站低压侧电压,当风速波动或/和光照变化引起低压侧电压波动时,首先根据并网点电压相对于电压参考值的偏差确定电网的无功需求,然后在风电场、光伏电站和动态无功补偿设备之间按照优先级进行无功分配,维持并网点母线电压恒定。本发明以风电/光伏发电集中接入变电站低压侧电压为控制目标进行无功分配,并且在无功分配过程中兼顾风电场有功功率损耗,与风电场、光伏逆变器单独控制方法相比,不仅减小了低压侧的电压波动,而且降低了风电场有功损耗。
-
公开(公告)号:CN10457422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510049730.5
申请日:2015-01-3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50/06
Abstract: 一种基于损失电量特征参数的光伏电站运行状态辨识方法,所述方法首先利用光伏电站能量管理系统(EMS)的历史数据计算得到光伏电站各发电单元的损失电量信息,然后通过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各光伏发电单元的运行状态辨识模型,拟合损失电量信息特征参数与运行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利用这些运行状态辨识模型对各光伏发电单元的运行状态进行识别,进而得到整个光伏电站的运行状态集合。本发明可减少光伏发电单元监测的工作量,帮助运行人员及时发现组件和系统故障,为光伏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