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轴向不等壁厚管坯成形等壁厚变直径管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36811A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410032106.X

    申请日:2014-01-23

    Abstract: 采用轴向不等壁厚管坯成形等壁厚变直径管件的方法,它涉及一种采用轴向不等壁厚管坯通过胀形法成形变直径管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采用等壁厚管坯制备变直径管件时,容易出现局部增厚或者起皱,且直径越大的区域壁厚越小的问题。方法:步骤一:根据待成形的等壁厚变直径管的形状,通过计算选择所需的轴向不等壁厚管坯;步骤二:将轴向不等壁厚管放入上模具和下模具中后,闭合上模具和下模具;步骤三:密封轴向不等壁厚管坯一端,从另一端向不等壁厚管坯内部通入压力介质以使轴向不等壁厚管坯发生胀形形变。本发明用于胀形法生产等壁厚变直径管件。

    一种冬季入室时清除鞋上附带积雪的清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715884B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210204412.8

    申请日:2012-06-20

    Abstract: 一种冬季入室时清除鞋上附带积雪的清洁装置,它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冬季入室时清除鞋上附带积雪的清洁装置。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清除鞋上附带积雪的清洁装置除雪效果差、难以除掉鞋面、鞋两侧上的积雪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滚刷和第三滚刷并排平行设置,第二滚刷和第四滚刷并排平行设置,第一滚刷、第二滚刷、第三滚刷、第四滚刷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框体,平行四边形框体安装在底板上,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底部履带组件安装在底板的上表面上,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四转动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转动轴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连接。本发明用于清除鞋表面的积雪。

    一种直接测试管材力学性能的胀形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033421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210584492.4

    申请日:2012-12-28

    Abstract: 一种直接测试管材力学性能的胀形实验装置,它涉及一种测试管材力学性能的实验装置,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管材力学性能的胀形实验装置无法实现连续测量、测量效率低、实验装置尺寸大、实验成本高以及实验周期长的问题。底板平放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垂直固接在底板板面的两端,第一固定板的第一通孔与第二固定板的第二通孔同轴设置;两个密封嵌块垂直于底板的板面设置且两个密封嵌块设置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两个密封嵌块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板面相互平行设置,导柱的两端通过螺帽紧固,调整块水平设置在两个密封嵌块之间且调整块的两端分别顶靠在两个密封嵌块相对的内端面上。本发明用于测试管材的力学性能。

    异种材料双层管材的热胀形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00223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210140066.1

    申请日:2012-05-08

    Abstract: 异种材料双层管材的热胀形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双层管材的热胀形制备方法。该方法解决现有的异种材料双层管材的制备方法工艺复杂,效率低及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将外层管套在内层管的外部;对内层管两端进行密封;感应线圈套在外层管的外部,采用感应线圈对内层管进行加热,加热到200℃-900℃;将介质通入内层管,使内层管发生胀形并贴靠外层管,介质的压力为0.5MPa-30MPa;胀形结束后,卸除内层管内部压力,得到需要的双层管材。本发明用于制备异种材料双层管材。

    一种采用位移控制方式的板材背面加压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13435A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110421126.2

    申请日:2011-12-15

    Inventor: 苑世剑 何祝斌

    Abstract: 一种采用位移控制方式的板材背面加压成形方法,它涉及一种板材成形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采用位移控制方式的板材背面加压成形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板材零件成形方法无法成形变形量大、形状复杂的零件的问题。本发明的步骤为:将待成形板坯放置在凹模座上,调整液压缸的柱塞杆的位置,使凹模的上表面与待成形板坯的下表面接触;压板向下运动将待成形板坯压紧在凹模座的上表面上,压板的下表面与待成形板坯的上表面形成密闭空腔;通过压板上方开设的通孔向空腔注射高压流体介质;通过控制液压缸的柱塞杆,使凹模及待成形板坯同步向下移动直至待成形板坯完全成形。本发明用于板材胀形工艺或拉深成形工艺中。

    型材的变曲率弯曲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1524729B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0910071832.1

    申请日:2009-04-20

    Abstract: 只需沿水平方向移动即可加工变曲率型材的弯曲设备,它涉及一种加工变曲率型材的弯曲设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加工变曲率型材的弯曲设备在水平移动待加工型材的同时还需要实时调整压辊的压入深度,导致待加工型材成形质量不稳定以及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的只需沿水平方向移动即可加工变曲率型材的弯曲设备的柔性垫的上端面为曲面。本发明的只需沿水平方向移动即可加工变曲率型材的弯曲设备在使用时不需要调整压辊的压入深度,就可以加工变曲率弯曲的型材,操作简单,工艺稳定性好,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检验金属变形流动的充液压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78190C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610010359.2

    申请日:2006-08-02

    Inventor: 苑世剑 何祝斌

    Abstract: 检验金属变形流动的充液压缩方法,涉及一种检验方法。解决已有检验中不能对金属成形的应力场进行控制以及在预先设计的应力场下观察和研究金属变形流动行为,它的步骤是:步骤一:记录试样原始数据;步骤二:将试样放入充液室(2)中;步骤三:冲头(1)下压,使处于充液室内的试样得到轴向主应力,同时充液室内的高压介质(5)也受到冲头下压带来的体积变化,使得液压发生改变,调节液压得到所需的横向主应力,达到预先设计的液压和压力机载荷,使试样发生压缩变形,记录数据;步骤四:重复步骤二、步骤三,采用不同的液压和压力机载荷对试样进行检验,记录数据;步骤五:根据以上得到的数据采用现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应力及应力场与金属变形流动之间的关系。

    型材的变曲率弯曲设备及其弯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24729A

    公开(公告)日:2009-09-09

    申请号:CN200910071832.1

    申请日:2009-04-20

    Abstract: 型材的变曲率弯曲设备及其弯曲方法,它涉及一种型材的变曲率弯曲设备及其弯曲方法。本发明解决现有的型材变曲率弯曲设备操作繁琐以及现有的型材变曲率弯曲方法工艺复杂、成形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的柔性垫上端面为曲面;本发明的型材的变曲率弯曲方法是按照以下步骤实现的:根据待加工型材所需变曲率的半径调节纵向运动工作台的位置,调整柔性垫底座的水平位置,直到压辊的下端与待加工型材的变曲率起始点相对应,使压辊压紧待加工型材直到柔性垫发生弹性变形;最后沿水平方向移动柔性垫底座,使压辊在待加工型材的表面压过。本发明的设备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工艺稳定性好、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一种异形变截面管件轴向差压热态内压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41303B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810662685.4

    申请日:2018-06-25

    Abstract: 一种异形变截面管件轴向差压热态内压成形方法,它涉及一种管件的成形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异形变截面管件热态内高压成形方法过程中,不能分区域控制管件的压力,导致无法对各区域的变形和壁厚分布进行有效、合理控制的问题,步骤如下:步骤一、将模具加热;步骤二、将原始管坯放入热态模具中;步骤三、冲头移动与管坯接触并密封,然后通过内部管路向管坯内部充入热态流体介质;步骤四、启动控制管坯内部压力的增压器使轴向各区域之间实现分隔和密封;步骤五、启动控制管坯外部压力的增压器,向管坯轴向的区域充入大小不同的压力介质;步骤六、控制管坯的内压和外压,使管坯发生变形,得到所需的异形变截面管件。本发明用于异形变截面管件成形。

    复杂应力路径下薄板变形过程应力应变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44730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611240021.6

    申请日:2016-12-28

    Abstract: 复杂应力路径下薄板变形过程应力应变测量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的试验装置和方法无法获得板材在一般复杂路径加载条件下变形全过程的应力、应变数据,从而无法准确、全面描述材料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变形特性的问题,复杂应力路径下薄板变形过程应力应变测量装置包括底座、施力机构、充液压板、上模板、玻璃板、阶梯凹模、压力传感器、控制系统、充液压力系统、动力系统、CCD相机、多个支撑块和多个连接杆;测量方法步骤:步骤一、制作阶梯凹模和切割薄板;步骤二、组装充液;步骤三、板材胀形;步骤四、应力应变信息采集;步骤五、拆卸装置保存实验数据。本发明用于薄板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应力应变测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