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温器及散热系统与车辆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3384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162562.4

    申请日:2025-0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温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温器及散热系统与车辆,所述节温器内设置有第一通路、第二通路、第三通路与第四通路;节温器通过内部增设第二通路,在低温执行小循环时可对散热器进行预热;还通过内部增设第四通路,在高压状态进行自动泄压。本发明的提出解决了现有的节温器功能单一,集成度低,仅可控制油路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开启和关闭的问题,同时在大循环开启时高温油对散热器的热冲击、压力冲击较大,影响散热系统的可靠性的问题,同时在系统压力过高时无法及时泄压的问题。

    一种电动农机冷却系统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3384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152506.2

    申请日:2025-02-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农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存储区、第一循环回路、散热模块以及第二循环回路;第一存储区用于存储冷却液;第一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燃料发动机和所述第一存储区,以使所述第一存储区内的冷却液可以在所述燃料发动机和所述第一存储区之间循环流动;散热模块用于对冷却液进行降温;第二循环回路连通所述燃料发动机和所述散热模块,以使冷却液可以在所述燃料发动机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循环流动;其中,冷却液可选择地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或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内流动。本发明的电动农机冷却系统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动农机的冷却系统,便于电动农机的运行。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90063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839647.3

    申请日:2024-12-1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和装置。本申请的冷却液流动参数值是由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大循环冷却管路上的冷却液流动感应器采集的,冷却液温度参数值是由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所述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上;基于所述发动机运行状态、所述冷却液流动参数值和所述冷却液温度参数值确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是否故障。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设置了冷却液流动感应器,冷却液流动感应器能够设置于大循环冷却管路上的任意位置上,无需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位置,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冷却液流动感应器安装的灵活性,使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诊断能够适应任何车型,增加了诊断的适应能力。

    故障排除方法、电子设备及车辆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7835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70895.4

    申请日:2025-01-1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故障排除方法、电子设备及车辆,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发动机运行信息和电子水泵运行信息,根据所述发动机运行信息和/或所述电子水泵运行信息确定电子水泵是否存在堵转故障。响应于确定存在堵转故障,提升电子水泵转速至预设转速,并控制电子水泵以所述预设转速运转。将电子水泵的当前转速提升至预设转速后,电子水泵流量相应增加。通过提升电子水泵流量可以实现电子水泵自行冲开恢复,排除低转速下出现的堵转问题,避免在电子水泵低速运转时出现电子水泵烧蚀或发动机水温上升的问题。同时,提升电子水泵转速实现电子水泵自行冲开恢复,还能够降低电子水泵报警频次,进而有效减少人工维护次数,提升用户满意度。

    一种自适应自动怠速控制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2555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48970.7

    申请日:2025-01-13

    Inventor: 李雪城 边金龙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适应自动怠速控制方法,先判断整机是否无工作,若整机有工作,直接结束,发动机不进入怠速工况;若整机无工作,再判断发动机是否处于自动再生状态,若发动机处于自动再生状态,直接结束,发动机不进入怠速工况,若发动机不处于自动再生状态,则发动机进入怠速工况,发动机进入怠速工况时,还需要根据发动机散热需求和空调的使用对怠速进行调整,本发明在发动机进入怠速转速时,实现自适应怠速调节,在节省油耗的同时,可以防止散热性能下降,影响空调冷却效果,或在自动再生时影响再生。

    PHEV车型热系统热害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825533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99015.6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HEV车型热系统热害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设置环境温度阈值、发动机水温阈值以及涡轮增压水温阈值;当发动机熄火后,通过环境温度与环境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发动机水温与发动机水温阈值进行比较,以及涡轮增压水温与涡轮增压水温阈值进行比较,获得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热害工况,根据热害工况设置相应的控制策略;根据控制策略,执行循环开度、占空比、运行时间和电动水泵流量,保证热浸置时,冷却液和空气足够的流量,散热器与周围环境充分热交换;本发明通过优化涡轮增压回路冷却原理及热系统热害控制策略,有效解决了涡轮增压冷却回路的热冲击、气蚀等热害问题,提高了零件使用寿命;同时本发明还特别考虑到出口车在高温地区的热害问题解决,更适应热带地区的车辆使用。

    增程式汽车耦合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和增程式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970503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581596.9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程式汽车耦合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和增程式汽车,包括一增程器,通过消耗燃油产生电能和热量;三个节温器,用于调节冷却液循环,主要负责将增程器散热器与换热器置于不同的循环回路,若处于相同循环回路,会导致在增程器与动力电池的换热过程中,外界气流经过散热器带走大量热量,降低增程器与电池的温升速度,进而增大冷启动过程中的增程器油耗和电池老化损伤;两个水泵,用于泵送冷却液,确保冷却液在系统中循环流动;两个散热器,用于排出多余热量;一换热器,用于将增程器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动力电池,使电池温度迅速上升以减小电池老化损伤。

    流体分配电动阀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3091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80056259.5

    申请日:2023-06-28

    Abstract: 该阀(1)包括壳体(10),该壳体限定内部容积(V10),流体经由该内部容积穿过该壳体。布置在第一子容积(V11)中的电泵(20)设置有抽吸口(21)和排出口(22),该抽吸口通向该壳体的入口(11),该排出口通向该内部容积中的通道(V13)。布置在该内部容积的第二子容积(V12)中的阀盘(30)可以绕阀盘轴线(X30)旋转,以便打开和关闭该壳体的出口(12,13),该第一子容积和第二子容积(V11,V12)经由该通道(V13)彼此直接连接,该通道由该壳体(10)界定并且在相对于该阀盘的径向方向上通向该第二子容积。由该壳体支承的电致动器设置有绕致动器轴线(X40)旋转的驱动输出端。由该壳体支承的机械传动系统(50)将该阀盘连接到该驱动输出端,使得该驱动输出端的旋转引起该阀盘旋转。由该壳体支承的电子设备(70)通过电连接到该泵和该致动器以及支承在该壳体的外部的单个连接器(80)而控制该泵和该致动器,该连接器连接到外部电源。

    一种汽车电动水泵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55412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631222.3

    申请日:2024-1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电动水泵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电子设备,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零部件不同温度对应的水泵转速;拟合出线性调速区间内的温度‑PWM占空比曲线,并将温度‑PWM占空比曲线形成线性控制函数,写入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根据拟合出的线性控制函数进行水泵的转速控制。本发明对电动水泵转速进行线性控制,能够使水泵为零部件提供更精确的流量,有助于使零件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并降低水泵的能量消耗。

    基于多泵式液冷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37359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22701.1

    申请日:2024-10-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泵式液冷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通过主冷却模块采集主冷却循环支路对应的主循环进出水温差;根据发动机系统需求散热量和主循环进出水温差,确定主冷却循环回路对应的目标主路冷却液需求流量;通过副冷却模块采集每个冷却循环支路对应的支路进出水温差;根据每个冷却循环支路对应的支路需求散热量和支路进出水温差,确定每个冷却循环支路对应的目标支路冷却液需求流量;分别根据目标主路冷却液需求流量,确定主冷却模块对应的第一目标输出功率,以及根据目标支路冷却液需求流量,确定副冷却模块对应的第二目标输出功率。本申请通过对每个冷却点对应的冷却模块进行单独控制,实现对发动机系统中单一冷却点的降温处理,避免资源浪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