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仿生织构的水润滑摩擦副表面正弦波浪织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8257788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402515.8

    申请日:2024-04-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流体机械润滑减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仿生织构的水润滑摩擦副表面正弦波浪织构结构,所述摩擦副表面设有若干仿生凹槽织构,所述仿生凹槽整体俯视为正弦曲线状凹槽。当摩擦副表面相对运动时,摩擦副间的润滑介质会形成液膜并产生流体动压效应促进润滑。当滑动速度为5.20m/s时,润滑膜的承载能力达最大值3876Pa,摩擦系数降至0.10,与光滑表面相比,正弦波浪织构表面的摩擦系数降低率为80.64%,承载力提升为光滑平面的6.67倍;较矩形沟槽摩擦系数降低率为75.7%,承载力提升为沟槽织构表面的4.94倍。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润滑膜承载能力不足、摩擦副磨损大、能耗高的问题,对于水下设备、船舶轴承及其它流体机械的设计与制造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种微管道相变蓄热可视化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491414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342366.2

    申请日:2023-10-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管道相变蓄热可视化试验装置,包括金属微管道、底座、镍铬合金发热丝、高精度智能温控器、高速摄像机、红外热成像检测仪和用于放置相变材料的容器为石英玻璃。其中,采用透明耐高温隔热性能优良的石英玻璃,有利于减小蓄热装置的热损失,同时可以全程直观观察到微管道相变蓄热装置中相变材料的熔化界面演变过程,通过高速摄像机能够采集图像便于记录和分析研究微尺度效应下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结合红外热成像检测仪直观地将微通道相变蓄热装置表面的温度分布图像可供人眼观察,同时可快速自动捕捉并追踪相变蓄热装置表面温度实拍图像内高温点和低温点位置,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以便于研究微管道相变蓄热装置的强化传热试验全过程。

    一种基于微流控的微塑料颗粒分选与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59031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774435.0

    申请日:2023-06-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溶液中微塑料颗粒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微流控的微塑料颗粒分选与检测装置及方法,确定性横向位移分选模块能够根据临界尺寸对微塑料颗粒大小实现分离,在确定性横向位移分选模块中微塑料颗粒流经微柱阵列通道时,大于临界尺寸的微塑料颗粒在通过微柱时发生碰撞并产生侧向位移,改变运动轨迹,小于临界尺寸的微塑料颗粒在与微柱发生碰撞后不产生侧向位移,仍沿原流线流动,经过多级确定性侧向位移分选区域后,不同尺寸颗粒的微塑料颗粒运动至不同出口。单电级摩擦纳米发电机模块则是在相应的出口处检测不同颗粒大小的微塑料所对应的电信号,根据不同电信号从而实现不同颗粒大小微塑料的非侵入式实时快速分选与检测。

    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污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32886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29107.X

    申请日:2023-03-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质检测精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污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应用;本发明芯片制作材料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该材料透光性、生物相容性良好以及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韧性和弹性等特点。本发明装置较传统的污水中污染物检测方式,采取微流控技术,针对污水中典型的污染物,设计了即时检测微流控芯片,检测时间短,试剂用量大大减少,对环境污染小。此外,传统的检测方式通常一次只能检测污水中的一种污染物,操作复杂繁琐,耗材耗力,本发明设计的微流体检测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在同一块芯片上不仅能同时检测污水中的多种污染物,而且检测芯片是一次性的,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效率高。

    一种基于仿生织构的水润滑碳化硅轴承表面盾形织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724916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0992218.9

    申请日:2023-08-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流体机械润滑减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仿生织构的水润滑碳化硅轴承表面盾形织构结构,包括SiC工件和设于SiC工件表面的多组仿生织构,所述仿生织构整体俯视为盾形曲面凹坑,仿生织构底部形状由下降的匀加速凸曲线和竖直线组成。盾形织构能够产生明显的动压效应。底部匀加速凸曲线形状能产生恒定外力,保证流体具有足够的稳定动能,且匀加速凸曲线织构区具有更大的高压区占比,在织构出口流体汇集的尖端处收敛区间及凸曲线底部的存在,使流体更强的惯性效应,形成明显的“滚珠效应”涡流,提高了摩擦副表面的承载能力,减小了摩擦副表面的剪切力,实现润滑减摩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