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形摆线铣削工艺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94549B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210869201.X

    申请日:2022-07-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U形摆线铣削工艺,刀具轨迹由多个摆线循环组成;每一个摆线循环内的刀具轨迹为由依次相连的四段区域组成的U形摆线,四段区域分别为:圆弧线Ⅰ、步进连接线、圆弧线Ⅱ和过渡线;所述圆弧线Ⅰ和所述圆弧线Ⅱ对应半径相同的摆线圆,所述圆弧线Ⅰ和所述圆弧线Ⅱ分别与待加工工件的左、右边界线相切;所述步进连接线位于所述圆弧线Ⅰ和所述圆弧线Ⅱ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圆弧线Ⅰ和所述圆弧线Ⅱ相切;所述过渡线一端连接至所述圆弧线Ⅱ端点,另一端连接至下一个摆线循环的所述圆弧线的起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常规加工工艺载荷突变明显,加工余量大,成型效率低的问题。

    一种基于刀位点和刀轴矢量建立的插铣顶刀模型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4018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92568.3

    申请日:2023-09-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刀位点和刀轴矢量建立的插铣顶刀模型识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插铣刀具轨迹信息,初始化已加工表面数据;S2、记录满足与当前插铣刀具位置发生顶刀干涉必要条件的前序插铣形成的已加工表面数据;S3、判断当前插铣刀具位置是否与步骤S2记录的已加工表面数据发生顶刀干涉;S4、记录当前插铣刀具位置的已加工表面数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刀‑工件啮合计算只能在插铣刀具轨迹已经确认的情况下判断插铣刀具是否发生插铣顶刀干涉的问题。

    沟槽式结晶器铜管的一体式滚压刀具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73670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432877.9

    申请日:2022-1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质高效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沟槽式结晶器铜管的一体式滚压刀具及制备方法,滚压组合刀具包括:圆角滚轮、滚刀、套环、滚轴和拐角块。针对结晶器铜管外壁直面成形,设计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滚刀对应加工不同特征的阵列式沟槽结构。针对铜管角部曲面成形,由相邻两组圆角滚轮对接配合加工完成,其中包括过渡圆弧刀齿面和一个或多个直面刀齿面。通过一体式组合刀具配合芯棒,完成铜管外壁的多沟槽特征和内腔锥度曲线加工成形,相比于传统数控铣削往复走刀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表面成形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沟槽式连铸结晶器铜管加工与多沟槽特征机械加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需求。

    一种叶轮双列开槽插铣补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60854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11506640.6

    申请日:2021-1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叶轮双列开槽插铣补加工方法,属于机械加工及工具领域。步骤为:构建半开式整体叶轮模型;对叶轮流道进行粗加工;建立双列开槽插铣加工后两条刀具轨迹间的材料残余几何模型,选取插铣补加工刀具;规划插铣补加工刀具轨迹,进行插铣补加工,来清除双列开槽插铣加工后的残余材料;根据双列开槽插铣补加工后刀具轨迹间的材料残余情况,判断是否进行第二次插铣补加工;将刀具轨迹信息转变为加工程序,驱动机床完成叶轮流道双列开槽插铣补加工。本发明是对现有双列开槽插铣工艺的补充和完善,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20%左右;实施简单,将促进插铣技术在叶轮加工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种半刀宽缓冲击插铣刀具

    公开(公告)号:CN114160856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506641.0

    申请日:2021-1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刀宽缓冲击插铣刀具,包括刀体和若干刀片和刀垫,若干刀片安装在刀垫上沿刀体圆周均匀分布。刀片为可转位刀片,刀片切削刃为类波形曲线;刀片前刀面上设计阶梯状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宏观的负刃倾角,也可以控制局部刃倾角,实现缓切入、缓切出,切削宽度渐变的特点。刀片在刀具圆周侧面均匀布置,交替排列的刀片为一组,两组刀片的主切削刃径向错位。本发明的插铣刀具采用了新型波形结构刀片,采用错位布置,可以有效降低半刀宽插铣的切削冲击,提高加工效率,延长刀具寿命。

    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66354B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1911084942.1

    申请日:2019-11-08

    Abstract: 本发明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属于介入性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了一种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在考虑尺度效应对支架力学行为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定义优化问题,采用优化拉丁超立方法获取初始样本点,结合有限元法,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目标函数与设计变量间的近似函数关系。基于近似函数和改善期望加点准则,联合遗传算法与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并行运算得到支架结构的改进设计。当目标函数最优解满足收敛条件时,输出支架最终的优化设计结果。本发明弥补了现有技术忽略尺度效应的不足,并将新型本构关系引入到有限元计算中,采用优化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适用性强。

    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52010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1911080235.5

    申请日:2019-11-07

    Abstract: 本发明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属于介入性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Cosserat连续介质理论,通过引入偶应力和曲率应变,得到广义应力和广义应变,建立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材料弹性本构关系。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带有微空洞的聚合物材料体胞模型,获取了考虑微空洞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材料等效本构关系函数。经过有限元分析计算,最终实现对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的预测。本发明考虑微空洞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材料等效本构关系函数,采用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揭示了材料降解过程中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能够实现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的精准预测。

    结晶器铜管内腔加工机床

    公开(公告)号:CN111266635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084843.X

    申请日:2020-0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晶器铜管内腔加工机床,包括:床身,床身放置于水平工作面上,床身上端设有纵向滑道,且纵向滑道上设有下滑座,使下滑座能够在纵向进给机构的驱动下纵向移动;下滑座上设有横向滑道,且横向滑道上设有上滑座,使上滑座能够在横向进给机构的驱动下横向移动;上滑座上设有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分度系统,分度系统包括分度机构、上口卡盘和下口卡盘,上口卡盘与下口卡盘相对设置,配合夹持铜管;床身侧边设有立柱,立柱上设有垂向滑道,且垂向滑道上设有刀杆箱,使刀杆箱能够在垂向进给机构的驱动下竖直方向移动,该机床具备装夹方便、刚性好和精度高等优点,解决了目前单件小批量铜管内腔加工周期长和精度低等问题。

    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52010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080235.5

    申请日:2019-11-07

    Abstract: 本发明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属于介入性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Cosserat连续介质理论,通过引入偶应力和曲率应变,得到广义应力和广义应变,建立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材料弹性本构关系。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带有微空洞的聚合物材料体胞模型,获取了考虑微空洞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材料等效本构关系函数。经过有限元分析计算,最终实现对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的预测。本发明考虑微空洞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材料等效本构关系函数,采用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揭示了材料降解过程中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能够实现聚合物血管支架力学性能的精准预测。

    一种刃口内倾的插铣刀具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900429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213780.8

    申请日:2017-1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C5/2204 B23C2210/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刃口内倾的插铣刀具,包括:刀体和刀体前端刀盘上密齿安装的多组刀片组件;每组所述刀片组件具有一个或两个刀片;当每组所述刀片组件具有一个刀片时,刀片刃口内倾安装,使刀具主偏角为钝角;当每组所述刀片组件具有两个刀片时,该两个刀片在刀盘径向错位排列,并且内外刀片刃口都内倾安装,使刀具主偏角为钝角。本发明所述的刃口内倾的插铣刀具,能够实现相同下切深度的插铣加工,无需通过不断缩减下切深度来避免插铣顶刀,从而显著减少工件底部的残留材料。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