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感测装置以及致动器的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514552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80051023.6

    申请日:2019-08-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致动器的感测装置,其是应用于致动器的感测装置,所述致动器具备轴,所述轴能够沿轴向移动,且至少在所述轴的前端部侧具有通过使所述轴的内部成为中空而形成的中空部,所述致动器通过在所述中空部产生负压而使工件吸附于该轴的前端部,并将该工件拾起。该感测装置具备:流量传感器,其设置于空气通路的中途,且对在该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的流量进行检测,所述空气通路是在使中空部为负压时供从该中空部吸出的空气流通的通路;以及压力传感器,其设置于空气通路的中途,且对该空气通路内的压力进行检测。

    致动器及磁极位置推定方法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1570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380021236.0

    申请日:2023-02-06

    Abstract: 致动器具备:直线运动马达,其通过动子相对于定子相对地移动而使轴沿其轴向移动;制动装置,其对轴的轴向的移动进行制动;以及力传感器,其检测在轴的轴向上作用于动子的力的方向。并且,在致动器中,推定单元基于在通过制动装置使轴的轴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对直线运动马达通电时由力传感器检测的力的方向,来推定动子的磁极位置。

    致动器系统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867588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1980068413.4

    申请日:2019-10-17

    Abstract: 本发明在进行工件的拾取的致动器系统中,谋求生产节拍时间的缩短、工件的损伤减轻。致动器系统具备进行工件的拾取的致动器、用于检测与作用于工件的外力相关的物理量的外力探测传感器、不经由通信网与致动器以及外力探测传感器连接并用于在接收到作为请求工件的拾取的信号的拾取请求信号时基于外力探测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致动器的头单元、经由通信网与头单元连接并用于对头单元发送拾取请求信号的控制装置。

    对准载物台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28404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180057310.1

    申请日:2011-1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准载物台(10)具备:底板(11);进行向直线X方向的推力的产生和引导的一个或者多个X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12);设置在X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12)的上方的一对下部板(31);与下部板(31)对应设置的一对上部板(33);设置在下部板(31)与上部板(33)之间的一对旋转轴承(32);Y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42),其为进行向与直线X方向正交的直线Y方向的推力的产生和引导的机构,在设有一个X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12)时设置多个Y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42),在设有多个X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12)时设置一个或者多个Y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42);设置在Y方向推力产生引导机构(42)的上方的工作台板(51)。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了紧凑化和组装的容易化的对准载物台。

    负压产生结构以及致动器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512760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80050927.7

    申请日:2019-08-01

    Abstract: 本发明在通过在轴的前端部产生负压而利用该轴将工件拾起的致动器中,更适宜地调整该轴的前端部的压力。一种应用于致动器的负压产生结构,其具有:插通孔,其被轴在与该插通孔的壁面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下贯穿;内部空间,其形成于该负压产生结构的内部,且经由形成于该轴的连通孔而与该轴的中空部连通;以及空气通路,其与所述内部空间连接,且在为了在所述轴的前端部产生负压而吸引该内部空间内的空气时成为空气的通路。

    线性电动机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05139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80067394.5

    申请日:2015-11-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高推力且也能降低齿槽效应的线性电动机。固定件(1)在冲程方向上具备多个铁心单元(21a、21b、21c)。各铁心单元(21a、21b、21c)具备:具有第一磁极(34a)及极性与第一磁极(34a)不同的第二磁极(34b)的第一铁心(31);卷绕于第一铁心(31)的线圈(41a、41b);具有第三磁极(35a)及极性与第三磁极(35a)不同的第四磁极(35b)的第二铁心(32);卷绕于第二铁心(32)的线圈(42a、42b)。第三磁极(35a)与第一磁极(34a)对置,第四磁极(35b)与第二磁极(34b)对置。可动件(2)被夹在第一磁极(34a)与第三磁极(35a)之间,并且被夹在第二磁极(34b)与第四磁极(35b)之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