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蜗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2589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894127.2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蜗轮,其中,包括:蜗轮、蜗轮铁芯;所述蜗轮呈环形中空设置,所述蜗轮的外壁环向具有若干第一蜗齿;所述蜗轮铁芯呈环形,所述蜗轮铁芯的外壁环向设有若干第二蜗齿;所述蜗轮包覆所述蜗轮铁芯,所述第二蜗齿和所述第一蜗齿一一对应贴合。通过对本发明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蜗轮,蜗轮铁芯的蜗齿的齿形与蜗轮的齿形一样,可以使得蜗轮蜗齿的齿根部具有金属支撑,能够增强蜗轮强度。

    一种驱动装置及遮阳篷传动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02159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26958.0

    申请日:2025-02-27

    Inventor: 单伟兵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蜗杆A转动带动涡轮相应转动,电机的转轴设置为蜗杆B,蜗杆A上端杆部设置为方形杆A,电磁铁与电机电性串联,电磁铁中部贯通,在电磁铁顶面设置有铁盘,铁盘固定连接有顶杆,顶杆穿过电磁铁中部并可与铁盘一并上下运动;活动件下端设置有接触面A,接触面A表面设置有多个凸齿A,活动件中部设置有向下开口的方形孔A,活动件上端抵顶顶杆下端;齿轮盘外侧设置为轮齿,上侧设置为接触面B,接触面B表面设置有多个凸齿B,接触面B中部设置有可供蜗杆B柱体通过的通孔;双联齿轮上下设置有上齿轮和下齿轮;弹簧下端抵靠齿轮盘、上端抵靠活动件。

    一种用于增大蜗轮蜗杆啮合接触面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8171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140206.4

    申请日:2024-08-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大蜗轮蜗杆啮合接触面积的方法,属于机械加工领域。本发明包括:1:制作研磨膏,2:在蜗轮蜗杆接触部位装入研磨膏,3:按图纸要求将蜗轮、蜗杆装入支撑箱体,4:通过箱体将装配好的蜗轮蜗杆装入专用传动机构,5:传动机构通电转动,带动蜗轮蜗杆转动,金刚砂研磨蜗轮蜗杆表面,6:研磨完成后拆开清洗,重新装配检查其接触面积。本发明操作方便,可快速、有效增大蜗轮蜗杆啮合接触面积,提高蜗轮蜗杆传动平稳性,劳动强度低,对于任意结构蜗轮蜗杆,均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增大啮合接触面积。

    致动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437851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1980048003.3

    申请日:2019-07-17

    Abstract: 设置有通过两级减速机构与输出齿轮联接的低压直流电机的致动器,其中减速机构包括第一级,承载在所述直流电机的电机轴上的蜗杆以直角传动与承载在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的圆周配合,中间轴沿其轴线承载螺旋小齿轮,并且其中减速机构还包括第二级,螺旋小齿轮以平行传动与被实施为螺旋齿轮的输出齿轮的圆周配合。

    一种提高重载尼曼蜗轮副使用寿命的修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76331B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210684256.3

    申请日:2022-06-16

    Abstract: 一种提高重载尼曼蜗轮副使用寿命的修形方法,包括步骤:步骤1:利用UG软件对尼曼蜗轮副进行三维建模;步骤2:利用ANSYS软件对建立的尼曼蜗轮副三维模型进行动态接触分析,得到蜗轮齿面接触区;步骤3:根据蜗轮齿面接触区确定蜗轮齿面修形区域;步骤4:根据齿面接触区的位置和大小,结合公式推导出相应的修形曲线以及具体修形量;步骤5:对第一段修形区域进行全齿廓修形;步骤6:确定尼曼蜗轮副啮合线位置,对第二段修形区域进行局部齿廓修形;步骤7:对第三段修形区域进行局部齿廓修形;步骤8:将修形后的尼曼蜗轮副跟未修形的轮齿进行数据比较。本发明能改善齿面啮合性能,降低尼曼蜗轮副传动时的表面温度,增加尼曼蜗轮副的使用寿命。

    一种面齿轮差速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6950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717676.6

    申请日:2024-06-04

    Applicant: 广西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齿轮差速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斜齿轮、驱动轴、从动面齿轮、下壳体、下行星蜗杆、下半轴蜗轮、下半轴、中壳体、上行星蜗杆、上半轴蜗轮、上半轴、上壳体;所述斜齿轮装配在驱动轴上与驱动轴同步转动;所述从动面齿轮与斜齿轮啮合,所述下壳体与从动面齿轮固定连接;所述下行星蜗杆和下半轴蜗轮装配在下壳体上;所述下半轴与下半轴蜗轮花键连接;所述上行星蜗杆和上半轴蜗轮装配在中壳体上;所述上半轴与上半轴蜗轮花键连接,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构思巧妙,运动平稳高效,能够提高轮齿承载能力,增加传动的平稳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商业前景,既可以填补相关技术空白,又可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车辆的转向柱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364595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080063898.0

    申请日:2020-09-01

    Abstract: 按照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转向柱,可以在保证转向柱的安装空间的同时,通过增加伸缩行程,以在缩回状态下保证驾驶员的宽阔便利空间。尽管增加了伸缩行程但转向柱的安装在空间上是便利的,并且可以在不增加电动机的输出的情况下快速执行伸缩操作,并由此,可以快速保证驾驶员的便利空间,而不存在降级的噪声性能。

    双导程圆柱蜗杆端面蜗轮传动副及其侧隙调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0584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641324.9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导程圆柱蜗杆端面蜗轮传动副,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蜗杆和端面蜗轮,所述圆柱蜗杆和端面蜗轮啮合;所述蜗杆的螺旋面具有i面和e面,所述端面蜗轮具有i面和e面,所述端面蜗轮的i面和e面与蜗杆的i面和e面对应啮合;传动副的瞬时接触线的分布均匀,而且能够使得润滑角接近90°,从而能够使得传动副之间更容易形成润滑油膜,从而降低传动副之间的磨损,提升传动副的使用寿命;基于本发明的传动副,能够使得诱导法曲率较小,齿面间的应力较小,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可以通过调整蜗杆的轴向位置来补偿传动副齿面磨损所产生的侧隙,能够有效保证传动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