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91341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608365.6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黄岛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立枯病的菌株及应用,属于水稻菌株技术领域,该防治水稻立枯病的菌株是一种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是一种自然存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由于其来源于自然环境,生物安全性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菌株对水稻立枯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它可以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代谢产物,有效抑制水稻立枯病真菌的生长,从而降低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率;菌株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提高菌剂的活菌数量,增强防治效果;菌株还可能对其他植物病害具有防治潜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235781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344207.4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 A01N65/42 , A01N63/14 , A01N63/38 , A01N63/22 , A01N61/00 , A01N59/16 , A01N59/02 , A01N35/02 , A01N31/02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芝麻枯萎病防治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防治芝麻枯萎病的组合物及应用。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植物复合精油4份‑8份、多元粉胶30份‑50份、纳米复合颗粒3份‑10份、碱性调节物3份‑7份、稀土调配物2份‑6份、缓释载剂5份‑9份和微生物菌液2份‑5份、醋液1份‑3份和黄酮素2份‑7份,所述植物复合精油由柠檬醛精油、肉桂醛精油、橙花醇精油混合而成,所述柠檬醛精油、肉桂醛精油、橙花醇精油的重量比为2:2:1。本组合物在对芝麻枯萎病治理时能够利用微生物抑制、精油抑制、土壤碱性调节及抑菌活性改善原理,以综合实现对芝麻枯萎病致病菌的防治和抑制。
-
公开(公告)号:CN11818444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12562.3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机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抗水稻秧苗立枯病的有机肥及制备方法。包括按重力份计的以下原料:中药液3份‑8份、复合菌剂2份‑6份、植物提取物1份‑4份、包衣缓释载剂6份‑10份、壳寡糖3份‑7份、氨基寡糖素2份‑9份、茶叶渣10份‑15份、复合基肥40份‑60份、杀菌助剂2份‑6份、颗粒承载物20份‑30份、桧木醇溶液6份‑11份、复合精油2份‑6份。本有机肥在使用时,能够综合利用微生物菌群和天然中草药植物以实现水稻秧苗立枯病的多效低毒性防治。
-
公开(公告)号:CN11816480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274564.8
申请日:2024-03-11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浸种药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效低毒防治水稻恶苗病专用浸种药肥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福尔马林液1份‑3份、芸苔素内酯3份‑10份、氰烯菌酯悬浮液1份‑10份、微生物复合菌液12份‑32份、茶皂粉2份‑12份、植物提取液4份‑26份、缓释成膜剂2份‑18份、水溶性壳聚糖14份‑24份、印楝素1份‑7份、复合基肥40份‑70份、渗透调节剂3份‑10份、水杨酸2份‑24份、杀菌助剂8份‑30份、去离子水1000份‑4000份。本浸种药肥在使用时,能够通过微生物菌疗、药液灭菌治疗、植物提取液抑制和菌源活性抑制等原理以综合提高药肥对水稻稻粒的浸种及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120772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247899.0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 A01N65/42 , A01N65/08 , A01N65/20 , A01N65/26 , A01N63/22 , A01N47/24 , A01N43/16 , A01N25/08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方木荷抗稻瘟病制剂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复方木荷抗稻瘟病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由植物提取液、悬浮菌液、农药灭菌助剂和缓释载剂混合而成,所述植物提取液为皂角皮、知母、木荷、广玉兰、山果茶、印楝和芸苔杆的混合提取物,所述悬浮菌液为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发酵液的混合液,所述农药灭菌助剂为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和春雷霉素的混合物,所述缓释载剂为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微球、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和纳米银颗粒分散液的混合物。本复方木荷抗稻瘟病制剂使用时,通过植物提取液、悬浮菌液、农药灭菌助剂和缓释载剂混合而成设置,能够利用病菌抑制、农药治疗和微生物治疗原理实现水稻稻瘟病的多效防治。
-
公开(公告)号:CN118058238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422784.0
申请日:2024-04-09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大刍草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饲养方法。包括:将初龄‑2龄幼虫放于培养容器中,每个培养容器放置1只幼虫,每天向培养容器中放入1‑4片大刍草叶段并将培养容器上盖和下底之间的缝隙封住且留有透气口;待长至3龄‑4龄时,每天向培养容器中放入2‑4片大刍草叶段并保留培养容器上盖和下底之间的缝隙;待长至5龄‑6龄时,每天向培养容器中放入2‑5片大刍草叶段并保留培养容器上盖和下底之间的缝隙,直至幼虫化蛹。本发明将草地贪夜蛾幼虫单只饲养,在不同龄期,取食特定用量的大刍草叶段并控制与空气的接触量,供给了草地贪夜蛾幼虫高度适宜的食物及最佳的营养和饲养环境,提高了幼虫的存活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23960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96643.4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在桑树根腐病防治方面的用途,涉及农业技术领域。本发明用于防治桑树根腐病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原料质量份配比如下:氮肥25‑32份、磷肥12‑13份、钾肥16‑18份、氧化钙18‑20份、氯化镁19‑22份、微量元素肥2‑2.5份、茶皂素0.5‑0.7份、桑叶提取物7.5‑9份、发酵有机物6.5‑8份,发酵有机物为黄帚橐吾经过发酵得到。本发明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原料种类及配比合理,不仅能有效治疗桑树根腐病,同时还能在保证桑树品质的基础上,确保桑树的高产量,技术效果显著优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及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982787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210728348.7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芦笋茎枯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农业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组合物由植物提取液30~60份、表面活性剂0.5~2份组成;所述植物提取液由金钟藤提取液:茵陈提取液:鱼腥草提取液按照体积比4~8:2~5:2~5混合得到。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在防治芦笋茎枯病中的使用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原料简单廉价,绿色环保,对农业生长环境无任何二次污染,并且可以有效防治芦笋茎枯病,显著提高芦笋产量和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7887753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11764708.X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 C12N15/82 , C12N15/65 , C12N15/62 , C12Q1/68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纹枯病的接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已知感染水稻的纹枯病菌株中克隆出病原菌的相关基因;在无菌条件下培养水稻的愈伤组织;通过转染技术将克隆的病原菌基因引入水稻愈伤组织中,使用标记的方法验证是否成功地将病原菌基因引入了水稻愈伤组织;培养已经转染的水稻愈伤组织,以模拟纹枯病的感染过程,通过分子标记检测感染组织的水稻基因;根据分子标记结果,选择具有抗性基因的愈伤组织。本发明通过使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操控实验过程,从基因的克隆、标记、基因转染到愈伤组织的培养和筛选,所有步骤都能更精确和可控,这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减少了误差和不一致性,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773604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856297.7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 C05G3/60 , B01F27/808 , B01F35/12 , B01J19/00 , B01J19/18 , B01F10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花生根腐病的中药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中药肥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远离底板的一端贯穿滚轮,且与滚轮转动连接,所述底板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远离底板的一端固定套接有防滑套,所述底板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移动装置内部设置有中和装置,所述中和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部与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转杆转动的力与搅拌叶、底座和装置桶等组件相互配合,实现了通过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转杆转动,再通过转杆的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叶的转动的作用,达到了通过搅拌叶的高速转动,使其达到了搅拌中和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