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烘箱
    3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750738U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22510376.4

    申请日:2023-09-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烘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烘箱,包括箱体、红外组件及吹风组件,箱体设有干燥腔,干燥腔内设有用于承载物料的物料承载面,红外组件包括红外元件,吹风组件包括风箱、风道、进风口及吹风口,风箱安装在干燥腔的腔壁上,进风口设置在风箱上,进风口露出箱体,风道具有进风端、加热部及吹风端,进风端与风箱连通,吹风口位于吹风端,加热部位于进风端和吹风端之间;红外元件安装在加热部上,红外元件具有加热侧和干燥侧,加热侧朝向风道,用于对流经风道的气流加热,干燥侧朝向物料承载面,用于向物料承载面上的物料发射红外光。缩短了热风输送的行程,降低了气流的热量损失,不需要另外设置热源,能够降低成本。

    一种远红外加热管
    3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307414U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21753735.2

    申请日:2023-07-05

    Abstract: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红外加热管中加热件形状单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红外加热管,包括由多条石英纤维编织的编织体,石英纤维的表面覆盖石墨烯层,且不同石英纤维表面的石墨烯层相互电导通,编织体至少具有第一引出端和第二引出端,第一引出端和第二引出端用于编织体的电源供应,第一引出端和第二引出端分别与石墨烯层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远红外加热管,在所述石英纤维表面覆盖石墨烯层,利用多条石英纤维形成编织体,所述编织体材质柔软,因此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制备成其他异形形状的加热管发热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外加热管的加热体形状单一的问题;另外,所述编织体的柔性材质和耐高温的特性,扩大了所述远红外加热管的适用范围。

    一种红外电热组件
    3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322590U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223057239.1

    申请日:2022-11-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热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电热组件。一种红外电热组件包括壳体、初级红外源、次级红外传递板和导气管,壳体具有开口,次级红外传递板固定在壳体上并遮住开口,壳体与次级红外传递板之间形成封闭的加热腔,初级红外源设置在加热腔内,次级红外传递板在初级红外源通电时吸收初级红外源产生的红外线并向外发射红外线;导气管的一端用于连通外界气源,另一端伸入加热腔内,以使加热腔内维持正压。次级红外传递板能够更好地实现热量均匀化,从而能较好的传递初级红外源产生的红外线,避免局部高温。处于封闭的加热腔内的初级红外源的电火花及高温能够与爆炸性气体环境实现完全隔离,保证了较好的安全性。

    一种石墨烯层悬空于加热腔体的结构及加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16146482U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122197573.6

    申请日:2021-09-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石墨烯层悬空于加热腔体结构,包括加热腔体、石墨烯电热层、第一导体、第二导体,所述石墨烯电热层包括石墨烯导电层和耐温绝缘层,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石墨烯电热层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延伸至所述加热腔体外部,所述石墨烯电热层悬空于所述加热腔体内部,所述加热腔体是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层悬空于加热腔体的结构及加热器,石墨烯电热层不仅可耐受800‑1100℃高温,长期稳定工作温度达800℃,加热效果快速均匀,还可以实现良好的防水性能与绝缘性能。

    一种加热板组件及加热模组

    公开(公告)号:CN221467927U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323001928.5

    申请日:2023-11-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板组件及加热模组。加热板组件包括第一加热板与第二加热板,第一加热板与第二加热板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加热板的朝向第二加热板的一侧设有第一波浪结构,第二加热板的朝向第一加热板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波浪结构形状匹配的第二波浪结构;第一波浪结构与第二波浪结构对插拼接,以在第一波浪结构与第二波浪结构之间形成波纹状的第一拼接缝隙。通过将加热板组件设置为可拼接的第一加热板与第二加热板,这样可以便于对加热板组件的运输及安装。本实用新型中波浪状的第一拼接缝隙增加了拼接缝隙的长度,增大了第一拼接缝隙周围处的加热板的面积,可以增加缝隙处的加热效果。

    一种红外烘箱
    3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147103U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322901125.9

    申请日:2023-10-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烘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烘箱,包括箱体、平面式红外系统、风场系统及传送系统,所述箱体内设有干燥腔,所述平面式红外系统、所述风场系统及所述传送系统设置在所述干燥腔中,所述平面式红外系统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平面式红外系统包括单个平面式红外元件或多个共面的平面式红外元件;所述风场系统用于向所述干燥腔中吹风;所述传送系统具有承载物料的物料传送面,所述传送系统用于将放置在物料传送面的物料沿预定方向传送;其中,所述平面式红外系统与物料传送面平行或呈一不为零的夹角。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烘箱,平面式红外系统与风场系统配合,能够快速对物料的整体进行干燥,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率。

    高速分散釜
    3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559035U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22078590.7

    申请日:2023-08-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散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分散釜,包括釜体、搅拌轴、行星轮系以及分散机构;搅拌轴设置于釜体的内腔;行星轮系包括太阳轮、第一动力机构、安装件、滑块、弹性件和行星轮,太阳轮套设于搅拌轴,第一动力机构用于驱动太阳轮相对搅拌轴旋转,太阳轮呈椭圆状;安装件固定连接于搅拌轴,滑块滑动连接于安装件,滑块沿釜体的中心至侧壁往复滑动,行星轮转动设置于滑块上;弹性件连接行星轮和搅拌轴;分散机构连接于滑块,分散机构用于将釜体的侧壁处的流体输送至中心。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速分散釜,行星轮绕椭圆状的太阳轮转动,带动滑块及其上的分散机构进行转动,分散机构能够从不同位置将釜体的侧壁流体的输送至中心。

    一种真空烘箱
    3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915588U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23057270.5

    申请日:2022-11-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烘箱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真空烘箱。真空烘箱,包括真空箱体、密封门、面状红外电热元器件和测温装置,真空箱体具有内腔,真空箱体的箱壁上设有与内腔连通的开口,密封门活动安装在真空箱体上,用于打开或关闭开口;测温装置和面状红外电热元器件设置在真空箱体的内腔中,面状红外电热元器件,用于在通电时对放置在内腔中的被加热物体进行加热;测温装置,用于检测内腔内的温度或被加热物体的温度。面状红外电热元器件的红外加热在真空环境下也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提高升温速度及升温效率,且面状红外电热元器件能够产生均匀的红外温度场,解决真空环境下被加热物体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一种远红外加热管
    3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352761U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22447650.3

    申请日:2022-09-15

    Abstract: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红外线发热管易爆裂以及热辐射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远红外加热管,包括外管、发热件和弹簧电极,所述发热件设置于外管的内腔设置有红外发热层,所述红外发热层用于产生红外线,所述弹簧电极连接所述发热件并与所述红外发热层电连接,所述弹簧电极用于支撑所述发热件并使所述红外发热层与外部供电设备的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远红外加热管所述弹簧电极利用它的弹簧力给加热管中元件提供足够的接触压力,使电流低阻的流过,不会因电热丝烧断引起加热管爆裂,同时热辐射转换效率更高,有效提高了加热管的稳定性。

    一种三相平衡发热板
    4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606104U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22219353.8

    申请日:2023-08-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相平衡发热板。一种三相平衡发热板,包括基板以及电热元件,电热元件包括功率相同且相互间隔的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以及第三发热件;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以及第三发热件的至少两个附着在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侧面上;第一发热件引出第一A相电极和第一B相电极,第三发热件引出第二A相电极和第一C相电极,第二发热件引出第二B相电极与第二C相电极,第二B相电极与第一B相电极电连接,第二C相电极与第一C相电极电连接;第一A相电极和第二A相电极电接三相电源的A相,第一B相电极电接三相电源的B相,第一C相电极电接三相电源的C相。本装置不是三的倍数也可实现三相平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