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0988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92750.4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甘蔗抗甘蔗黑穗病的方法,属于甘蔗抗病性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甘蔗鞭黑粉菌Pep1基因敲除突变体PepMAT‑1和PepMAT‑2的获取;(2)甘蔗鞭黑粉菌Pep1基因敲除突变体培养:将PepMAT‑1和PepMAT‑2进行活化,再接种于YePS液体培养基进行摇床培养;(3)诱导甘蔗抗黑穗病:摇床培养后,将PepMAT‑1和PepMAT‑2混合后接种于甘蔗苗上。本发明能够快速高效诱导甘蔗抵抗甘蔗黑穗病,为防治甘蔗黑穗病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05853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22795.0
申请日:2023-07-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G06V20/10 , G06V20/68 ,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7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黑穗病识别方法,涉及涉及图像识别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识别黑穗病的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识别,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集的制作,所述数据集包括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成熟期共5个生长时期的甘蔗图像;对数据集进行数据增强,并对数据集进行扩充;对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采用预训练模型的形式将归一化后的图像对网络进行训练,从而得出训练好的模型以输入图像对应判断甘蔗是否患有黑穗病。基于深度学习的甘蔗黑穗病识别有助于提高黑穗病的识别效率,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助力甘蔗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27127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1671496.1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25/30 , A01N25/04 , A01N37/50 , A01N43/54 , A01N43/653 , A01N47/24 , A01N37/24 , A01P3/00 , A01G22/55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杀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使用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3373057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605812.9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甘蔗品种05‑136开花的甘蔗鞭黑粉菌菌剂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菌剂领域。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得菌株:将甘蔗花上的甘蔗鞭黑粉菌冬孢子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甘蔗鞭黑粉菌菌株,甘蔗鞭黑粉菌保藏编号为61390;(2)培养菌株:将菌株接种至YePSA培养基中培养;(3)获得种子液:将YePSA培养基中的菌体接种至YeP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d,获得种子液;(4)获得菌剂:将种子液按体积比1:50的比例接种至YeP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d,最后获得甘蔗鞭黑粉菌菌剂。本发明的菌剂可诱导甘蔗品种05‑136开花,开花效率高,重复性好,对甘蔗开花机理研究,诱导甘蔗开花特别是难开花的甘蔗开花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5865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04490.3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抗褐条病的方法,属于甘蔗抗病性评价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甘蔗黑穗病冬孢子收集和甘蔗褐条病菌培养;(2)先采用浸种法人工接种甘蔗黑穗病,在甘蔗黑穗病接种30‑35天后,甘蔗苗长至25‑35cm时,再接种甘蔗褐条病;(3)甘蔗黑穗病抗病性评价:待甘蔗苗长出,第一株黑穗病发生开始调查甘蔗出苗株数和发病株数,根据发病率划分抗病性等级;甘蔗褐条病抗病性评价:甘蔗褐条病接种7‑10天后调查甘蔗褐条病的发病情况,根据侵染叶片面积划分抗病等级。本发明一次测试能同时获得两种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为甘蔗防治黑穗病和褐条病及抗病育种快速筛选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41055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820356.X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唐菖蒲伯克氏菌株LB‑03及其在防治甘蔗褐条病上的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株LB‑03,保藏编号为GDMCC No.62952。本发明提供的唐菖蒲伯克氏菌LB‑03,可以制成微生物杀菌剂并用于防治甘蔗褐条病,能够有效抑制甘蔗褐条病的发生,且对甘蔗无药害,对环境友好。本发明的唐菖蒲伯克氏菌LB‑03是一株在甘蔗褐条病的防治上具有潜在意义的生物防治菌株。
-
公开(公告)号:CN11975320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20357.4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 A01G13/00 , A01C14/00 , G16B25/20 , G16B20/10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土壤菌源检测的甘蔗黑穗病监测预警方法,涉及甘蔗病害防控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采集甘蔗地土壤,利用土壤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土壤DNA,再利用引物对SEQ ID NO.2和SEQ ID NO.3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获得土壤中甘蔗黑穗病菌拷贝数;(2)依据甘蔗黑穗病菌拷贝数判断甘蔗黑穗病严重度,将甘蔗黑穗病严重度由低至高划分为4个等级预警。本发明根据蔗田土壤中甘蔗黑穗病菌数量对甘蔗黑穗病进行严重度等级划分,从而达到对宿根蔗甘蔗黑穗病监测和发出预警的目的,为宿根蔗甘蔗黑穗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064615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0864200.6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基因及其应用。一种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基因,所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的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基因可快速大量地制备获得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或果胶酶,用于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致病性分析,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271270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671496.1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25/30 , A01N25/04 , A01N37/50 , A01N43/54 , A01N43/653 , A01N47/24 , A01N37/24 , A01P3/00 , A01G22/55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杀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使用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3142002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114893.2
申请日:2021-01-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系统的甘蔗抗黑穗病测定方法。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甘蔗苗上采集黑穗鞭子的黑色粉状孢子;将孢子配制成孢子悬浮液,再将甘蔗种茎置于孢子悬浮液中浸泡,取出保湿催芽,将催芽的甘蔗种植于含基质的塑料盆中,并安装物联网系统;物联网系统从甘蔗种植开始到抗病测定结束全程监测,从第一株黑穗病株发生开始调查,记录黑穗病株的数量。本发明是基于物联网系统的甘蔗抗黑穗病测定方法,可视化监控甘蔗生长过程环境因子、甘蔗精准管理、甘蔗发芽率高、可操作性强、增强了甘蔗抗病测定的准确性,该方法能准确地反映甘蔗抗黑穗病的抗病性,提高抗病测定效率,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加速抗病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