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483043C
公开(公告)日:2009-04-29
申请号:CN200510089379.9
申请日:2005-08-05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13/00 , F25B27/02 , F25B2313/006 , F25B2313/0233 , F25B2500/02 , Y02A30/274 , Y02E20/14 , Y02P80/152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热电联合系统。该热电联合系统包括:热泵型空调;废热回收器,其回收驱动源的废热;废热供应热交换器,其由废热回收器所回收的废热加热;以及旁通单元,其使得在热泵型空调的加热运行期间使废热供应热交换器用做蒸发器。利用这种构造,能够提高热泵型空调的加热能力而与室外温度无关,防止压缩机损坏,并且使得动力消耗最小化。
-
公开(公告)号:CN100470168C
公开(公告)日:2009-03-18
申请号:CN200610101575.8
申请日:2006-07-12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27/02 , F25B13/00 , F25B47/006 , F25B2313/006 , F25B2313/0233 , F25B2313/0253 , F25B2313/02533 , F25B2327/00 , F25B2400/075 , Y02A30/274 , Y02E20/14 , Y02P80/152
Abstract: 一种热电联产系统构成为:将从发动机回收的废热通过废热供应热交换器提供至热泵型空调,由此使制热容量和效率最大化。废热供应热交换器连接管道形成为:引导从室内机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废热供应热交换器进入室外机,从而使废热供应热交换器与热泵型空调之间的流路最小化,由此减小安装成本和流阻。
-
公开(公告)号:CN1854643A
公开(公告)日:2006-11-01
申请号:CN200610077240.7
申请日:2006-04-28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IPC: F25B2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27/00 , F25B13/00 , F25B2313/0253 , F25B2600/021 , Y02B30/741 , Y02E20/14 , Y02P80/15 , Y02P80/152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将由引擎回收的废热供应至压缩机的吸入单元侧的废热供应热交换器。因而,本发明具有能够最大化废热的利用率的优点。此外,所述热电联产系统使用压缩比为1.5-2.5的低压缩变频式压缩机,其压缩比低于现有技术。因此,本发明能够更大程度地利用由废热供应热交换器供应的废热,从而其具有能够最大化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的优点。由于压缩机的吸入单元与排出单元之间的压差变小,因此本发明还具有能够防止损坏压缩机以及能够节约能耗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808828A
公开(公告)日:2006-07-26
申请号:CN200510129520.3
申请日:2005-12-05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1/30 , F24F214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解决不平衡相位的空调发电系统,以及一种解决不平衡相位的方法。该空调发电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室内单元;一个或多个室外单元;发电机,用于向室内和室外单元提供电源信号;和分配单元,用于检查室内单元所消耗的各单相功率值,改变从发电机传送到室内或室外单元的电源信号的相位,并且建立三相平衡。因此,如果在将三相电源信号施加给空调机的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相位,该系统解决了不平衡相位,由此其防止产品被损坏并且增加产品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796901A
公开(公告)日:2006-07-05
申请号:CN200510135723.3
申请日:2005-12-28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 Y02B30/52 , Y02E20/14 , Y02E60/142 , Y02T10/166
Abstract: 公开的是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其包括用于在热泵型空调器的加热运行期间将从发动机中回收的废热供应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废热供应热交换器,在不损坏压缩机的情况下使热泵型空调器的制冷能力和效率最大化,并且减小能量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762857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211632219.4
申请日:2022-12-19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IPC: F24F1/0003 , F24F1/0063 , F24F1/0018 , F24F1/0068 , F25B41/34 , F25B41/40 , F24F11/65 , F24F11/72 , F24F11/64 , F24F11/84 , F24F11/43 , F24F11/42 , F24F1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空调机。包括:壳体,在内部形成有供室外空气向室内流入的空气流路;第一热交换器,配置在空气流路上,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流动;第二热交换器,在空气流路上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游,制冷剂选择性地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流动;液管,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连接,液态制冷剂在液管流动;高压气管,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连接,气态制冷剂在高压气管流动;低压气管,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排出的气体制冷剂在低压气管流动;高压气管阀,设置于高压气管;低压气管阀,设置于低压气管;膨胀阀,设置于液管;以及控制部,基于在第一热交换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控制低压气管阀的开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151769A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180016959.2
申请日:2021-02-24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热泵,包括:壳体,设置在室外;压缩机,用于压缩制冷剂;水制冷剂换热器,被配置为在所述制冷剂与水之间执行热交换;室外换热器,被配置为在所述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执行热交换;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水制冷剂换热器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第一截止阀,设置在连接到所述压缩机的排放部件的管道中;第二截止阀,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确定制冷剂是否泄漏;当所述制冷剂泄漏时,控制第一截止阀关闭;当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感测值小于预设的基准压力时,控制第二截止阀关闭。
-
公开(公告)号:CN104110736B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410160181.4
申请日:2014-04-21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IPC: F24F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D21/14 , F24F1/0059 , F24F13/222 , F24F13/30
Abstract: 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具有入口和出口;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中;第二热交换器,位于第一热交换器下方,从而具有与第一热交换器重叠的区域;引导构件,用于阻挡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相邻的边缘之间的空间;以及集水构件,设置在该引导构件,用以收集来自第一热交换器的冷凝水。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能够减小空气的压力损失并增大热交换面积,并且在安装有多个热交换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空气在相邻的热交换器的边缘之间流动以及减少引入到每个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还能够防止由于冷凝水而使热交换性能变差。
-
公开(公告)号:CN105371539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262549.2
申请日:2015-05-21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21/02 , F24F1/14 , F28F9/026 , F28F9/027 , F28F9/02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其包括: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制冷剂管;分配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并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多个流动路径;多个毛细管,其从所述分配器朝向所述多个制冷剂管延伸;引导管,其用以引导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分配器;入口管,其连接于所述分配器的流入侧;以及弯折部,其设置于所述引导管和入口管之间,并用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其中,所述入口管以水平方向延伸或倾斜延伸,以引导在所述入口管中流动的二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能够流动于所述入口管的下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988027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280060547.X
申请日:2012-12-14
Applicant: LG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1/30 , F24F1/50 , F24F1/56 , F24F11/74 , F24F11/81 , F24F2110/10 , F24F214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在室外温度低的环境下稳定地执行制冷运行的空气调节装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外罩,其形成有流入口、旁通流入口及排出口;风扇,其使空气流入上述外罩内部并向外罩外部排出空气;热交换流路,其形成于上述流入口和排出口之间;热交换器,其设置于上述热交换流路上;旁通流路,其形成于上述旁通流入口和上述排出口之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