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电池
    41.
    发明公开
    固体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699399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180041645.8

    申请日:2021-06-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体电池,即使在将固体电池与极小的部件混合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而进行高密度的安装。本发明的固体电池具备:电池主体,包括隔着固体电解质层层叠的正极层和负极层,并具有对置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以及配置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周面;第一外部电极,设置于第一端面;第二外部电极,设置于第二端面;以及保护层,覆盖电池主体的周面,所述固体电池具有在正极层和负极层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第一外部电极覆盖第一端面,同时隔着保护层覆盖电池主体的周面的第一端面一侧,第二外部电极覆盖第二端面,同时隔着保护层覆盖电池主体的周面的第二端面一侧。在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上设置有一对第一凸部以及第二凸部,该一对第一凸部以及第二凸部沿着连接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的长边方向从第一外部电极向第二外部电极延伸,并位于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

    固体电池
    4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36408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180014530.X

    申请日:2021-02-10

    Inventor: 近川修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固体电池。该固体电池具备:电池元件,该电池元件沿着层叠方向具备一个以上的电池构成单元,所述电池构成单元具备正极层、负极层以及介于该正极层与该负极层之间的固体电解质层;以及外部电极,该外部电极与所述电池元件的端部接合,所述外部电极的表面被焊料膜覆盖,并且还具备保持该带焊料膜的所述外部电极的保持端子。

    固体电池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556671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080070975.5

    申请日:2020-10-09

    Inventor: 近川修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固体电池。该固体电池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池元件,沿着层叠方向具备一个以上的电池构成单元,所述电池构成单元具备正极层、负极层以及介于该正极层和该负极层之间的固体电解质层;外部端子,分别与所述正极层和所述负极层的各电极层的引出部接合,并且为了使外部和所述电池元件导通而露出;以及保护层,其以各电极层的引出部和所述外部端子能够分别接合的方式覆盖所述电池元件的表面,所述保护层具有侧部而构成,其位于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所述电池元件的侧部的中央区域上的规定部分的厚度尺寸大于该规定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尺寸。

    臭氧生成用元件以及臭氧生成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778989B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1780015622.3

    申请日:2017-01-12

    Abstract: 臭氧生成用元件(10)具备电介质基板(13)和设置在电介质基板(13)的一个主面的一对电极(21A、21B)。电极(21A)具有端子电极部(23A)和与端子电极部(23A)交叉的多个电极子部组(22A)。电极(21B)具有端子电极部(23B)和与端子电极部(23B)交叉的多个电极子部组(22B)。电极子部组(22A)和电极子部组(22B)配置为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电极子部组(22A、22B)分别具有多个电极子部(221A、221B)和将多个电极子部(221A、221B)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22A、222B)。

    固体电池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30614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1980071566.4

    申请日:2019-10-28

    Inventor: 间庭健 近川修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固体电池。该固体电池的特征在于,沿层叠方向具备至少一个电池构成单元,该电池构成单元具备正极层、负极层以及介于该正极层与该负极层之间的固体电解质层;所述正极层和所述负极层分别至少具有活性物质层而成;所述正极层和所述负极层的至少一个端部上、或者与该端部相邻地设置有缓冲部,该缓冲部具有比该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中的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密度小的密度。

    热电变换元件、热电变换模块及电气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7615502B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680033650.3

    申请日:2016-03-31

    Inventor: 林幸子 近川修

    Abstract: 元件本体(11)由多个第1热电变换部(111)和多个第2热电变换部(113)在一个方向上交替排列而成。一对电极(15,16)与多个第1热电变换部(111)及多个第2热电变换部(113)中的任两个电气连接。绝缘体部(13)覆盖第1热电变换部(111)的下侧及上侧。传热部(17,19)设于绝缘体部(13)的与第1热电变换部(111)侧相反的一侧。

    臭氧生成装置
    4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08208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680005482.7

    申请日:2016-0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H01T19/00 H01T2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使放电部的宽度变细也能够抑制消耗电力和发热的臭氧生成装置。臭氧生成装置(10)具备:电介质部(11),具有产生沿面放电的顶面(11A);以及多个放电部(12A、13A),由设置在电介质部(11)的导体构成,具有与顶面(11A)靠近并对置的放电端(12C、13C),并沿着顶面(11A)空开间隔进行排列,在放电部(12A、13A)中,若将放电面方向上的自身的尺寸设为La,并将排列方向上的自身的尺寸设为Lb,则La≥Lb。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