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02933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482340.6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并行网格细化的几何多重网格构建方法,属于高性能计算科学技术领域,解决了几何多重网格在复杂计算下难以构建的问题。方法包括:S1、生成基础网格并进行预处理,为每个处理器核心分配计算任务;S2、每个处理器核心依据其所分配到的计算任务,在自身进程上执行细化操作;多个处理器核心以并行方式完成对基础网格的细化过程;S3、设置几何多重网格求解器的配置参数;在方程求解过程中调用配置参数,结合基础网格的细化结果进行计算,从而构建几何多重网格。本发明在通用的结构/非结构网格中,以并行方式构建几何多重网格,拓宽了几何多重网格在各类工程计算和科学模拟中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5238393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948634.4
申请日:2022-08-0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曲面加筋壳网格模型质量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工程结构优化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复杂曲面加筋壳网格模型确定蒙皮节点集合和待检验点集合;待检验点集合包括所有与蒙皮表面接触的筋条有限元节点;蒙皮节点集合包括所有位于蒙皮表面上的蒙皮有限元节点;计算待检验点分别与每个蒙皮有限元节点之间的距离,进而构建相应的蒙皮平面;根据待检验点所在的筋条四边形单元中剩余的三个筋条有限元节点构建相应的筋条平面;根据蒙皮平面法向量和筋条平面法向量,确定每个待检验点与蒙皮表面的偏转角;偏转角用于表示复杂曲面加筋壳网格模型的精准度。本发明解决了复杂曲面加筋壳网格模型的建模精度难以评估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23839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947566.X
申请日:2022-08-0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自由变形方法的曲面加筋壳建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简单曲面加筋壳的有限元模型的有限元节点的坐标位置信息;确定控制体并设置控制点;基于基函数,建立有限元节点的坐标位置信息与控制点的坐标位置信息的映射关系;根据目标曲面的几何特征建立实体模型;并对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确定目标曲面有限元模型;根据目标曲面有限元模型的有限元节点的坐标位置信息,利用自由变形方法将控制点的坐标位置信息进行移动;根据映射关系和移动后的控制点的坐标位置信息,生成目标曲面加筋壳有限元模型。本发明能够实现对复杂曲面加筋壳建模的布局优化,进而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16427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207975.1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B7/02 , G06F18/23213 , G06F18/2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基于误差变化趋势分区校准的非线性误差修正方法。先分析位移值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出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曲线;再根据局部极值区分误差变化趋势,对误差变化曲线进行间隔分区,对各分区进行训练,构建分区训练集,构建出覆盖传感器全量程的校正模型,实现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高精度测量的误差修正;最后通过输出电压与位移值的线性关系求得测量位移值。该方法使修正后线性度误差、灵敏度误差、回程误差及零点漂移误差大大减小,且方法简单,易操作,实时性高。通过合理的分段,降低了拟合曲线的复杂度,提升了电涡流传感器非线性误差的修正效率、提升了测量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4684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326299.X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应变片识别及坐标精准定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应变片图像数据;将应变片图像数据进行灰度化处理,并获取筛选后的应变片轮廓图像数据;确定目标应变片轮廓数据;根据图像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确定图像采集设备的本质矩阵,基于本质矩阵,识别目标应变片轮廓数据中同一应变片,并基于双目视觉对同一应变片进行坐标定位,转换到图像采集设备下的坐标中,得到应变片在图像采集设备下的坐标信息;建立坐标信息与目标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并将坐标信息转换到目标坐标系中,得到目标坐标系下的应变片识别结果;重复步骤S1‑S5,得到所有结构试验的应变片识别结果。本发明可以提高应变片位置坐标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485006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939212.X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虚实数据融合的结构载荷动态预测方法,属于结构载荷预测技术领域,步骤:1)建立理想仿真模型并参数化表示仿真模型的偏差,获得多源偏差参数化仿真模型;2)获得传感器位置对应的结构力学响应数据和结构载荷数据,构建虚拟试验样本集;3)对虚拟试验样本集进行数据增强;4)训练结构力学响应数据和结构载荷数据的映射关系,获得载荷动态预测模型;5)实时采集结构力学响应数据构建实测样本集,将实测数据输入载荷动态预测模型,输出载荷预测结果。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仿真分析实时性较差且无法随试验或服役情况变化动态更新的问题;实测数据尤其是结构破坏时的实测数据缺乏导致难以构建高精度的载荷动态预测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2182794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010890732.8
申请日:2020-08-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84 , G06N3/049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样条曲线的拓扑优化结果几何模型建模方法,建立目标结构的双层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对划分网格后的双层模型的外层进行拓扑优化,得到拓扑优化后的双层模型;沿着优化后的双层模型的外层轮廓线进行控制点选取;采用渐进筛点方法或改进后的渐进筛点方法对取出的控制点进行筛选,得到筛选后的控制点;采用样条曲线将筛选后的控制点的坐标进行连线,得到双层模型的轮廓线条;用双层模型的轮廓线条对机匣双层薄壁结构的外层进行面切割,得到拓扑优化后几何模型;该方法结合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代替求解影响值δ的过程,筛选后利用样条曲线进行插值,有效消除了锯齿状轮廓,便于加工,该方法将可使拓扑优化结果后处理环节更加的便捷、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12051025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010952449.3
申请日:2020-09-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风洞中模拟斜风试验条件的桥梁刚性节段模型测振装置,采用上下弹簧悬挂系统,弹簧吊点位置需随风偏角调整;采用强力吸盘地将上下弹簧吊点固定在风洞顶板和底板。弹簧与模型之间通过轻质高强细绳连接。在风洞中保持正常来流方向条件下,通过调整桥梁模型纵轴线与风向之间夹角实现不同风偏角,模型静止时的两个端面与风向及风洞侧壁平行。本装置的优点:风偏角调整更为简便易行;无需制作专门支架;对风洞无损伤;取消模型端部横向吊臂及吊臂与模型之间的连接装置,既消除了吊臂对模型气动荷载的影响,又降低了模型制作难度;模型悬吊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取,而不必局限在端部,降低了模型刚度要求和设计难度;装置总体造价更低,更为实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387037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47805.9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19/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梯度的折纹管碰撞吸能盒,属于汽车碰撞吸能盒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碰撞吸能盒溃缩变形不稳定,导致吸能效率较低的问题;具体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吸能单元;吸能单元包括第一吸能层、第二吸能层和中间层;第一吸能层和第二吸能层通过中间层连接,第一吸能层或第二吸能层与中间层的连接位置形成预变形折痕纹路;本发明中每个吸能单元均由三层高度相同形状不同的吸能层组成,并且在连接处形成预变形折痕纹路;碰撞过程中每个吸能单元均按照其内部的预变形折痕纹路发生溃缩变形;在碰撞初始阶段,吸能单元承载较低的碰撞载荷,随着溃缩变形加大,吸能和承载能力逐渐增长;该过程中吸能效率呈梯度增加,实现了较好的缓冲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17151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269860.9
申请日:2024-03-1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19/02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虑及载荷不确定性的头盔高可靠性设计方法,属于头盔设计领域,包括:头盔内置传感器收集各种工况载荷信息;对载荷信息处理后进行不确定性量化,获得载荷不确定性分布规律;建立头盔的参数化有限元仿真模型;确定头盔参数化有限元仿真模型的设计参数,不确定性变量;基于载荷不确定性分布规律,与参数化有限元仿真模型对头盔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获得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解。本发明使用真实载荷工况数据极大丰富了现有头盔载荷数据,为头盔设计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本发明充分考虑载荷不确定性,首次将可靠性优化设计引入头盔设计中,显著提升头盔安全性,降低头盔重量。本发明有望成为显著提高头盔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