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冰箱冷冻室的抽屉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959447U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20761899.8

    申请日:2017-06-28

    Applicant: 杨玄星

    Inventor: 杨玄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冰箱冷冻室的抽屉结构,其包括冷冻室、冷冻室柜门,冷冻室内设有多个冷冻抽屉,所述的冷冻室内设有抽屉架,冷冻抽屉位于抽屉架内,所述的冷冻抽屉包括抽屉本体,抽屉本体外表面设有抽屉门,抽屉门包括发泡保温层和带磁密封条;抽屉门的带磁密封条吸附的对应处设有抽屉门框,在抽屉门框内盘绕有除露管道,抽屉门框和除露管道一起发泡在冷冻室的柜体上,抽屉门框为铁磁材料。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能帮助冷冻室在开关门时冰箱冷冻室的能耗低的冷冻室抽屉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冰箱门的冷冻密封效果不佳,开关门时能耗高的技术问题。

    双箱冷柜
    3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875798U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20665437.6

    申请日:2017-06-09

    Applicant: 杨玄星

    Inventor: 杨玄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箱冷柜,其包括左箱、右箱、左压缩机、右压缩机、左冷凝器、右冷凝器、左毛细管、右毛细管、左箱冷冻蒸发器盘管、右箱冷冻蒸发器盘管、跨区制冷管和控制电路;左箱冷冻蒸发器盘管环绕安装在左箱的箱壁内,右箱冷冻蒸发器盘管和跨区制冷管环绕安装在右箱的箱壁内;左压缩机、左冷凝器、左毛细管、跨区制冷管和左箱冷冻蒸发器盘管构成环路;右压缩机、右冷凝器、右毛细管和右箱冷冻蒸发器盘管构成环路。跨区制冷管从左箱跨越到右箱后盘绕在右箱箱壁内。控制电路控制左右两套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每套制冷系统都可以独立调成冷冻、冷藏和关闭三种状态,从而实现多种不同模式。本方案适用于工作环境非固定的冷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共用冷凝风机的双压缩机制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6875746U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20665438.0

    申请日:2017-06-09

    Applicant: 杨玄星

    Inventor: 杨玄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用冷凝风机的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其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器、第二节流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控制电路;冷凝器包括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和散热风机,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都为往复式结构,冷凝器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合并在一起散热并且管路循环是分开的;冷凝风机对流侧正对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两套循环回路共用一套冷凝器,用同一个散热风机控制散热,节省了冷凝器的占用空间和成本。本方案适用于所有双压缩机制冷系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冷柜移门的门框结构
    3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874191U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20658954.0

    申请日:2017-06-08

    Applicant: 杨玄星

    Inventor: 杨玄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柜移门的门框结构,解决现有冷柜的移门门框安装复杂、长时间使用容易脱落,且移门关闭于门框撞击力大的问题。本装置包括柜体,柜体正面设置有移门,柜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侧板,所述侧板为发泡材料发泡成型,其特征在于:两侧侧板与移门对齐的位置分别设有门框,门框带有容纳移门侧边的门框槽,所述门框镶嵌于侧板内、门框槽的槽顶面与侧板内表面平齐,所述门框槽的槽底还嵌设有用于密封缓冲的减震密封条。本实用新型采用内嵌与侧板内的内置式门框,冷柜的门框可随侧板发泡成型,结构稳固,安装简单,且门框不占用两侧板之间的空间,增大了移门的可视面积。

    一种多移门防撞防夹手拉手

    公开(公告)号:CN206874055U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20660078.5

    申请日:2017-06-08

    Applicant: 杨玄星

    Inventor: 杨玄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移门防撞防夹手拉手,包括至少构成一对上下层叠的上移门和下移门,所述上移门和下移门可相对独立移动,所述上移门的外露面上设置有第一拉手,所述下移门的外露面上设置有第二拉手,至少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一拉手或第二拉手上设置有缓撞机构,所述缓撞机构位于其所在所述第一拉手或第二拉手的一侧部上,该侧部靠向所述上移门和下移门之间形成的其中一台阶。本实用新型在移门拉手靠向上移门和下移门之间的台阶侧选择设置缓撞机构,缓撞机构使得无论哪个移门拉手与其对应台阶之间均形成有防夹手或防磕碰间隙,从而防止夹手事故的发生;而且缓撞机构缓解了移门的撞击力,减小了拉手或移门损坏的可能性,保证了安全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