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电极板的方法
    4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86291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710075417.8

    申请日:2017-0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通过湿颗粒形成工艺和成膜工艺生产电极板。在湿颗粒形成工艺中,将包含至少活性材料和粘合剂的电极混合物材料与溶剂混合以形成湿颗粒。在成膜工艺中,使得湿颗粒经过在一对辊筒之间的间隙以进行辊压、并将电极混合物层粘附到集电箔上,从而形成片状电极混合物层。另外,在湿颗粒形成工艺中,具有100nm或更小的平均粒径的铜粉用作电极混合物材料之一,并且铜粉的添加量设定在基于电极混合物材料总重量计的0.05‑2.00重量%的范围内。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4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12219A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1180004553.9

    申请日:2011-03-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系统(1A),其被装入具有使发动机(2)的冷却液循环的W/P(1)、对发动机(2)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的散热器(6)的冷却回路(100A)中。冷却系统(1A)具有设在W/P(1)的冷却液出口部与发动机(2)之间的第一通路部(11A),设在W/P(1)的冷却液入口部与散热器(6)之间的第二通路部(12A),以及按夹设在通路部(11A、12A)的方式设置,能够利用回转动作同时控制第一通路部(11A)中的冷却液的流通和第二通路部(12A)中的冷却液的流通的回转阀体(13)。

    发动机冷却介质循环装置
    4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10097A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680042981.X

    申请日:2006-11-09

    Inventor: 林邦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7/165 F01P3/02 F01P7/16 F02M26/04 F02M26/28

    Abstract: 一种冷却水循环系统(100)构造成使得冷却水从水泵(113)经泵输送管(114)向气缸盖(111)输送。此外,该系统(100)构造成使得发动机机体冷却切换部(170)根据冷却水温度来改变冷却水从气缸盖(111)向气缸体(112)的供给。从泵输送管(114)分支出来的EGR冷却器分支管(151)连接到EGR冷却器(150)。EGR冷却器分支管(151)设有根据运转状态而打开或关闭的EGR冷却器冷却切换阀(153)。

    发动机液压控制装置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87895A

    公开(公告)日:2008-10-15

    申请号:CN200680038110.0

    申请日:2006-10-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1/16 F01M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液压控制装置(1),该发动机液压控制装置(1)具有由曲轴的旋转从油盘(3)中吸取油的油泵(4),当已由油泵(4)吸取的油的液压达到阀开启压力Qa时打开并经由油喷射路径(5)向活塞喷射油的活塞喷嘴(6),配置在回油路径(7)中并在已由油泵(4)吸取的油的液压达到阀开启压力Qb时打开的减压阀(8),和设置在回油路径(7)中的切换阀(9)。阀开启压力Qb被设定为比阀开启压力Qa小。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4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054189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010439716.7

    申请日:2020-05-22

    Inventor: 林邦彦

    Abstract: 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抑制了在设在正极集电体上的绝缘层与该正极集电体之间的界面的露出部的短路产生而引起的温度上升。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所述正极具备正极集电体、正极活性物质层和绝缘层。所述正极集电体在至少一个端部具有所述正极集电体露出的部分。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正极集电体露出的部分之间的边界部。所述绝缘层以75:25~25:75的质量比含有无机填料和树脂粒子。所述树脂粒子的压缩强度为74MPa以下。

    车辆的温度控制装置
    4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56210B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1910227368.4

    申请日:2019-03-25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温度控制装置,在存在对电池120进行预热的要求时从内燃机通路11Pe流出的热交换液的温度为容许上限温度Tw_max以下的情况下,在使热泵40停止的状态下从内燃机通路向电池通路21Pbat供给热交换液。另一方面,本装置在存在对电池进行预热的要求时从内燃机通路流出的热交换液的温度比容许上限温度高的情况下,使热泵工作而冷却热交换液同时从内燃机通路向电池通路供给热交换液。

    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
    4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821635B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1910709902.5

    申请日:2019-07-30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驱动系统(200)的冷却装置,在未要求内燃机冷却处理、要求了第1混合动力系统冷却处理、要求了第2混合动力系统冷却处理、且连结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连结装置65的工作,以使得经由第1连结水路(65a)及第2连结水路(65b)而连结内燃机循环水路(20)与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50),控制冷却水的流动,以使得利用由内燃机散热器(13)冷却后的冷却水来冷却第1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180)、且利用由混合动力系统散热器(43)冷却后的冷却水来冷却第2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120)。连结条件在未要求内燃机冷却处理、且经由第1连结水路从内燃机循环水路流入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的冷却水能冷却第1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时成立。

    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
    4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21635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0709902.5

    申请日:2019-07-30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驱动系统(200)的冷却装置,在未要求内燃机冷却处理、要求了第1混合动力系统冷却处理、要求了第2混合动力系统冷却处理、且连结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连结装置65的工作,以使得经由第1连结水路(65a)及第2连结水路(65b)而连结内燃机循环水路(20)与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50),控制冷却水的流动,以使得利用由内燃机散热器(13)冷却后的冷却水来冷却第1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180)、且利用由混合动力系统散热器(43)冷却后的冷却水来冷却第2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120)。连结条件在未要求内燃机冷却处理、且经由第1连结水路从内燃机循环水路流入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的冷却水能冷却第1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时成立。

    车辆的温度控制装置
    5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56210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227368.4

    申请日:2019-03-25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温度控制装置,在存在对电池120进行预热的要求时从内燃机通路11Pe流出的热交换液的温度为容许上限温度Tw_max以下的情况下,在使热泵40停止的状态下从内燃机通路向电池通路21Pbat供给热交换液。另一方面,本装置在存在对电池进行预热的要求时从内燃机通路流出的热交换液的温度比容许上限温度高的情况下,使热泵工作而冷却热交换液同时从内燃机通路向电池通路供给热交换液。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