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50491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725509.7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小型模块化堆的全压式辅助升温升压系统及方法,包括冷却剂管道;所述冷却剂管道包括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均和所述一体化压力容器的冷却剂循环通道相接;所述入口管道的入口端高于所述出口管道的出口端,所述入口端到出口端方向为所述一体化压力容器内的冷却剂流向;所述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之间相接有辅助电加热器。采用本方案,无需额外的冷却剂驱动装置,系统结构简单、设备数量少、运行方式简单,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温度和压力尽快达到反应堆临界条件,从而有利于小型模块化堆的启动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5048858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571025.1
申请日:2022-05-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成都材智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N3/08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向神经传播网络的核电材料寿命预测模型及方法,数据质量评价模块:筛选出决定影响寿命的核电材料的特征数据字段、与期待模型输出结果的目标数据字段;数据相关性确定模块:根据生成的数据字段相关性,由联合密度概率分布计算出的最大信息系数;数据参数确定模块:选择反向神经传播网络算法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基本算法,获得参数,并对参数进行贝叶斯超参数优化;模型训练模块:选择模型,对优化后的参数进行学习,得到机器学习模型;本发明能够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广泛应用于材料行业的当下,不需要核电结构材料数据研究人员掌握编程技巧,就可以快速掌握核电结构材料数据性能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调试模型并进行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503121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667141.3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筒体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自上而下分别设有上管板和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均分别连接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和筒体内侧;上管板、下管板、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和筒体内侧合围成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内设有若干传热管束,若干传热管束的上下端分别贯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冷却剂中央上升管自下而上、传热管束自上而下依次构成反应堆冷却剂循环流道;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和传热管束均为直管。采用本方案,通过内置式直管,使其体积紧凑,造价低,且二次侧水装量更大,蓄热能力及事故缓解能力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114001182A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1363497.X
申请日:2021-11-1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流阻小压差止回阀,一种低流阻小压差止回阀,包括阀体组件,阀板和阀轴,其特征在于,阀轴可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还包括配重机构和关阀辅助机构;所述配重机构固定安装在阀轴上,且配重机构与阀板相连,所述配重机构用于使阀板的重心落在阀轴中心上;所述关阀辅助机构安装在阀轴上,可绕阀轴的轴线自由转动,关阀辅助机构悬停在阀板上方并支撑在阀体组件上,当阀板开启一定角度后,阀板能与关阀辅助机构接触。本发明的止回阀,当系统有介质正向流过止回阀时,只需要微小的压力就能够使阀板,满足小压差开启要求,当介质反向流动时,能够快速关闭止回阀,使得阀板开启角度不受限制,减小了阀门流通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109990256B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1910281323.5
申请日:2019-04-0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模块式小堆的主蒸汽管线布置结构,包括两条主蒸汽管线和设置于压力容器上的多个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输出端环形均布于压力容器外部;所述两条主蒸汽管线通过多级蒸汽管线连接于多个蒸汽发生器;所述多级蒸汽管线中,每一级的单个管道均设有两个分支管道直至末级管道,末级管道分别连通于多个蒸汽发生器的蒸汽输出端,且每一级中连接于同一个上级管道的两个分支管道均轴对称设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针对模块式小堆的主蒸汽管线布置方法。本发明一种针对模块式小堆的主蒸汽管线布置结构及布置方法,使通过主蒸汽管线的高温蒸汽在后续管系能够达到流量平衡,并且缓解高温蒸汽所产生的应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057958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911332252.3
申请日:2019-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先进核能结构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腐蚀和高温、抗辐照、高强度的ODS钢及其制备方法。钢的成分范围(重量百分比)是Cr:12.0~16.0%;Al:3.0~5.0%;(W+Mo):1.0~1.5%;Y2O3:0.1~0.5%;Zr:0.1~0.5%;Fe余量。其它杂质元素含量如下:C≤0.02%;N≤0.02%;Co≤0.1%;Ni≤0.1%;Cu≤0.01%;P≤0.005%;S≤0.005%。在常规ODS钢基础上,通过成分设计优化,控制碳含量在母合金冶炼后达到0.005%以下、最终粉末冶金制备后0.02%以下,避免形成在高温、辐照条件下易于熟化的M23C6碳化物以提高高温稳定性和蠕变强度;通过协同控制Cr、Al含量形成致密氧化膜提高抗腐蚀氧化能力、并平衡时效或辐照脆性;通过纳米氧化物尺寸、数密度、种类等调控来提高抗辐照性能。基于以上特征,材料同时具有耐腐蚀(主要为液态金属等)和高温、高强度、抗辐照的优异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911024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150155.2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的缓释装置,利用缓释装置将SGTR事故所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引入安全壳内进行控制,完善了SGTR发生后,安全壳这层屏障的完整性,降低了安全壳旁通造成的放射性泄漏风险,减少放射性对环境和人的负面影响,为反应堆相关建设提供辐射安全保障。其中,申请人通过设置三通阀控制蒸汽发生器泄漏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管道回流至安全壳内的处理设备中,进而降低基准事故和严重事故条件下的放射性后果,提高反应堆的安全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04464841B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410774409.9
申请日:2014-12-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是压水堆内置蒸汽稳压器隔热板及其构成的一体化压水堆,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外置电加热式蒸汽稳压器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通过波动管连接时存在潜在因波动管破裂导致冷却剂失水事故风险发生的问题。本发明中的压水堆内置蒸汽稳压器隔热板包括由构成空气夹层(2)的双层奥氏体不锈钢板组成的隔热板本体(1),以及设置在隔热板本体(1)上方与其一体成型且组合构成倒帽形复合结构的连接体(3);所述隔热板本体(1)上则设置有圆筒形波动孔(4)。本发明具有满足高温高压环境、隔热性能良好且实现反应堆在各种瞬态工况下过冷水与饱和水的双向快速波动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887264A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510929809.7
申请日:2015-12-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群堆核电厂布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线排列布置的模块式反应堆热电厂群堆。多座模块式反应堆呈直线排列布置于一个反应堆厂房内,共享反应堆厂房、电气厂房、核辅助厂房及燃料贮存转运设施;多座模块式反应堆共用燃料转运通道,每两座模块式反应堆共同驱动一台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所述的模块式反应堆布置于钢安全壳内,钢安全壳内径为18m,上半部分浸没于屏蔽水池中,屏蔽水池水装量为3000m3。所述的屏蔽水池具有生物屏蔽、安全壳冷却热阱、反应堆应急余热排出的热阱及提供反应堆换料用水功能。本发明可较好解决小型反应堆热电厂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887262A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510930964.0
申请日:2015-12-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9 , G21C15/02 , G21C1/09 , G21C3/32 , G21C7/12 , G21C9/00 , G21C15/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一体化模块式压水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89堆芯悬挂主泵的一体化模块式压水堆。稳压器、多台模块式蒸汽发生器、多台湿绕组主泵、多组控制棒驱动机构全部内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集成为一体化压水堆模块;稳压器兼作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稳压器内部设置有带空气夹层的双层不锈钢倒帽形复合结构隔热板,稳压器内部周向均匀水平布置有电加热元件,电加热元件位于隔热板上方;多组内置控制棒驱动机构采用模块式双层装配布置于隔热板下方;堆内构件位于控制棒驱动机构外侧、反应堆压力容器内且隔热板下方。本发明较好的解决了小型反应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矛盾,并具有较好的工程可实现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