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504583B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810388049.7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14 , A62D3/02 , A01N63/04 , A01P21/00 , C12R1/645 , A62D101/04 , A62D10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冠突散囊菌FDWT1及其应用,通过对菌株的18S rD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其属于冠突散囊菌属(Eurotium cristatum),是一种冠突散囊菌属真菌。该菌不仅具有利用难溶性无机磷酸盐的能力,还具有分泌酸性磷酸酶、降解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的能力。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分泌酸性磷酸酶,溶解难溶性无机磷酸盐,降解茶叶上草甘膦农残的真菌菌株,为茶叶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候选的功能微生物。
-
公开(公告)号:CN110573623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880011270.9
申请日:2018-02-0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5/82 , C07K14/415 , C12N15/90 , C12Q1/6895 , A01H5/00 , A01H6/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增加植物产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增加编码磷酸盐转运蛋白(PT7)多肽的核酸的表达。本发明还涉及制备此类植物和显示增加的产量的遗传改变的植物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8727482B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810615310.2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07K14/415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重组SPXnovel蛋白在提高大豆低磷耐的应用,以大豆自身基因组编码的GmSPX6和GmSPX1为基础,通过将不同GmSPX6蛋白的N(1‑220aa)端和C(180‑261aa)端进行融合组装,找到一个新的SPXnovel蛋白,此人工重组的SPXnovel蛋白在低磷下的蛋白稳定性较GmSPX6明显提高。在大豆的毛根体系中超表达该基因能够抑制缺磷信号的快速产生,保证大豆在适度低磷条件下的生长,提高大豆对适度低磷的耐受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355235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478026.1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瘤菌FAMB126及其应用,该菌株系是通过闽花8号花生品种捕捉自福建省安溪地区土壤中的根瘤菌,从新鲜根瘤中对根瘤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菌株的16s rDNA部分序列进行测定,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新菌株系,并命名为福农2号。本发明的根瘤菌FAMB126通过实验室水培回接试验以及大田回接实验证明其具有高效结瘤、固氮能力强的特性,接种该根瘤菌能够提高花生生物量以及产量,可适用于华南酸性土壤,作为花生常规栽培的措施之一。
-
公开(公告)号:CN109337847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480784.7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瘤菌TXR2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该菌株是从决明属牧草新鲜根瘤中分离和纯化,PCR检测nodA gene,并经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确定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新菌株系,并命名为天圆2号。于2018年4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8193。本发明的根瘤菌TXR2通过实验室盆栽回接试验证明其具有高效结瘤和固氮能力强的特性,接种该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决明属牧草的根瘤数、根瘤固氮效率、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进而达到培肥地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728451A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810615309.X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5/29 , C07K14/415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5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K14/415 , C12N15/825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豆特异响应低磷的转录因子GmPHRLP及应用,以大豆品种“BX10”为材料,通过RNA-seq发现一个在缺磷条件下表达水平显著提高的转录因子,通过测序拼接的序列设计该基因的特异引物,对其进行克隆以及同源分析,发现该转录因子是属于MYB-CC家族的转录因子,分析发现该转录因子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的磷信号中心调控因子具有较高的蛋白同源性,能够结合P1BS(PHR1 Binding Site)位点;其转录水平受低磷特异诱导表达的,能够诱导磷酸转运体蛋白的表达,增加低磷下对磷的吸收转运。在大豆毛根中超表达该基因能够增加大豆对磷的吸收,显著提高在低磷培养条件下的大豆的生物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504583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810388049.7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14 , A62D3/02 , A01N63/04 , A01P21/00 , C12R1/645 , A62D101/04 , A62D10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冠突散囊菌FDWT1及其应用,通过对菌株的18S rD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其属于冠突散囊菌属(Eurotium cristatum),是一种冠突散囊菌属真菌。该菌不仅具有利用难溶性无机磷酸盐的能力,还具有分泌酸性磷酸酶、降解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的能力。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分泌酸性磷酸酶,溶解难溶性无机磷酸盐,降解茶叶上草甘膦农残的真菌菌株,为茶叶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候选的功能微生物。
-
公开(公告)号:CN106818361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219701.X
申请日:2016-12-26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茶的种植方法,包括接种根瘤菌剂、播种、施肥的步骤,其具体是在播种前将大豆种子与根瘤菌剂拌种,然后在茶树行间间隔种植处理后的大豆,再结合整地施入有机无机复混肥。本发明种植方法可显著提高有机茶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比普通种植方式亩增产毛茶42‑114公斤,亩增收达2870‑8410元,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6748477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219694.3
申请日:2016-12-26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5G3/04 , A01C21/005 , C05B17/00 , C05D1/00 , C05D9/00 , C05F5/002 , C05F1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茶豆套作茶园的有机专用肥及其施用方法,该有机专用肥中有效成分含量为:有机质33‑37wt%、总氮2.7‑3.0wt%、五氧化二磷4.8‑6.5wt%、氧化钾5.4‑6.7wt%、氧化镁1.6‑1.9wt%。在有机茶园中,将本发明有机专用肥与大豆套作相结合,可满足茶树对养分的需求特性,协同提高大豆和茶叶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经计算,采用本发明可比常规施肥亩增产62‑77%,亩增收达1500‑2270元,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376765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310312220.7
申请日:2023-03-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招募固氮微生物信号物质的发现与应用。该物质为苯甲酸,是从低氮条件下甘蔗根尖的粘液中鉴定和发现的。低氮条件下甘蔗根尖粘液中苯甲酸含量较高,研究表明苯甲酸参与了低氮条件下甘蔗对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的富集。苯甲酸通过趋化作用招募固氮微生物,且苯甲酸能够通过抑制其他细菌生长,提高土壤中固氮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增加土壤中固氮基因nifH的丰度,因此能提高甘蔗对固氮副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招募和富集。在盆栽应用苯甲酸明显促进玉米对氮的获取能力,促进低氮下玉米的生物量的累积,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