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239666B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510644170.8
申请日:2015-09-2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4B1/00 , E04C3/29 , E01D19/00 , E01D101/00
Abstract: 一种装配式竹‑加气混凝土组合结构,由预制加气混凝土板(1)、竹梁(2)、开孔金属板(3)、粘结胶(4)和填孔材料(5)共同构成,预制加气混凝土板(1)位于竹梁(2)的上方,二者轴线平行,长度相同,前者的底面与后者的顶面紧密相连,预制加气混凝土板(1)、竹梁(2)通过开孔金属板(3)、粘结胶(4)和填孔材料(5)形成为一体。本发明解决了竹结构抗弯刚度低,跨越能力不足等缺陷,具有重量轻、隔声好、隔热好、抗震性能好的综合优点,在实施方法上,安装过程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可应用于土木建筑结构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760215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45330.6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4C3/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C3/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纤维‑竹材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核心混凝土(1)、纤维‑竹材复合管(2),其中,纤维‑竹材复合管(2)由内向外依次由隔离层(21)、竹材增强层(22)、纤维增强层(23)组成,竹材增强层(22)由纵向竹纤维层(221)、横向竹纤维层(222)或二者复合构成,纵向竹纤维层(221)和横向竹纤维层(222)由复合竹材或原竹分层缠绕制作而成,纤维增强层(23)缠绕于竹材增强层(22)的外表面,核心混凝土(1)填充于纤维‑竹材复合管(2)的内部,其为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膨胀率为0.01%~0.04%。本发明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耐久性好等优点,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竹材、纤维等多种材料的优势特点,采用的竹材复合材料符合低碳、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6760211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45381.9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C3/34 , B32B1/08 , B32B9/02 , B32B9/04 , B32B15/18 , B32B33/00 , B32B2307/50 , B32B2307/54 , B32B2307/558 , B32B2419/00
Abstract: 一种竹材‑钢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核心混凝土(1)、钢管(2)、竹材复合层(3)、外防护层(4),其中,竹材复合层(3)由纵向竹蔑条带(31)和横向竹蔑条带(32)通过树脂胶分层连续均匀缠绕粘贴于钢管(2)的外壁形成,纵向竹蔑条带(31)和横向竹蔑条带(32)采用竹蔑搭接、缝合或编织在衬布上,每层厚度0.2~2.0 mm,竹蔑条带的宽度为10~500mm,核心混凝土(1)填充于钢管(2)的内部,外防护层(4)粘结于竹材复合层(3)的外壁,外防护层(4)采用水泥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沥青基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本发明克服了公知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所存在的不足,延缓、推迟钢管的局部屈曲,提高了结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耐久性好,同时,成本低、绿色环保、资源可再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可观。
-
公开(公告)号:CN105445160A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510783133.5
申请日:2015-11-1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特征,属于土木工程材料技术领域。所述空隙特征为由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所构成的二维特征向量;所述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是利用双参数韦伯分布模型对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级配曲线进行拟合得到;所述空隙级配曲线的对数横坐标为空隙的大小度量值,纵坐标为小于该大小度量值的空隙的数量占比。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空隙特征的提取方法。本发明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材料中空隙的尺度空间分布信息,对于不同材料间的区分度高,且形式结构简单,便于后续的计算机仿真建模;该空隙特征也可替代现有的空隙率,作为表征沥青混合料特性的一种材料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05243191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589044.7
申请日:2015-09-1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隧道内汽车尾气流动及浓度分布规律的方法,属于隧道尾气监测领域,解决目前隧道内汽车尾气流动及浓度分布检测难度大、费用高、周期长、准确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先建立隧道内汽车尾气流动分析模型,动网格技术划分网格后,做出基本假设确定计算域,定义边界条件、初始条件,选定对应数学模型,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分析不同工况下整个隧道与匝道空间中心轴向断面汽车尾气流动及其各成分浓度分布规律,为隧道内通风设备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考察隧道路表附近尾气流动状况、成分、浓度梯度随时间分布规律,得到短时间内汽车尾气在近路表处湍流强度和尾气浓度云图,为在隧道路面和附属设施上应用光催化材料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03898840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10125407.7
申请日:2014-03-3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1D22/00
Abstract: 一种桥梁高空作业平台,包括桥梁墩台(1)、桥梁护栏(2)、吊索(3)、横向钢管(4)、纵向钢管(5)、斜向钢管(6)、局部加强件(7)、编织网(8)、脚手板(9)。吊索(3)从横向钢管(4)的内部连续穿过,两端与桥梁护栏(2)固定连接,在横向钢管(4)的两端设置有局部加强件(7),吊索(3)及横向钢管(4)垂直于桥梁纵向,沿着桥梁纵向间隔布置,纵向钢管(5)、斜向钢管(6)分别与横向钢管(4)垂直和斜向交叉布置,编织网(8)满设并绑扎固定于吊索(3)及横向钢管(4)的内侧,编织网(8)与吊索(3)及横向钢管(4)共同形成密闭的高空作业平台。本发明结构简单,稳定可靠,使用经济,自重轻,工作面积大,便于多工作面同步施工,搭拆方便,无需大型机械,为高空桥梁检测与加固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工作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01725211A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910232786.9
申请日:2009-12-0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纤维筋竹质工程构件,由竹材(1)、纤维筋(2)、浸渍胶(31)和界面胶(32)四部分,共同压制成纤维筋竹质工程构件;其中,纤维筋(2)置于竹材(1)内部,为竹材(1)所包裹,并具有厚度c的保护层,纤维筋(2)的方向与构件轴线方向平行,集中配置在截面的受拉区或受压区,浸渍胶(31)浸渍于竹材(1)中,界面胶(32)涂刷于纤维筋(2)表面,形成纤维筋(2)与竹材(1)的可靠界面。本发明克服了公知的竹构件的缺陷,可大幅度地提高了原有竹构件的刚度,改善其刚度控制设计的不利状况,为竹材作为主要受力构件在土木建筑结构领域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0029598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1910426469.4
申请日:2019-05-2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1D24/00
Abstract: 一种拆除连续箱梁桥中跨合拢段的变形控制方法,通过约束装置控制合拢段的变形,劲性钢骨顺桥向置于合拢段顶板的上表面,劲性钢骨的缓冲端上部设置空心的千斤顶,吊杆的两端用螺母紧固,液压控制系统连接空心的千斤顶组成整体约束装置,合拢段切割后,由液压控制系统控制空心的千斤顶的位移的下降,释放约束装置与合拢段之间的嵌挤力,依次拆除螺母、螺母垫片、空心的千斤顶、吊杆、劲性钢骨,实现对合拢段的变形控制。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灵活,安全可靠,使用经济,自重轻,工作面积大,便于多跨同步施工,搭拆方便,无需大型机械,为拆除合拢段的变形控制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29763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89792.5
申请日:2023-04-12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目测距技术的沥青发泡性能评价方法,属于公路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领域。包括采用两台微型相机同时连续拍摄泡沫沥青图像;对同一时刻两张照片进行图像识别;划分泡沫沥青桶壁黏连区和有效膨胀区;获取泡沫沥青图像像素视差值;计算不同区域泡沫沥青高度置信区间界限值;计算泡沫沥青高度代表值;获取泡沫沥青空间指标和时间指标;对沥青发泡性能进行评价。本发明根据泡沫沥青特点,采用双目测距技术获取其表面多点高度数据,以不同区域泡沫沥青高度置信区间界限值综合考量其膨胀高度,从沥青膨胀能力和泡沫稳定性角度评价沥青发泡性能,该方法严谨,科学,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855565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010707771.X
申请日:2020-07-2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投式高黏沥青改性剂有效掺量的测试方法,包括:第一步、对沥青材料、高黏改性剂及集料基本性能进行检验;第二步、采用直投式制法制备沥青混合料,再利用沥青抽提仪和旋转蒸发仪抽提得到直投式高黏沥青样本;第三步、采用传统剪切法制备高黏沥青样本;第四步、制作原子力试样;第五步、对沥青试样进行测试,绘制高黏沥青试样的黏附力‑位移曲线,并计算其黏附耗散能;第六步、以传统剪切法制作的高黏沥青样本的黏附耗散能作为高黏改性剂对沥青100%改性的指标,以直投式法制作高黏沥青样本的黏附耗散能作为分析对象,计算直投式沥青混合料中高黏改性剂在沥青中的高黏改性剂掺配效率,定量分析出高黏改性剂对沥青的有效掺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