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模块和相机模块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3722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496835.0

    申请日:2024-10-25

    Abstract: 提供了反射模块和相机模块。反射模块包括:壳体;旋转保持器,容纳在壳体中;反射保持器,设置在旋转保持器上,并且在反射保持器上设置有第一磁性材料和反射构件,该反射构件配置成改变入射光的路径;以及驱动单元,配置成产生驱动力以旋转反射构件,其中,驱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旋转保持器上的第一驱动磁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驱动线圈,以及其中,第一驱动磁体在第一方向上面对第一驱动线圈,并且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面对第一磁性材料。

    一种楔形镜摆放位置确定方法、装置、激光雷达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556268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127819.2

    申请日:2025-02-05

    Inventor: 朱永翔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激光雷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楔形镜摆放位置确定方法、装置、激光雷达及介质,该方法包括:在进行粗迭代时,按照第一预设调整步进规则对偏角组合进行调整,直至出射夹角在预设出射夹角范围内,且第一偏折角与每个第二偏折角的差在预设偏差范围内,则进行细迭代;在进行细迭代时,按照第二预设调整步进规则对偏角组合进行调整,直至每个出射夹角等于目标夹角,且第一偏折角和每个第二偏折角相等,则迭代完成;将迭代完成时的偏角组合中的第一偏角、第二偏角作为楔形镜的设置角度。本申请获得的楔形镜的设置角度可以使得经过楔形镜的光束摆动的同时,不会使光束发散。

    一种高功率二维振镜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9689711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202736.5

    申请日:2025-02-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维振镜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高功率二维振镜,其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镜面角度调整,便于控制激光束的精确偏转,并且具备运行检测功能,在保证该高功率二维振镜光线正常输出的前提下,能够提高运行精确性和运行安全性,包括振镜基座,还包括内部结构,内部结构包括内层框架、外层框架、两个内音圈电机和四个外音圈电机,两个内音圈电机和四个外音圈电机均安装在振镜基座上,内层框架和外层框架之间通过高精度轴承连接,组成万向节结构,两个内音圈电机均与内层框架连接,四个外音圈电机均与外层框架连接,内层框架和外层框架均安装有反射振镜,振镜基座上固定连接有安装罩,安装罩内安装有内检测单元和外检测单元。

    一种创新型的高效高精度联系测量装置及其配套解决方案

    公开(公告)号:CN11982678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454688.0

    申请日:2024-10-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创新型的高效高精度联系测量装置及其配套解决方案,属于测绘技术领域,该创新型的高效高精度联系测量装置及其配套解决方案,在井上通过近井点分别测量四个自制设备的棱镜坐标;井上开启激光,井下根据激光仪投射的点,做好测量标记点,并在标志点上分别安装棱镜,通过进下码头点分别测量标志点的各测量要素,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码头点的坐标,这样井上四个点的平面坐标就传递到井下;井上投点结束后将激光仪换为大号棱镜,码头点测量结束后,在井下任一标志点上安装全站仪并将全站仪的物镜朝上,读盘显示90度时进行测量并记录距离,从而得出竖井深度,通过距离等数据即可计算出码头点的高程,这样井上高程系统就传递到井下。

    一种用于高能激光内通道的气体热效应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938421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0983252.4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能激光内通道的气体热效应控制装置,涉及激光技术领域,设置于内通道上,激光内通道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进光段、转折段、输出段,包括波前探测装置和气体散热装置,波前探测装置包括设置于进光段一端的波前探测器和设置于输出段一端的信号光发射器,气体散热装置包括均匀气流单元、控温流道、气流通道和监测装置,若干气流通道均匀分布于内通道的侧壁上,控温流道设置于内通道的侧壁内,控温流道与气流通道间隔分布,均匀气流单元覆盖在气流通道上。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用于高能激光内通道的气体热效应控制装置,能够实时探测内通道气体热效应导致的气体热畸变,均匀稳定控制内通道气体的温度,保证光束传输不变性。

    一种高功率二维振镜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897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510202736.5

    申请日:2025-02-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维振镜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高功率二维振镜,其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镜面角度调整,便于控制激光束的精确偏转,并且具备运行检测功能,在保证该高功率二维振镜光线正常输出的前提下,能够提高运行精确性和运行安全性,包括振镜基座,还包括内部结构,内部结构包括内层框架、外层框架、两个内音圈电机和四个外音圈电机,两个内音圈电机和四个外音圈电机均安装在振镜基座上,内层框架和外层框架之间通过高精度轴承连接,组成万向节结构,两个内音圈电机均与内层框架连接,四个外音圈电机均与外层框架连接,内层框架和外层框架均安装有反射振镜,振镜基座上固定连接有安装罩,安装罩内安装有内检测单元和外检测单元。

    一种用于光学实验的五角分光棱镜

    公开(公告)号:CN11966788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961570.7

    申请日:2024-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光学实验的五角分光棱镜,包括安装底座,控制器,位移装置,底板,驱动装置,支杆,转动杆,限位件,五角分光棱镜;位移装置和控制器连接在安装底座顶面,底板连接在位移装置的滑块上,驱动装置连接在底板顶面上,两根支杆连接在驱动装置一侧边的底板顶面上,转动杆对称连接在两根支杆的对侧面上,限位件连接在转动杆的相对面上,五角分光棱镜连接在限位件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限位件限定五角分光棱镜的相对位置状态,在进行光学实验时,可以通过驱动装置和位移装置分别控制转动杆转动和底板位移来调节五角分光棱镜的角度以及实现快速、准确的光路切换,简化棱镜角度和位置的调整过程,提高实验效率。

    一种CGH检测光路自动调整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6585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21398.5

    申请日:2024-1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GH检测光路自动调整方法,包括:S1,按照光学设计给出的间距,搭建CGH检测光路;S2,测量并计算得到位姿误差;S3,基于位姿误差,生成调整指令;S4,基于调整指令,驱动六维调整机构对激光干涉仪和CGH衍射式补偿器进行位姿调整;S5,重复步骤S2~S4,直至满足预设误差阈值,完成粗调;S6,利用激光干涉仪对被测反射镜进行干涉成像,根据干涉成像结果,完成精调。本发明所述方法,可实现反射镜CGH检测光路的快速调整,提高了光学元件的面形检测能力,提升了面形检测精度与一致性,降低了面形检测环节人力需求,缩短了检测周期,提升了光学系统装调效率,解决了大口径光学系统装调周期过长、一致性差的问题。

    一种两轴旋转马达架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20330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510062567.X

    申请日:2025-0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轴旋转马达架构,包括壳体、棱镜、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支点构件、第二支点构件;所述第一支点构件包括提供所述第一轴的主构件以及远离主构件设置的辅助构件;第二支点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与壳体之间以提供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与第二轴在空间上的交点与壳体底部的距离大于等于主构件与壳体底部的距离;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提升第一支架的支撑结构的覆盖范围,第一支点构件具有更大的可用安装面积,能够更好的抵消棱镜重力力矩的影响;由第二支架完成Z方向的旋转,从而增加旋转件间的间距,有助于提升Z方向旋转的精度与稳定性。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1983772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1911220530.6

    申请日:2019-12-03

    Inventor: 鹫尾纪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摆动所需要的空间小、易于小型化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棱镜驱动装置(3)的支撑轴(50)中嵌入支撑孔(265)以及(275)的两端部呈圆柱形,中央部具有沿着圆柱形的轴线(AXS)与圆柱形的外周面呈同一个面的第1外周面(55)和位于比圆柱形的外周面靠内侧的第2外周面(52)。第1外周面(55)的中心位于支撑面(49)上,并且第2外周面(52)整体位于比支撑面(49)靠第1外周面(55)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