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0007368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194824.5
申请日:2025-02-2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21F17/18
Abstract: 本发明主要涉及地质预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波场多参数一体化隧道超前预报装置、掘进机及方法,目的在于对地质探测中的弹性波和电波信号进行综合处理,获取更准确的隧道地质预测结果。采用的技术方案的核心是:集成用于发出弹性波信号的激震锤和接收弹性波信号、接收、发送电波信号的双波感应器,对电波信号和弹性波信号进行协同分析,获取弹性波和电波探取的地质数据进行综合解析下的不良地质参数,基于获得的不良地质参数进行的隧道自动超前预报能够综合多种物探参数,提升了获取的物探参数的信息量,能够得到更综合可靠的隧道地质信息解译分析的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691596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200771.3
申请日:2025-02-24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15 , G06F18/211 , G06F18/243 , G06N5/01 , G06F18/2411 , G08B21/10
Abstract: 本发明主要涉及地质预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探参数进行地质灾害预测的方法,核心思想是:分类筛选出与特定地质条件参数相关程度高的物探参数,确定与特定地质条件参数相关程度高的地质灾害类型,将与特定地质条件参数相关程度高的物探参数作为与对应地质条件参数相关程度高的地质灾害类型对应的关键物探参数,基于地质灾害类型对应的关键物探参数建立地质灾害分类模型,地质灾害分类模型基于输入的物探参数输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计算相应物探参数条件下对应地质灾害类型发生的概率,并根据设置的相应地质灾害类型发生的概率阈值做出相应地质灾害是否会发生的决策,提升基于物探参数对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41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482927.9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T17/05 , G06Q10/0635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扫描地质三维模型的地灾风险分布图生成方法及系统,涉及地质灾害分析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本发明在构建完成含属性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直接扫描三维地质模型包含的信息,通过复杂程度指数函数计算得到相应虚拟分区的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并结合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和基本场区环境条件计算得到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实现地表不同部位的地灾风险程度自动分析,可推断地下潜在不稳定体的地灾风险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846476B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710073550.X
申请日:2017-02-10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地质勘测分析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维实景和赤平投影的岩石块体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以供地质勘察人员在野外环境下简便快速地对可能滑移的块体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直观地做出边坡稳定性状态评价,同时可以定性分析人开挖边坡后稳定性情况。该方法包括:A、采集工程区域岩体结构地质数据信息;B、将地质数据信息导入三维实景平台生成三维地形;C、确定待分析天然岩质边坡;D、在待分析天然边坡范围内,筛选出所有结构面数据信息;E、在三维实景平台中切割出块体;F、根据极射赤平投影法生成边坡稳定性分析报告;G、根据施工方案,输入人工边坡数据;H、根据极射赤平投影法、天然边坡数据与人工边坡数据,生成稳定性报告。
-
公开(公告)号:CN106600692B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611116069.6
申请日:2016-12-0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迹线延伸的地质界面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计算地质界面出露部位的天然地表或开挖面的外法线向量S2、在水平面内指定期望的地质模型构建方向S3、计算地质界面的期望延伸方向向量S4、构建指定延伸长度L的地质界面模型。本发明的地质界面模型构建方法能根据地质界面产状与临空面方向,运用向量计算确定出地质界面的延伸向量;能根据地质界面在临空面上的出露迹线和延伸向量方便的构建出满足三维建模、工程分析等特定要求的地质界面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05488850B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510846865.4
申请日:2015-11-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T1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程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技术领域,其公开了种基于信息互通的专业间三维设计协同方法,解决了传统技术中专业协同时因信息流转不畅导致的时效性差、协同程度有限、数据源不唯等问题,也避开了各专业使用同平台的困境。该方法包括步骤:各专业基于自己专业的需要,选择适合本专业三维设计的软件平台;将协同需要的数据分离为含唯标识并关联的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根据协同需求设计图数据接口和非图形数据接口;综合所有的专业发布的接口,形成协同设计平台;当用户需要使用其它专业信息时,通过协同设计平台的接口获取图形数据,在专业平台上再现图形以及对图形的其它非图形数据进行检索。本发明适用于不同专业协同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9270384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94294.X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V1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断层破碎带的涌水突泥预测方法,涉及地质灾害预测技术领域,通过断层破碎带存在可能性等级、临近前兆等级、岩体完整程度等级、钻探情况等级、地震波反射法等级和地质雷达法等级,利用基于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的断层破碎带综合预报模型预测断层破碎带规模等级,从而获得断层破碎带规模,若不存在断层破碎带,则不存在涌水突泥,若存在断层破碎带,再结合断层破碎带导水性等级、岩体完整程度等级、地下水发育程度等级和地表水补给情况等级,利用基于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等级预测模型预测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等级,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预测断层破碎带的涌水突泥等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528442B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210168327.4
申请日:2022-02-23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6/901 , G06F16/9035 , G06F16/909 , G06F30/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唯一标识的地质分析过程信息追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地质数据库中设置表一和表二,当需要查询某地质对象的资料来源时,通过查询表一和表二可得到该地质对象所有用到的勘探点和勘探对象。本发明中的方法将勘探获取的勘探点以及获取的几何信息与工程地质属性信息分开存储,内部通过唯一标识关联,使得地质对象形成有机整体;一方面解决了地质分析对追本溯源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在存储时将数据解析分离,不存在信息冗余,在存储空间与编辑效率方面都有加强,条理分明,查询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06846477B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710073701.1
申请日:2017-02-10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津大学
IPC: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地质勘测数据进行计算机地质建模、模拟和分析的方法,其公开了一种编录野外地质影像的地质标记解译建模方法,用以根据野外地质勘测获得的地质影像信息和人工标记进行计算机处理、快速重构影像标记所反映的地质模型。该方法包括:A、对欲进行地质编录的区域进行定位,并设置控制点;B、获取欲编录区域的地质影像;C、在地质影像上标记出控制点,记录该点的影像像素坐标,并与其大地坐标相匹配;D、根据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和像素坐标,演算生成大地坐标与像素坐标的转换校正模型;E、根据地质影像在相应的影像区域上绘制地质标记线,并记录标记线所对应的地质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6997615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710248890.1
申请日:2017-04-1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地质三维设计领域,公开了一种GOCAD面模型的多源数据建模方法,当勘探点较稀疏时,能对地质对象的面模型进行区域性的约束调整。包括步骤:在GOCAD中基于地质数据中标识点数据构建初始面模型;向GOCAD中导入地质数据中的参数数据;以所述参数数据中某个参数值为属性插值,构建满足该参数值的属性等值面;以属性等值面为B约束的形式对初始面模型中的地质界面进行约束,对约束的地质界面进行局部插值运算,使该地质界面的局部向属性等值面逼近,以符合该区域的曲面形态,其中,属性等值面的面范围小于其约束的地质界面的面范围。本发明适用于勘探点较稀疏的面模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