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锂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08053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111319.7

    申请日:2023-08-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全固态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补锂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补锂固态电解质包括固态电解质层和补锂层,其中,所述固态电解质层包括聚合物和锂盐,所述补锂层包括铝锂合金、聚合物和锂盐。本发明的固态电解质应用于固态锂电池,其中固态电解质层充当锂离子导体和电子绝缘体的作用,补锂层会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释放活性锂离子,补偿负极生成SEI膜导致的不可逆的活性锂损失,提高首次库伦效率和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反应后能生成刚性的氧化物防止锂枝晶穿破固态电解质,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因此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同时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操作便捷,适于应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一种补锂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91411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1111330.3

    申请日:2023-08-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补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补锂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补锂正极,包括:镍基正极集流体、补锂层和正极活性层;所述补锂层由锂银合金构成,厚度为0.1~1μm;所述正极活性层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本发明所述补锂层为锂银合金,脱锂后银可为导电剂,降低集流体与正极活性物质之间的内阻,有效提升导电性能,同时本发明提供的补锂正极不会影响正极活性物质本身的克容量的发挥、能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最大化提升补锂剂的作用。因此具备广阔的市场化应用前景。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补锂正极的制备方法,其步骤简单,操作便捷,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一种低温固相法制备氧化亚硅粉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7393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716421.3

    申请日:2023-06-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领域,涉及一种低温固相法制备氧化亚硅粉体的新方法。所述氧化亚硅粉体的制备是以硅化镁和廉价SiO2为原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硅化镁和SiO2按比例混合,进行程序升温至目标温度后反应一定时间。待反应结束后,将固体产物取出并进行酸洗、固液分离、洗涤、干燥等后处理后,即可得到氧化亚硅粉体。本发明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一种低温下制备氧化亚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新思路,制备得到的氧化亚硅材料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0.2A/g经过50圈循环后依然具有800mAh/g容量,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均较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化应用前景。

    一种单颗粒厚度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598573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488929.2

    申请日:2023-05-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固态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单颗粒厚度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电解质膜是由空心结构硫系固态电解质颗粒材料和聚合物电解质填料组成,电解质膜整体厚度为17~24μm,空心结构硫系固态电解质颗粒材料的粒径为16~22μm,即本发明的电解质膜在厚度上仅包含一颗空心结构硫系固态电解质颗粒和1~2μm厚的聚合物电解质材料。本发明通过从固态电解质膜的构成单元和整体厚度两方面来减重,有效提高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使用聚合物电解质材料代替粘结剂,避免了使用粘结剂而导致离子电导率的大幅下降,也赋予单颗粒厚度电解质膜一定的机械强度和韧性。所述电解质膜兼具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可加工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一种多物理场耦合功能化集流体、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863659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563428.8

    申请日:2022-12-0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物理场耦合功能化集流体、制备方法及应用,多物理场耦合功能层包括多物理场耦合功能主体和设置于多物理场耦合功能主体上的两个电极,两个电极沿多物理场耦合功能主体长度方向且在其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多物理场耦合功能主体包括基底以及分散结合于基底内的纳米金属粉末和非金属导电粉末;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物理场耦合功能化集流体、制备方法及应用,通过多物理场耦合功能层利用热场以及电场的作用替代多种物理器件,以多物理场耦合功能层的工作实现对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调整和对电池内气压的反馈;多物理场耦合功能化集流体具有实现简单、可靠的优势,适合规模商业化生产,在锂电池领域应用前景乐观。

    一种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介质制备Si/Fe/Fe3O4/C复合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93924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110980813.1

    申请日:2021-08-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介质制备Si/Fe/Fe3O4/C复合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球磨罐中加入硅粉、碳和铁源,再加入湿磨剂和球磨珠,然后将球磨罐密封、抽真空;(2)球磨罐中泵入CO2气体至超临界环境下进行球磨反应得到Si/FeCO3/C前驱体产物;(3)球磨反应结束后,收集球磨罐中的产物并干燥得到粉体产物;(4)粉体在惰性气氛下烧结,得到Si/Fe/Fe3O4/C复合材料。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温室气体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具有工艺简单、经济环保,容易工业化实施等优点,所制备的Si/Fe/Fe3O4/C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可作为负极材料广泛应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等领域。

    一种激发超临界流体等离子体表面改性金属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189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439470.2

    申请日:2022-04-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锂材料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激发超临界流体等离子体表面改性金属锂的方法。本发明是为了解决金属锂空气稳定性差、界面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金属锂表面改性方法。通过将反应器内气氛置换为超临界流体,并通过超临界流体两侧金属电极之间形成的等离子体,为金属锂和超临界流体之间的反应提供能量,促进反应快速发生,在金属锂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保护层,提高金属锂的空气稳定性,同时通过超临界流体种类的选择,还能进一步提高金属锂的电化学性能。同时,本发明所提供的金属锂表面改性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