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电流断路器传动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9446841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510038908.X

    申请日:2025-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大电流断路器传动结构,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壳体内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还包括传动组件、储能组件和调节组件,传动组件包括转动在壳体内的传动轴,传动轴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传动拐臂和保持拐臂,储能组件包括储能轴,储能轴上分别设置有棘轮、储能环、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本发明通过离合件和储能环及解锁件配合,一方面能使储能弹簧通过储能组件进行储能,另一方面能通过解锁件对离合件的调节端进行调节,使得离合件跟随传动齿轮继续转动时,离合件的工作端不能继续带动储能环继续储能,防止储能完成后继续储能而造成的机械损伤,同时传动凸轮、传动拐臂和保持拐臂的配合还能缩短合闸弹跳时间。

    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

    公开(公告)号:CN119297024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834337.2

    申请日:2024-12-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断路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包括一二次融合断路器,所述一二次融合断路器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后部安装有底仓,所述底仓内部均设置有底柱,所述底柱底部均开设有底槽,所述底槽内一侧均啮合连接有齿柱,所述齿柱固定连接在转轴外周中部,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底仓内中部,所述转轴外周两端均通过气动膨胀头固定连接有连接齿轮,所述底仓内两部分别安装有分接部一与分接部二,本发明通过分接部一与分接部二的相互蓄能,能够实现自动蓄能工作,相较于传统设备,减去了复位电机的使用,减少了线路排布,同时避免了复位电机工作时对断路器的电场干扰,减少了异常的发生率,有利于电路安全。

    一种大电流隔离开关触头组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7369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81629.4

    申请日:2024-1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电流隔离开关触头组件,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隔离开关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和动触头;动触头包括:第一导电管、水滴弧形凸面触头与触头座;水滴弧形凸面触头与触头座连接,扭转弹簧固定在支撑件上分别与两侧水滴弧形凸面触头末端连接;静触头包括:第二导电管和水滴弧形凹面触指;水滴弧形凹面触指与触指座连接,水滴弧形凹面触指与水滴弧形凸面触头的接触面为同样大小的水滴弧形,压力传感器分别固定在防雨罩两侧末端,压力传感器通过压缩弹簧连接水滴弧形凹面触指两侧的触指末端;本发明能够提高隔离开关导电容量,避免弹簧通流发热,更有效地判断隔离开关分、合闸状态。

    一种断路器隔离开关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9049908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547837.8

    申请日:2024-1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断路器隔离开关,内衬钣金右侧的钣金壁上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一侧安装有变速箱,变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有电机,变速箱的输出端连接有隔离转轴,连轴机构与隔离转轴联动安装在主隔离处与副隔离处内部,连轴机构上安装有绝缘拉杆,绝缘拉杆上设有隔离导电杆,隔离导电杆上方设有通电端,连轴机构的设置,能够将隔离转轴的旋转运动改为绝缘拉杆和隔离导电杆的线性运动,使得主隔离处和副隔离处能够做到同时进行合闸和开闸,做到统一断开和闭合功能,提高控制便捷性。

    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45755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110758289.3

    申请日:2021-07-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包括隔离操作轴、接地操作轴、储能弹簧、指示轴、输出轴以及隔离开关;所述隔离操作轴与指示轴之间设置上限位机构;所述隔离操作轴在带动上拐臂做储能旋转的行程内,所述上限位机构适于限制指示轴做旋转,以限制输出轴做旋转。一种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工作方法,采用上述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做隔离合闸作业和接地合闸作业。依靠增设的上限位机构,限制隔离开关中的主轴因为自重而向接地分闸位旋转,提升机构安全性。依靠增设的下限位机构,限制隔开关中的主轴因为自重而提前向接地分闸位旋转,提升机构安全性。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8048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934192.3

    申请日:2024-12-24

    Inventor: 许鑫鹏 朱熔吾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装置,包括外壳、操作手柄、连杆、轴、摇臂、第一电源动触头组件、第二电源动触头组件、负载端接线排、第一拉簧、第二拉簧、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一电源静触头组件以及第二电源静触头组件;其中,操作手柄动作,通过连杆驱动摇臂旋转,以带动第一电源动触头组件与第一电源静触头组件接触或分离,或带动第二电源动触头组件与第二电源静触头组件接触或分离。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装置,体积小,结构相对紧凑,可适用于家庭户内箱,且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装置操作简单便捷、性能安全可靠。

    一种柱上断路状态可视化真空断路器

    公开(公告)号:CN11936137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907303.1

    申请日:2024-12-24

    Inventor: 柳伟勇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柱上断路状态可视化真空断路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真空灭弧室,所述真空灭弧室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导电杆,所述真空灭弧室的一侧安装有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用于连接线路;所述箱体的内部安装有操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所述操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与箱体的侧壁转动连接;本发明实现箱体内部传动可视化,提高了维修效率以及降低维修成本;本发明既能清晰判断上触头与下触头是否实现开合,还能辅助性进行快速开合操作,防止开合速度慢导致电弧的产生;同时,还能在断路器故障时进行应急开合操作,以应对紧急情况。

    一种自动复位行程开关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40129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890653.1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行程开关技术领域,更具体的公开了一种自动复位行程开关,包括电路触发盒,所述电路触发盒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旋转臂组件,所述电路触发盒包括电路外壳,所述电路外壳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接线槽,所述电路外壳内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导向筒,所述电路外壳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所述电路外壳的两侧均安装有导电块,所述电路外壳内侧的靠近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触发组件;本发明在旋转臂组件旋转拉动触发开关移动且触发导电块并未接触第二触发块时第二滑动块与导电块之间的接触会触发,行程开关除打开和闭合之外的第三线路,使得行程开关能够检测体积小于检测物体的物体经过,保证了行程开关能够检测所有经过的物体。

    直流接触器
    9.
    发明公开
    直流接触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17045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535730.1

    申请日:2024-10-3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该直流接触器包括接触模组,接触模组包括触头组件、动触桥组件以及推杆组件,动触桥组件与推杆组件连接,推杆组件用于推动动触桥组件与触头组件接触;动触桥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动簧片、至少两个第一导磁体以及第二导磁体,动簧片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两个第一导磁体均与第二导磁体接触,动簧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触头组件接触,每一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形成一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且两个第一导磁体背离第二导磁体的一侧均与推杆组件抵接。本申请通过设置动触桥组件,使直流接触器既能够满足小型化的要求,又能够增加导磁面积,降低电动斥力,从而提高抵抗电动斥力的能力。

    一种电力机构操作机构合闸拐臂

    公开(公告)号:CN1190692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574330.1

    申请日:2024-11-06

    Inventor: 徐明生 王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合闸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力机构操作机构合闸拐臂,包括固定座、合闸拐臂、电磁控制杆、锁轴杆、灭弧栅和联杆组件,所述固定座的表面两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极耳和第二电极耳,且固定座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电极馈片。本发明中,通过合理的联动组件设计,电力机构合闸拐臂可以在电磁控制杆和锁轴杆的联合作用下,轻松实现合闸和断闸的操作,手动操作和远程电动控制两者兼容,增强了操作的灵活性,通过弹簧力与多重连接件的配合设计,确保了在不同状态下的力平衡,有效避免误动作。同时,电极耳与电极馈片的接触设计确保了稳定的电流连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