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38180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240379.1
申请日:2025-03-03
Applicant: 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 E01F13/06 , E01F9/654 , E01F9/692 , E01C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系统,涉及汽车测试技术领域,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系统包括:测试通道、调节式测试装置和辅助测试架;所述测试通道为至少两条反向道路,所述调节式测试装置布置在两条反向道路之间;所述辅助测试架布置在一反向道路上,且对准在所述调节式测试装置的调节范围;所述调节式测试装置包括安装架、移动装置、第一场景布置台、旋转装置、第二场景布置台和第一伸缩件。该方案最终实现方便对道路封闭测试完成后的车辆进行车辆感知测试;以满足自动驾驶车辆的自动系统的测试需求;方便通过一测试设备满足三种测试场景的需求,减少设备的布置及测试所需的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868744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111156484.5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6/2458 , E01C1/00 , E01C7/18 , E01C7/3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动态荷载作用下道路结构力学响应数据的获取方法,属于公路野外长期性能观测领域。本发明通过在道路内部埋设力学传感器矩阵,以2000Hz以上的高采样频率不间断的实时获取道路内部结构力学数据。采集后的数据通过高性能前端数据处理单元实现动态响应数据探测,低信息密度数据压缩以及高、低频数据分离的一系列同步加工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独立的数据单元进行元数据信息的提取加工后,封装成具有唯一编号的标准化数据包,最终形成具有高可用性及可信性的公路科学数据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973682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510097484.4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属于堤防加固及道路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可解决软土堤基承载力和渗透稳定的问题,防治软土堤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穿堤结构变形引发防洪堤渗漏的隐患。本发明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可利用有限的城市滨水空间,同时起到防洪堤加固和沿江大道拓宽的双重作用,经济效益显著。本发明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通过在防洪堤内设置穿堤通道,可有效解决现有防洪堤阻隔行人进入江滩公园的问题,满足市民亲水需求的同时避免行人跨堤穿行的交通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1971127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88851.4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重庆交通大学
IPC: E01C3/06 , E01C1/00 , E01C5/00 , E02D29/067 , E02D3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悬浮隧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多结构协同的悬浮隧道路面与管节自平衡减振装置。本发明包括设置在悬浮隧道上的人行道板,以及固定在人行道板底部两端的人行道板底座,人行道板的底部装配有第一减振机构,第一减振机构用于对悬浮隧道整体进行减振。本发明通过第一减振机构和第二减振机构的结构设计,采用不同于现有悬浮隧道减振结构与方法,通过在底部支撑铝架与人行道板不同孔位安装固定螺栓,可以实现底部支撑铝架和人行道板固定连接,直接减少悬浮隧道横向振动,还可以对人行道板进行单独减振,提高了人行道板的横向抗振性能,通过双重减振的方式进一步增加对人行道板的减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66436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23355.0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预制三层盾构隧道结构及其建造方法,涉及建筑物构造的技术领域,该隧道结构包括盾构预制管片、预制蝶型下层车道板和预制上层车道板。该建造方法包括:首先,采用盾构机掘进,并拼装盾构预制管片形成盾构隧道;其次,在洞内运输并展开预制蝶型下层车道板,形成下层车道结构;然后,向下插入预制上层车道板,完全限位,形成了稳定的三层隧道结构。本发明采用预制构件柔性连接的方法,实现了盾构隧道内三层结构全预制化,预制率达到100%,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后浇接头的使用,解决了现有方案中洞内环境存在粉尘、水化热、废气等技术问题,提高了施工环境的整洁度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594219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010567977.7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停靠站及其修建方法,地下停靠站修建于地表公路的下方,包括隧道、竖井以及横通道。隧道包括隧道管片、隧道公路和站台,隧道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隧道公路位于隧道空间内。站台位于隧道空间内并与隧道公路的一侧邻接。竖井包括围墙和通行梯,围墙围设形成竖井空间,能够通向地表公路。横通道包括衬砌墙和环框梁,隧道管片邻接站台处形成有横通洞口,环框梁支撑在横通洞口处,衬砌墙与环框梁共同围设形成横通空间,横通空间连通隧道空间和竖井空间。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通过将站台设置在隧道内,从而在修建地下停靠站时,可以不采用明挖法,不会占用地表公路的空间,无需进行交通疏解,不影响地表公路的正常运营。
-
公开(公告)号:CN11950728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03076.0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广州市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南理工大学
IPC: E01C1/00 , E01C15/00 , E01C11/22 , E03F3/04 , E03F5/04 , E03F5/06 , A01G17/00 , A01G20/00 , A01G22/00 , C04B28/00 , C04B18/04 , C04B38/00 , C04B11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赤泥透水混凝土的生态型道路铺装系统,包括:人行道,所述人行道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赤泥透水混凝土层和第一防水隔断层;车行道,所述车行道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二赤泥透水混凝土层、级配碎石层和第二防水隔断层;设置于所述人行道和所述车行道之间的生态沟渠,所述生态沟渠包括顶部敞开的渠体,所述渠体内设置有植被层和沿所述渠体的长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布置的多个透水井,所述透水井用于收集来自所述第一赤泥透水混凝土层、所述第二赤泥透水混凝土层和所述级配碎石层的水。所述植被层的上部设有用于净化水体的赤泥植生混凝土层。本发明通过运用赤泥透水混凝土材料以及优化的道路铺装布局,具有高效透水、削减路面径流、控制路面径流污染、降低路面噪音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282013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011255795.2
申请日:2020-11-11
Applicant: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3F1/00 , E03F3/02 , E03F3/04 , E03F5/04 , E03F5/10 , E03F5/14 , E01C1/00 , E01C11/22 , A01G25/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海绵城市的领域,尤其是一种城市道路海绵系统,包括路基,路基的上侧设置有道路,路基对应道路的两侧均设置有多节绿化带,绿化带上侧低于道路上侧,绿化带与道路之间设置有挡石带一,相邻绿化带之间设置有挡石带二,相邻挡石带二之间设置排水槽,挡石带二上均开设有排水孔,排水槽远离道路的一端开设有雨水井;绿化带中部竖直固接有溢流井一,溢流井一的下端固接有与雨水井连通的输水管一,路基内开设有与雨水井连通的储水井,储水井的一侧固接有延伸至绿化带种植土壤层内的单向渗水管一,本申请具有减少市政人员的工作的劳累,实现绿化带的内植物的灌溉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855967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210570912.7
申请日:2022-05-24
Applicant: 河南五建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防渗水结构,所述道路主体自下至上依次为基体层、防渗层和路面层,还包括对称设置于道路主体左右侧的U型槽内的排水沟槽;所述道路主体左侧的排水沟槽由依次连接的多个结构大小均相同的连接体构成,所述连接体包括U型板、过滤板和驱动件;所述过滤板包括过滤板体和清理杆,所述驱动件包括传动齿杆和转动杆。本发明为解决垃圾等杂物随着雨水堵塞排水沟槽的过滤板,造成路面大量积水渗透进道路主体内的问题,提供一种道路防渗水结构,能够通过清理杆及时的清理过滤板体上的垃圾等杂物,避免路面积水,防止雨水渗透进道路主体内。
-
公开(公告)号:CN118461373B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0736994.7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重庆市名校联合中学校
Inventor: 孙琦玮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路轨融合交通系统,属于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包括普通路面交通,所述普通路面交通与多层外挂式轨道交通并行,所述多层外挂式轨道交通包括接驳站台,所述接驳站台一侧设有轨道组件,所述接驳站台与所述轨道组件连接,所述轨道组件上设有行驶天车。本发明采用上述的路轨融合交通系统,可大幅度缓解交通拥堵,克服公共交通灵活性缺失的问题,缓解驾驶疲劳,避免交通事故,降低能量消耗以及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基建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