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好氧颗粒污泥最适保存温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35157A

    公开(公告)日:2020-02-25

    申请号:CN201810925421.3

    申请日:2018-08-1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好氧颗粒污泥最适保存温度的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基于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细胞活性状态进行表征,通过与中试好氧颗粒污泥差距比较来确定好氧颗粒污泥最适保存温度,并结合好氧颗粒污泥活性恢复效果和污泥微生物活性恢复后细胞活性状态验证了其表征方法数据结论的可靠性。本发明基于流式细胞术确认最适保存温度,操作简便、数据快速易得且准确可靠,并且可省略好氧颗粒污泥活性恢复过程,能够实现节省时间和节能降耗的效果。

    一种印染废水污染物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776219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11261361.0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印染废水污染物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应用,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设计了MBBR/硫铁自养反硝化/活性焦吸附的印染废水处理组合工艺。该发明通过MBBR作为有机物去除和氨氮降解的主要场所;硫铁自养反硝化实现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去除,完成脱氮除磷目标;活性焦进一步吸附去除残余的有机物,实现出水COD的稳定达标排放。该组合工艺运行费用较低,具有污染物高效去除和短流程的特征,符合当前印染废水处理高效便捷的发展方向。

    一种生态安全的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80044B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611004494.6

    申请日:2016-11-1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安全的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氮除磷的装置,包括脱氮除磷单元和硫酸盐吸附单元;所述脱氮除磷单元包括粗砂层、脱氧层和脱氮除磷层;所述脱氮除磷层填充硫、铁混合物,硫酸盐吸附单元以水滑石为填料。本发明的脱氮除磷装置所用原料硫磺、铁、水滑石均为固体,能够有效避免投加液态碳源所带来的污染。并能有效除去污水的硝酸盐,反硝化较为彻底,最高去除率可达100%,除磷效率在80%左右,出水TP浓度基本低于0.5mg/L,硫酸盐平均去除率约为50%,对污水中氮、磷有较好的深度去除效果,并且对生态系统基本无不良影响。

    一种纱管纸生产废浆液的处理回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186294B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610722942.X

    申请日:2016-08-2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纱管纸生产废浆液的处理回收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基于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两级纱管纸生产废浆液处理回收工艺具有药剂投加少,占地面积小,运行周期短,运行调控容易的特点。通过吸附段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负荷废浆液,可以实现废浆液中纤维类物质的高效浓缩,回收资源类物质;通过生化段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吸附段出水,可以保证出水稳定达标排放。采用本发明方法,吸附段好氧颗粒污泥对纤维类物质和蛋白质类物质的吸附量分别达到710和140mg/gMLSS,生化段出水COD,NH4‑N,TP和SS浓度分别为98,4.1,0.8和100mg/L,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8%和96.2%,出水满足相应排放标准。

    一种基于沉砂池出砂的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96675A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810925422.8

    申请日:2018-08-1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基于沉砂池出砂的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以废弃物沉砂池出砂作为载体实现低温污泥微生物在其上聚集,加速了低温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低温活性污泥颗粒化时间缩短至20d。经沉砂池出砂强化培养的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的结构,沉降性能较好,对污水中COD,NH4+-N和PO43--P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去除率分别达到93.3%,98.0%和98.1%。本发明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方法加速了低温SBAR的启动并维持其长期稳定运行,适于工业应用,且能够消除沉砂池出砂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环境友好。

    一种基于污泥焚烧灰的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235553A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710610146.1

    申请日:2017-07-2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污泥焚烧颗粒的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以污泥焚烧灰作为载体可有效实现污泥微生物在其上的聚集,加速了低温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低温活性污泥颗粒化时间缩短至25d,较不添加污泥焚烧灰的方法缩短了11d。本发明培养的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的结构,沉降性较好,对污水中COD,NH4+‑N和PO43—P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其对COD,NH4+‑N和PO43‑‑P去除率达到90.5%,96.3%和97.7%。

    一种污水深度脱氮的方法
    4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65055A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610878550.2

    申请日:2016-09-3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深度脱氮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生物吸附池、沉淀池、膜反应池和硫自养反硝化滤池。本发明的污水处理装置自养脱氮效率较高,在HRT为2.7h时即可稳定获得低于6mg/L的总氮出水,远低于一级A标准15mg/L的出水要求,并且减少了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另外,该组合工艺无需外加碳源,大部分原水中的碳源被富集在污泥中,采用厌氧发酵产挥发酸或产甲烷的资源化处理方式可产生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该组合工艺具有节省占地面积、运行费用较低,同时可产生资源化附加产物的优势,对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495413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1149203.2

    申请日:2016-12-14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应用,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效容积比为5:40:80:40:16的生物吸附池、第一沉淀池、曝气池、第二沉淀池、和硫自养反硝化滤池,依次通过泵和/或管道连接。该装置将硫自养反硝化作为主体脱氮工艺,在减少整套组合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的同时,无需投加碳源,降低运行成本。应用该装置对污水进行处理,可以使出水总氮浓度低于4mg/L,远低于一级A标准15mg/L的出水要求。

    一种利用沼渣制备天然絮凝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74246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211633868.6

    申请日:2022-12-19

    Abstract: 本发明是利用沼渣制备天然絮凝剂的方法,将离子液体与绿色溶剂水构建为离子液体‑水超分子溶剂,可在提高动力学性能的同时提高热力学性能,可提高有效成分浸提率,实现同步提取沼渣中多极性的多组分群。离子液体和有效成分结合形成的超分子体构筑基元,在电场力的诱导下,离子液体与沼渣中有效组分形成的构筑基元发生宏观组装,最终得到絮凝性能良好的提取物。本发明的优点:无需高压、化学改性,简单绿色,降低了絮凝剂生产成本;化学试剂对环境影响较小;离子液体可高效溶解沼渣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在离子液体中施加电场,可使溶解的有效成分进一步发生组装,形成更大分子物质,且提高了产物的电荷数量,从而避免了采用化学改性。

    一种基于微纳米曝气技术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2250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215204.5

    申请日:2025-02-26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纳米曝气技术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中使用了微纳米曝气,使得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中氧转移率为常规曝气组的2.1倍,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也是常规曝气组的2.6倍,最终氨氮、总氮、COD的去除效率分别能达到98%、85%、97%,脱氮性能优异,处理周期缩减1h,缩短曝气时长后实现了28%的曝气能耗节约。微纳米曝气不仅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驯化,促进了污染物的去除,更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