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677170B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510033839.X

    申请日:2012-01-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第一总集合管(6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上侧空间(61)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下侧空间(62),下侧空间(62)被分隔成对应于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多个连通空间(62a‑62c)。第二总集合管(7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最下面的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最上面的辅助热交换部(52c)且共用的连通空间(71c)、和对应于除此以外的主热交换部(51b、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b)的连通空间(71a、71b、71d、71e),连通空间(71a、71b)和连通空间(71d、71e)分别由连通管(72、73)连接起来。

    热交换器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11495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280061626.2

    申请日:2012-12-12

    Abstract: 确保冷凝水的导水功能,并且使翅片和传热管毫无问题地接触。翅片(50a、50b)的第一翅片部(51)和第二翅片部(52)以板厚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F)交叉的方式配置,并且彼此相邻。第一翅片部(51)和第二翅片部(52)分别具有传热部(51a、52a)、从传热部(51a、52a)向上方突出的上方导水部(51b、52b)和从传热部(51a、52a)向下方突出的下方导水部(51c、52c)。第一翅片部(51)的上方导水部(51b)的突出量与第二翅片部(52)的上方导水部(52b)的突出量不同,但与下方导水部(52c)的突出量相等。第一翅片部(51)的下方导水部(51c)的突出量与第二翅片部(52)的下方导水部(52c)的突出量不同,但与上方导水部(52b)的突出量相等。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48212B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280005288.0

    申请日:2012-01-23

    Abstract: 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第一总集合管(6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上侧空间(61)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下侧空间(62),下侧空间(62)被分隔成对应于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多个连通空间(62a-62c)。第二总集合管(7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最下面的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最上面的辅助热交换部(52c)且共用的连通空间(71c)、和对应于除此以外的主热交换部(51b、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b)的连通空间(71a、71b、71d、71e),连通空间(71a、71b)和连通空间(71d、71e)分别由连通管(72、73)连接起来。

    气泡雾化喷嘴以及气泡雾化喷嘴的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24423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544259.8

    申请日:2013-1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5B7/04 B05B7/0416 B05B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泡雾化喷嘴以及气泡雾化喷嘴的调节方法,包括双层或多层密封圈构成的多通道进气结构或旋流槽的进气结构的内部构件,具有扩散锥状喷孔、顶丝孔及气液进口快装接头的外部构件;内部构件直接插入外部构件组装成喷嘴,两者之间利用O型橡胶圈密封、利用顶丝固定,两者之间的空间为混合室。本发明内部构件流动阻力较小,可维持混合室压力在较高的范围内,喷嘴雾化效率较高;在混合室内气液两相混合过程所形成的泡状流均匀且稳定,在低气液质量流量比(0.07-0.1之间)下实现稳定的雾化效果;并且工作压力低、液体流量小,在气液进口绝对压力0.36-0.40MPa情况下,可在3.5-6.0kg/h液体流量下维持稳定喷雾。本发明应用于化工、动力、暖通等领域。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54855C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680022922.6

    申请日:2006-06-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325 F28F13/06 F28F17/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同时实现基于引导翅片的传热促进效果和排水性。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具有:传热翅片(2),其配置在气流中;以及多个传热管(3),其插入传热翅片(2),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传热翅片(2)上,在传热管(3)的两侧,通过切出立起而在传热翅片(2)表面形成有从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排列的引导翅片(21a、21b)和引导翅片(21c、21d)。将引导翅片(21a、21b)或引导翅片(21c、21d)假想地连接的直线(L1、L2)以将传热管(3)附近的气流向传热管(3)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后侧引导的方式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08575A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680022922.6

    申请日:2006-06-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325 F28F13/06 F28F17/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同时实现基于引导翅片的传热促进效果和排水性。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具有:传热翅片(2),其配置在气流中;以及多个传热管(3),其插入传热翅片(2),并配置在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在传热翅片(2)上,在传热管(3)的两侧,通过切出立起而在传热翅片(2)表面形成有从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笔直排列的引导翅片(21a、21b)和引导翅片(21c、21d)。将引导翅片(21a、21b)或引导翅片(21c、21d)假想地连接的直线(L1、L2)以将传热管(3)附近的气流向传热管(3)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后侧引导的方式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倾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