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598048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211340849.4
申请日:2022-10-29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IPC: G01N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洋大气环境多因素耦合模拟加速试验方法及系统。金属材料按照预设的试验谱开展加速试验,试验谱包含单次循环持续时间为24h的酸性盐雾试验—湿热试验外循环,其中,酸性盐雾试验按照“喷雾3h—干燥1h”的方式内循环3次,湿热试验的单次循环持续时间为12h;金属结构在此基础上还需交替开展当量X时间使用强度的工况载荷试验。本发明综合考虑了海洋大气环境中金属腐蚀主要敏感因素的交互影响,突出了干湿交替、酸性大气‑盐雾耦合效应或环境‑载荷的耦合效应,与金属材料及结构的实际环境效应相吻合,有效地提高了加速试验结果与自然环境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可真实再现金属材料及结构的环境损伤历程。
-
公开(公告)号:CN114881288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367802.0
申请日:2022-04-08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空间‑时间耦合模型的地面气温区域分布预测方法,步骤如下:从历史数据库中采集若干气象站逐小时温度数据,获得采集数据;根据温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分布规律以及温度数据的空间相关性构建温度的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采用采集数据对所述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进行训练,确定所述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参数;采集待预测区域的空间位置参数、时间参数,输入训练好的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中进行温度的预测。本发明充分考虑了温度分布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能够精准预测区域内任意地点、任意时刻的温度,预测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28631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376236.0
申请日:2023-10-23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IPC: C21D8/02 , C22C38/02 , C22C38/58 , C22C38/44 , C22C38/48 , C21D6/00 , C21D6/02 , C21D1/18 , B21B37/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海洋环境的低合金高强钢抗腐蚀疲劳调控方法,步骤包括:采用TMCP工艺制得成品钢,成品钢中各成分为:按照质量分比计,C占比0.08%~0.12%、Si占比0.2%~0.25%、Mn占比1.6%~1.8%、S占比≤0.01%、Cr占比0.55%~0.6%、Ni占比1.15%~1.2%、Mo占比0.15%~0.2%、Nb占比0.02%~0.1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对所得成品钢依序进行均匀化处理、冷轧处理、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采用本发明的方案,能够为微调元素含量的基础上显著调控低合金高强钢腐蚀疲劳情况,特别是在C、Si、Mn、Nb微调的基础上配合工艺参数的调控实现了低合金高强钢抗疲劳次数变动情况高达约六万次;本发明中高强钢成分设计简单、工件简短,易于调控,制造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6046653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573722.7
申请日:2022-12-08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测微合金化镁合金腐蚀性能对热处理响应的方法,步骤包括:确定镁合金体系形成的能承受热处理的稳定第二相;获取镁合金体系的稳定第二相的形成能,结合形成能确定杂质元素/杂质化合物在稳定第二相中的析出倾向;获取稳定第二相与镁基体之间的伏特电位差A,并与杂质元素/杂质化合物相对于镁基体的伏特电位差B进行对比,根据比较结果评估杂质元素在稳定第二相中析出对微合金化镁合金腐蚀性能的响应程度。采用本发明的方案,不仅能够判断热处理过程是否会对微合金化镁合金的腐蚀性能产生影响,而且能够预测热处理过程中杂质析出对微合金化镁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有利于更合理地优化微合金化镁合金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1478175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542826.5
申请日:2022-05-18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IPC: G06Q10/04 , G06Q50/26 , G06F30/20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日辐照量预测方法及存储介质,包括:首先,采集区域内多个气象观测点逐日的辐照量历史数据、经纬高度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对采集到的辐照量历史数据进行排序,生成各个观测点的日照量时间序列;然后,根据日辐照量时间序列的分布规律与观测点空间位置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构建时空耦合模型,之后,根据采集到的各个观测点的日照量时间序列构建起训练集,通过训练集对构建起的时空耦合模型进行训练。最后,将待预测区域的空间位置参数和时间参数输入训练好的时空耦合模型中,预测待预测区域的日辐照量。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日辐照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和空间上相关性,能够实现区域内任意空间位置、任意时刻的辐照量预测,预测精度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881288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210367802.0
申请日:2022-04-08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7 , G06F18/214 , G06Q50/26 , G01W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空间‑时间耦合模型的地面气温区域分布预测方法,步骤如下:从历史数据库中采集若干气象站逐小时温度数据,获得采集数据;根据温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分布规律以及温度数据的空间相关性构建温度的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采用采集数据对所述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进行训练,确定所述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参数;采集待预测区域的空间位置参数、时间参数,输入训练好的三维空间‑时间耦合模型中进行温度的预测。本发明充分考虑了温度分布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能够精准预测区域内任意地点、任意时刻的温度,预测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598048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340849.4
申请日:2022-10-29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CN)
IPC: G01N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金属材料、结构海洋大气环境多因素耦合模拟加速试验方法及系统。金属材料按照预设的试验谱开展加速试验,试验谱包含单次循环持续时间为24h的酸性盐雾试验—湿热试验外循环,其中,酸性盐雾试验按照“喷雾3h—干燥1h”的方式内循环3次,湿热试验的单次循环持续时间为12h;金属结构在此基础上还需交替开展当量X时间使用强度的工况载荷试验。本发明综合考虑了海洋大气环境中金属腐蚀主要敏感因素的交互影响,突出了干湿交替、酸性大气‑盐雾耦合效应或环境‑载荷的耦合效应,与金属材料及结构的实际环境效应相吻合,有效地提高了加速试验结果与自然环境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可真实再现金属材料及结构的环境损伤历程。
-
公开(公告)号:CN119314887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214408.9
申请日:2024-08-31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IPC: H01L21/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CGA锡柱制备工艺,步骤包括:将制备的成品锡丝绷直后固定,将绷直后的锡丝放置在容纳槽中,往容纳槽中浇入熔化后的石蜡,待石蜡淹没锡丝后停止浇入,将冷却固化后的石蜡体取出,采用刀片将石蜡体切割成短节,将所得短节加热,待短节熔化后取出锡柱。采用本发明锡柱制备工艺,不仅能够提高CCGA锡柱的精度和合格率,所制得的CCGA锡柱端面与其轴线几乎垂直,而且能够大幅降低CCGA锡柱的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28861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34354.8
申请日:2023-09-24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低温‑工况载荷交互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包括试验箱和立式加载机构,在立式加载机构侧方设置有轨道,试验箱的温度适应范围为‑150℃~100℃,试验箱配合在轨道上且能够顺着轨道移动、停止在设定位置;试验箱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有同轴布置的一对通孔,立式加载机构的加载杆能够伸入、精密配合在通孔中且能够顺着通孔上下移动;试验方法步骤包括:控制试验箱顺着轨道移动到目标位置后停止并固定,控制立式加载机构运行,使加载杆端部伸入试验箱内的指定位置;安装好试验样品后按照预设的试验普开展环境试验。本发明不仅能够用于超低温‑工况载荷交互试验,而且能够用于开展普通环境载荷试验,同时能够实现多种试验系统的快速切换。
-
公开(公告)号:CN11977986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929146.4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极地装备承力结构及其材料低温‑工况载荷耦合试验方法,步骤包括:确定试验对象的试验谱,确定试验参数,包括试验温度、低温暴露持续时间、疲劳循环加载次数、交互循环周期,按照确定的试验参数和试验谱开展试验。采用本发明的方案,能够全面真实反映高寒或极地装备结构及其材料的实际环境损伤历程,能够真实模拟再现“地面停放+执行任务”交替过程中低温环境与低温疲劳的协同效应,加速装备结构损伤进程,便于评价单纯低温、低温‑低温疲劳耦合作用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