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865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04490.3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抗褐条病的方法,属于甘蔗抗病性评价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甘蔗黑穗病冬孢子收集和甘蔗褐条病菌培养;(2)先采用浸种法人工接种甘蔗黑穗病,在甘蔗黑穗病接种30‑35天后,甘蔗苗长至25‑35cm时,再接种甘蔗褐条病;(3)甘蔗黑穗病抗病性评价:待甘蔗苗长出,第一株黑穗病发生开始调查甘蔗出苗株数和发病株数,根据发病率划分抗病性等级;甘蔗褐条病抗病性评价:甘蔗褐条病接种7‑10天后调查甘蔗褐条病的发病情况,根据侵染叶片面积划分抗病等级。本发明一次测试能同时获得两种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为甘蔗防治黑穗病和褐条病及抗病育种快速筛选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41055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820356.X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唐菖蒲伯克氏菌株LB‑03及其在防治甘蔗褐条病上的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株LB‑03,保藏编号为GDMCC No.62952。本发明提供的唐菖蒲伯克氏菌LB‑03,可以制成微生物杀菌剂并用于防治甘蔗褐条病,能够有效抑制甘蔗褐条病的发生,且对甘蔗无药害,对环境友好。本发明的唐菖蒲伯克氏菌LB‑03是一株在甘蔗褐条病的防治上具有潜在意义的生物防治菌株。
-
公开(公告)号:CN119296642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21893.X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G16B25/00 , G16B20/20 , G16B40/00 , G06N3/0442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N3/08 , A01H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蔗杂交组合智能选配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甘蔗亲本;以多个所述甘蔗亲本中的任意两个甘蔗亲本作为一个杂交组合,根据每个所述甘蔗亲本的表现性状,预测每一个所述杂交组合对应的表型;根据各个所述杂交组合对应的表型和预设的价值评估规则,评估每个所述杂交组合的价值;根据各个所述杂交组合的价值,确定目标杂交组合。通过本发明的方法,无需等到各个杂交组合真的培育出后代再进行目标杂交组合的选配,从而减少工作量,节省育种年限,提升选配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713553A
公开(公告)日:2018-10-30
申请号:CN201810844155.1
申请日:2018-07-27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IPC: A01N43/56 , A01N37/46 , A01N25/32 , A01P7/04 , C08L23/06 , C08L3/02 , C08K5/09 , C08K5/521 , C08K5/3445 , C08K5/132 , C08J5/18 , C08J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虫药膜,按照质量百分比包含以下组分:杀虫剂0.01~2.0%、抗光解剂0.5~20.0%。本发明制备所得防虫药膜中含杀虫剂0.01%-2.0%,7天光解率≤5%,药效释放均匀,对甘蔗螟虫预防效果70%以上、螟虫控制有效期达60天以上,且能显著提高甘蔗单产10%-15%。
-
公开(公告)号:CN11970988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92750.4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甘蔗抗甘蔗黑穗病的方法,属于甘蔗抗病性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甘蔗鞭黑粉菌Pep1基因敲除突变体PepMAT‑1和PepMAT‑2的获取;(2)甘蔗鞭黑粉菌Pep1基因敲除突变体培养:将PepMAT‑1和PepMAT‑2进行活化,再接种于YePS液体培养基进行摇床培养;(3)诱导甘蔗抗黑穗病:摇床培养后,将PepMAT‑1和PepMAT‑2混合后接种于甘蔗苗上。本发明能够快速高效诱导甘蔗抵抗甘蔗黑穗病,为防治甘蔗黑穗病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43924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455816.2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37/44 , A01N43/90 , A01N43/653 , A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杀菌组合物。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氰烯菌酯与小檗碱或环丙唑醇二元复配而成。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由氰烯菌酯与小檗碱或环丙唑醇二元复配而成,复配后的配方对引起甘蔗黑穗病的甘蔗鞭黑粉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够提高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05853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22795.0
申请日:2023-07-2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G06V20/10 , G06V20/68 ,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7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黑穗病识别方法,涉及涉及图像识别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识别黑穗病的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识别,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集的制作,所述数据集包括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成熟期共5个生长时期的甘蔗图像;对数据集进行数据增强,并对数据集进行扩充;对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采用预训练模型的形式将归一化后的图像对网络进行训练,从而得出训练好的模型以输入图像对应判断甘蔗是否患有黑穗病。基于深度学习的甘蔗黑穗病识别有助于提高黑穗病的识别效率,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助力甘蔗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8437042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1810232384.8
申请日:2018-03-2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蔗芽采集装置,包括底座、工作台及切割机构,所述工作台装设在所述底座上,用以放置待采集蔗芽的蔗茎;所述切割机构包括切割驱动件及切割刀,所述切割驱动件装设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切割刀连接,所述切割刀上设有容纳蔗芽的收容部;所述切割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切割刀沿朝向所述工作台的方向运动以切割蔗茎,进而获得带有蔗芽的蔗茎组织。采用该蔗芽采集装置能够获得长度较小的带有蔗芽的蔗芽组织,以便于蔗芽培养。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该蔗芽采集装置的蔗芽采集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27127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1671496.1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IPC: A01N25/30 , A01N25/04 , A01N37/50 , A01N43/54 , A01N43/653 , A01N47/24 , A01N37/24 , A01P3/00 , A01G22/55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杀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使用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06916904B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710330651.0
申请日:2017-05-1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IPC: C12Q1/68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EST‑SSR标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甘蔗EST‑SSR标记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方法是通过筛选甘蔗转录组序列的SSR位点,然后利用SSR位点两侧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得到EST‑SSR标记引物,再将EST‑SSR标记引物对相应的种质DNA进行标记,利用毛细管凝胶电泳验证标记结果;应用上述的方法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标记能有效提高甘蔗种质资源多态性分析的效率,精确、完善的对甘蔗和/或甘蔗近缘种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