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59702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1910998580.0
申请日:2019-10-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8F220/56 , C08F220/06 , C08F220/58 , C08F220/54 , F17D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阻剂、其制备方法及在高钙镁离子环境中的应用。所述减阻剂具有如式I的结构式:式I,其中,x、y、z和w为整数;R1为H、甲基、乙基、正丙基和异丙基中的一种;M为Na或K;R2、R3独立地为H、甲基、乙基、正丙基和异丙基中的一种;n1为整数,且5≥n1≥1;R4为H、甲基、乙基、正丙基和异丙基中的一种;R5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C11至C16的烷基、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n2为整数,且3≥n2≥1;R6为环己烷基、甲基环己烷基、苯基、甲基苯基、对甲基苯基中的一种。
-
公开(公告)号:CN114544335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011326471.3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缝找洞改造实验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固定岩样,岩样内部包含天然裂缝和溶洞;向岩样施加围压,模拟三轴应力;向岩样内泵注带有荧光示踪剂的酸液,模拟井口处酸液的压力值介于岩样孔隙压力值和岩样破裂压力值之间,当岩样边缘观察到荧光示踪剂时,停止注入酸液;打开岩样,观察天然裂缝和溶洞的状况。包含天然裂缝和溶洞的岩样,可模拟真实状况下具有天然裂缝、溶洞的油藏,并对该岩样通过施加围压以模拟三轴应力,通过注入特定压力值带有荧光示踪剂的酸液,进行循缝找洞,考虑碳酸盐岩裂缝和溶洞发育的情况,能直观清晰地观察到裂缝扩展形态,酸液刻蚀轨迹,有利于研究碳酸盐岩酸压裂缝形成机理,指导现场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4510809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286866.5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T17/05 , E21B43/27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一种循缝找洞的储层改造层位选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收集缝洞型油藏储层已有的单井测井资料、地震数据资料以及相关前期施工生产资料;步骤二,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认识区块范围内的裂缝、溶洞的分布特征,并与前期施工生产资料相对比,校正偏差较大的区域,得到统计分析结果;步骤三,结合所述统计分析结果和所述地震数据资料,在地质建模软件中构建缝洞分布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单井应力场计算和校核;步骤四,采用三维地质模型在AiFrac压裂模拟软件中模拟形成井筒~裂缝~溶洞的连接网,筛选出酸压后地层中主分支缝或天然裂缝较为发育的层位,并以酸压裂缝最大程度沟通溶洞储集体为目标,最终选择储层改造的层位。
-
公开(公告)号:CN113638725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010344396.7
申请日:2020-04-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断溶体储层的酸压方法,包括形成射孔步骤,进行射孔操作,以在目标储层内形成射孔;形成人工裂缝步骤,在射孔的基础上,实施压裂操作,以在目标储层形成人工裂缝,从而沟通目标井眼区域内的油气储集体,其中,在形成人工裂缝步骤中,可以进行多次压裂操作,并且至少一次后次压裂操作相对于前次压裂操作能使得裂缝的下缝高向下延伸,该酸压方法可以控制缝高,尤其是避免上缝高扩展,并保证下缝高进行扩展,使得裂缝更好的连通储层,获得最优势的通道,进而提高生产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510853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011284659.6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T17/00 , E21B43/30 , E21B43/27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的井型优化设计方法,根据地应力场分布情况和缝洞产状,设定井筒方位角,并选定多个井筒井斜角,通过分别形成带有井筒的储层三维地应力场模型后在相同条件下模拟注液,根据模拟注液后连通的天然裂缝条数和沟通的天然孔洞数,计算各个选定井筒井斜角下的缝洞沟通系数,缝洞沟通系数值最大的带有井筒的储层三维地应力场模型所对应的井斜角即为优化后的最优井筒井斜角,这对现场施工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储层改造效果,释放油井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085485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1447313.2
申请日:2022-11-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8L33/26 , C08L29/04 , C08J3/09 , C08F220/56 , C08F220/58 , C08F212/08 , C09K8/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纤维强化凝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高温纤维强化凝胶,包括质量比为98‑99:1‑2的温敏凝胶和全可降解纤维;其中,所述温敏凝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基本单体89‑93.2份,温度单体6‑8份,强度单体0.1‑0.5份,结构单体0.2‑1.5份,引发剂0.1‑1.0份。该高温强化凝胶在80‑100℃下,成胶时间可控制在5‑26min;暂堵时间大幅提高,160℃下8‑10小时才完全破胶;实验4mm缝宽条件下,承压能力超过30MPa,且缝宽越大承压能力越高,6mm缝宽下承压能力可达到40MPa,达到超深、超高温、超高压亏空储层暂堵转向改造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822547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1098629.0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酸蚀技术的储层改造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识别各近井待改造储层中有效天然裂缝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储层的结构特征和溶洞的分布情况构建各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进而结合钻井过程中的岩石弹性力学参数和对应储层的地应力分布模型构建储层压裂计算模型,并基于计算结果以压裂需求为目标优化决策压裂施工参数;基于压裂施工参数按照设定策略注入酸液,基于自然裂缝进一步形成人工裂缝通道,以沟通储层中分布的缝洞储集体然后返排完成找洞。采用本发明上述方案,能够克服现有地质改造技术中操作繁杂和裂缝开启受限的问题,基于“循缝找洞”的思想,利用天然裂缝以及酸蚀裂缝形成沟通溶洞的有效通道,最大限度地动用井周油气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4626256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11464240.9
申请日:2020-12-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E21B49/0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循缝找洞溶洞沟通识别方法,可根据所构建的酸压人工裂缝在不沟通溶洞、沟通溶洞的理论计算模型,模拟识别人工裂缝、天然裂缝与溶洞的沟通状况。该方法可用于现场酸压施工过程中识别是否沟通溶洞,支撑现场工程决策,使得循缝找洞的施工效果评判不再具有局限性和盲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51081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286892.8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0 , G06T17/0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模拟的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缝洞型油藏的储层构造数据、缝洞型油藏中的裂缝数据及缝洞型油藏中的溶洞数据;利用储层构造数据和裂缝数据建立裂缝分布模型;利用储层构造数据和溶洞数据建立溶洞分布模型;利用储层构造数据、裂缝分布模型和溶洞分布模型建立用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模拟的地质模型。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储层构造数据、裂缝数据及溶洞数据,考虑天然裂缝、溶洞,建立裂缝分布模型和溶洞分布模型,进而建立用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模拟的地质模型,弥补了现有地质模型建立方法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4441423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011124943.7
申请日:2020-10-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1N17/00
Abstract: 一种预测碳酸盐岩自支撑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通过建立碳酸盐岩自支撑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与碳酸盐岩酸蚀后的微观连续强度增加百分比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能够提高预测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准确度,有利于优化现场酸化压裂和生产工艺参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