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78106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011101691.6
申请日:2020-10-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中西孝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式电动三轮车,通过对摆动装置的结构及配设位置加以研究,能够缩短车辆的前后尺寸。鞍乘式电动三轮车(1)包含支承单个前轮(WF)的前侧车体(BF)、支承左右一对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的后侧车体(BR)、支承后轮(WR)并收纳电动机(M)的动力单元(90)、安装于前侧车体(BF)并将后侧车体(BR)轴支承为沿侧摆方向可摆动的摆动装置(50),其中,具备沿车宽方向并排收纳于在前侧车体(BF)固定的座椅(22)的下方的两个蓄电池(B)、从下方与在两个蓄电池(B)的底部分别设置的蓄电池侧端子(100)连接的左右一对车体侧端子(99)。在俯视车体时,摆动装置(50)配设于左右一对车体侧端子(99)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971226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1880092388.9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电动车辆(1)具备:具备单一的前轮(2)的前车身(3);具备左右一对后轮(4)的后车身(5);将前车身(3)与后车身(5)连结成能够绕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C1)相对摆动的转动机构(6);车辆行驶用的马达(7);以及向所述马达(7)供给电力的蓄电池(100),其中,转动机构(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蓄电池(100)的后方,在侧视观察下,马达(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轴线(C1)靠上方且比后轮(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7226157B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710176977.2
申请日:2017-03-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能够使车体的重心位置位于更低位置的鞍乘型车辆。鞍乘型车辆(11)具备:主框架(33),其从头管(32)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34),其与主框架(33)的后方连接且向后上方延伸;动力单元(28),其配置在主框架(33)的下方;制动机构(15),其对车轮(WF)进行制动;ABS模块(38),其使制动机构(15)的制动力暂时地减少。ABS模块(38)配置在主框架(33)的后部上方且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34)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0191841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780080679.1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23/00
Abstract: 使得鞍乘型车辆的前罩结构能够简化。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罩结构,其具备前罩(30),该前罩(30)具有左右设置为一对的侧罩(50L、50R)和设置在左右的侧罩(50L、50R)之间的中央罩(51),设置于中央罩(51)的左右侧部的卡合部(78、79)与分别设置于左右的侧罩(50L、50R)的被卡合部(70、71)卡合,由此,中央罩(51)与左右的侧罩(50L、50R)连结为一体。
-
公开(公告)号:CN109689487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680089030.1
申请日:2016-09-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能够更加牢固地保持物品的挂物钩。前立管(21)被前内罩(53)从后方覆盖,在前内罩(53)上配置有挂物钩(61)。挂物钩(61)具有:勾挂物品的挂物部(61g);面对挂物部(61g)的开口部(61j);以及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钩壳体(66)上的被支承部(61d)。并且,挂物钩(61)构成为能够被收纳在前内罩(53)的内侧。开口部(61j)被设置成:在将挂物钩(61)收纳到前内罩(53)内时,开口部(61j)朝向前内罩(53)的内侧开口。
-
公开(公告)号:CN101531221B
公开(公告)日:2011-10-19
申请号:CN200910008234.X
申请日:2009-02-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软、容易握住且可以确保强度、刚性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在车架后部安装有乘坐人员把持的抓握扶手(68)的鞍乘型车辆中,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和覆盖该芯材(110)的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形成,该芯材(110)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105)和金属制的外侧板状芯材(106、107)构成,该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与该棒状芯材(105)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状芯材(105)的外形薄。
-
公开(公告)号:CN101531225A
公开(公告)日:2009-09-16
申请号:CN200910008374.7
申请日:2009-02-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谋求提高外观性和降低重量并且难以共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尾灯(77)配置于左右后侧罩(74、76)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74)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74)的后端部(74E)沿抓握扶手(68)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74E)的上面(74a)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74b),在抓握扶手(68)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74b)的槽部(113b),后端部(74E)的下面(74c)经由缓冲部件(115)与尾灯(77)抵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531221A
公开(公告)日:2009-09-16
申请号:CN200910008234.X
申请日:2009-02-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软、容易握住且可以确保强度、刚性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在车架后部安装有乘坐人员把持的抓握扶手(68)的鞍乘型车辆中,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和覆盖该芯材(110)的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形成,该芯材(110)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105)和金属制的外侧板状芯材(106、107)构成,该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与该棒状芯材(105)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状芯材(105)的外形薄。
-
公开(公告)号:CN101314390A
公开(公告)日:2008-12-03
申请号:CN200810098709.4
申请日:2008-05-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摩托车排气系统。排气管连接到发动机的排气口。废气催化器纵向方向大致沿着摩托车的车辆方向。消音器纵向方向大致沿着摩托车的向前和向后方向。消音器的前部延伸到摩托车的前侧且侧视时与废气催化器重叠,因此废气催化器被消音器遮盖。摩托车车身框架结构,包括:头管;横截面大致方形并从头管向下延伸至后部的主框架;接合到主框架的后侧并向上延伸到后部的右上侧和左上侧后框架;和布置在上侧后框架的下侧并向上延伸至下侧的右下侧和左下侧后框架,横截面大致为U形的板构件的开口侧接合到主框架的后端部分的两侧表面且板构件的封闭端侧的两侧表面接合到下侧后框架。
-
公开(公告)号:CN100436243C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610077020.4
申请日:2006-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其目的是使车身架(1)的构造简单化,缩短轮距。车身架(1)由主车架(3)和左右一对的后车架(5)构成,主车架(3)从头管(2)向后方延伸,后车架(5)通过前方延伸部(4)连结。左右的后车架(5)在上下通过上侧横向部件(30)和下侧横向部件(8)连结,并且前方延伸部(4)在这些上下方向中间部俯视下呈大致U字状地向前方延伸。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