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用组合物
    11.
    发明公开
    研磨用组合物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85038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380028802.0

    申请日:2023-0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研磨用组合物,其能够得到高的表面品质,且能够提高研磨速率。提供一种研磨用组合物,其包含:作为磨粒的二氧化硅颗粒、碱性化合物、水、作为第1水溶性高分子的纤维素衍生物、作为第2水溶性高分子的聚乙烯醇系聚合物以及作为第3水溶性高分子的含有氮原子的聚合物。在上述研磨用组合物中,第1水溶性高分子的含量C1相对于第2水溶性高分子的含量C2与第3水溶性高分子的含量C3的总计含量的比即C1/(C2+C3)为0.1以上。

    一种离子液体增韧的抗析出聚乳酸/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56128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443913.0

    申请日:2024-10-16

    Applicant: 宁波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液体增韧的抗析出聚乳酸/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聚乳酸/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质量分数组成为:聚乳酸100份、磺化纳米纤维素1~10份、离子液体1~10份、增容剂1~5份、润滑剂0.5~2份、偶联剂0.5~2份。本发明将离子液体作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绿色塑化剂,创造性地添加磺化纳米纤维素。在补足塑化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的同时,降低了离子液体塑化剂的析出。并且通过调节纳米纤维素的磺化程度,实现了聚乳酸复合材料韧性以及抗析出的调控。本发明制备的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与韧性,塑化剂析出性低,并且生产成本与设备要求低,工艺简便高效,适宜规模化生产。

    一种磷酸酯改性纤维素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496385B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958842.1

    申请日:2024-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磷酸酯改性纤维素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纤维素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降冰片烯酰亚胺对磷酸酯改性,经过开环易位聚合、环氧化,将含有双环、酰亚胺、磷酸酯结构的聚合物引入到纳米纤维素中,得到磷酸酯改性纤维素,所得磷酸酯改性纤维素经真空冷冻干燥等过程制备得到改性纤维素气凝胶,既保留纤维素气凝胶本身低密度、高孔隙率、低热传导系数的优点,又使其拥有了优异的热稳定性、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优异的阻燃性能。

    一种耐热阻隔全生物基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7904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117988.X

    申请日:2024-08-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耐热阻隔全生物基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产品原料如下:疏水改性纳米细菌纤维素0.1~5份、生物基弹性体17~21份、聚乳酸74~80份、扩链剂0.3~0.7份、抗氧化剂0.25~1.5份。本发明通过对亲水性纳米细菌纤维素进行长链疏水改性抑制其在聚合物基体中团聚现象,增强其与疏水性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相容性;网络化纳米细菌纤维素增加聚乳酸降温结晶时成核位点,其大比表面积使得聚乳酸在其表面结晶充分,有效改善了聚乳酸耐热性和气体阻隔性;并以环氧大豆油基生物基弹性体与聚乳酸的端基发生交联反应,改善结晶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韧性同时保持其耐热性、阻隔性和生物降解性。

    一种纳米纤维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5984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918266.8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东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纳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纤维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以水为溶剂,将细菌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与交联剂、交联催化剂、分散剂、增稠剂混合,通过超声均质制备得到纳米纤维分散液;S2:在S1得到的纳米纤维分散液中加入不同粒径的P‑COF粉末,静置后得到具有不同粒径的P‑COF梯度分布的复合纳米纤维分散体系;S3:将S2得到的复合纳米纤维分散体系进行干燥后,得到未交联的梯度多孔纳米纤维气凝胶,并对其进行热交联后得到梯度多孔P‑COF纳米纤维气凝胶,以实现其在催化、储能、生物医药、水污染处理、吸附分离等领域的特效应用。

    基于聚加成-氢键的改性二醋酸纤维素、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02722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066599.2

    申请日:2024-0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聚加成‑氢键的改性二醋酸纤维素、制备方法及应用,改性二醋酸纤维素制备的方法步骤如下:S1:将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乙酸乙酯混合;S2:在S1混合液中加入二醋酸纤维素进行反应,反应后经洗涤和干燥,得预处理二醋酸纤维素;S3:将三乙烯四胺溶液喷洒至S2的预处理二醋酸纤维素表面,高速混合后经烘干即得改性二醋酸纤维素。本发明的改性二醋酸纤维素的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聚加成反应和氢键作用,PBAT的结晶度由7.91%提高到16.55%;PBAT的拉伸强度由13.84Mpa提高到26.18Mpa,断裂伸长率由521%提高到680%。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聚加成‑氢键作用的二醋酸纤维素应用到PBAT中,多方面提升PBAT的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机械强度,拓宽了PBAT的使用范围。

    纤维状纤维素含有物、纤维状纤维素复合树脂和纤维状纤维素含有物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16023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180033754.5

    申请日:2021-06-01

    Inventor: 今井贵章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用作树脂的增强材料也不会产生着色的问题的纤维状纤维素含有物和纤维状纤维素含有物的制造方法、以及不存在着色的问题的纤维状纤维素复合树脂。解决手段为一种纤维状纤维素含有物,其包含平均纤维宽度为0.1~19μm、羟基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氨基甲酸酯基取代、上述氨基甲酸酯基的取代率为1.0mmol/g以上的纤维状纤维素,并且含水率小于18%。另外,在其制造方法中具有下述工序:对纤维素原料以及脲和脲的衍生物中的至少任一者进行加热处理,将纤维素的羟基的一部分或全部用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工序;在平均纤维宽度为0.1~19μm的范围内对纤维素原料进行开纤的工序;以及将含水率调整至小于18%而制成纤维状纤维素含有物的工序,加热处理按照氨基甲酸酯基的取代率为1.0mmol/g以上的方式进行。此外,纤维状纤维素复合树脂包含上述纤维状纤维素含有物和树脂。

    一种微纳米纤维素增强的植物油基可降解塑料及其制备和回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7755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23097.1

    申请日:2023-12-27

    Inventor: 曾劲松 张新晗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纳米纤维素增强的植物油基可降解塑料及其制备和回收方法,涉及轻工技术领域和塑料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环氧植物油和交联剂氨基苯硼酸进行开环反应,得到苯硼酸接枝环氧植物油(ESO‑B、ECO‑B);将微纳米纤维素经过高碘酸钠氧化后获得双醛微纳米纤维素(DACNF),将所得的DACNF和交联剂氨基苯硼酸在乙醇中发生席夫碱反应,得到苯硼酸接枝的微纳米纤维素(DACNF‑B);将所述ESO‑B或ECO‑B与DACNF‑B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将所得混合液体挥发除掉溶剂,得到所述微纳米纤维素增强的植物油基可降解塑料;所述交联剂独立地为氨基苯硼酸。本发明制备的微纳米纤维素增强的植物油基可降解塑料具有力学强度高、热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可回收、可降解的特点。

    一种兼具高光学雾度和高疏水性的纳米纤维素基透明薄膜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77750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23126.4

    申请日:2023-12-27

    Inventor: 曾劲松 刘冰洋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兼具高光学雾度和高疏水性的纳米纤维素基透明薄膜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纤维素薄膜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纳米纤维素酰胺化改性和仿生矿化技术成功制备了多功能TCNF/ODA/CaCO3复合薄膜。我们合成了高羧基含量的TCNF。ODA接枝改性时间为16h,反应温度为60℃。TCNF与ODA的质量比保持在5:5,CaCO3用量为4.5%,在此条件下,复合膜的水接触角达到138.21°。薄膜还保持了80.5%的高透光率,从而获得了84.8%的高雾度值。此外,作为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光学管理层,该高雾度复合薄膜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PCE),提高了10.81%。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柔性透明复合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疏水性,高雾度和可持续性,使其作为下一代绿色柔性衬底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