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001807A
公开(公告)日:2007-07-18
申请号:CN200480043718.3
申请日:2004-11-09
Applicant: 奥佐尼亚国际公司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Abstract: 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包括:至少一个管状外部电极(4);至少一个内部电极(7),每个内部电极包括多个金属管状段(8),它们在每一端至少部分地封闭,并且在外部涂覆有陶瓷,这些管状段被彼此前后布置、无机械耦合、具有电学连接;杆(11),其轴向穿过管状段(8),并在端部设有将管状段彼此之间轴向夹紧以建立电接触的装置(12、13)。每个金属管状段(8)在其每端设有外凸形端板(8a、8b),其大致为球形帽形式,并且包括用于电接触的中心区域(18),还设有由至少两个薄层(9a、9b)构成的陶瓷涂层(9)。
-
公开(公告)号:CN1927698A
公开(公告)日:2007-03-14
申请号:CN200610059295.5
申请日:2006-03-08
Applicant: 东宇技研株式会社
Inventor: 曹秀焕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C01B220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利用形成第一电极的电极板与形成第二电极的散热器之间的高压放电,来产生臭氧。该臭氧发生器包括:一个内管及一个中管,其各由陶瓷制成,并同心配置,而且在内管与中管之间,插入电极板;粘接剂,其密封电极板的双端;一个电极管,其用金属制成,并与电源电连接,且处于电极板内,电极管在其一端有一个开口,用于输入冷却空气,该冷却空气用于冷却在高电压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在另一端有一个回流孔,其用于使冷却空气气流反转;一个通道,其在散热器的中间形成;一个外管,其由陶瓷制成,且安装在通道的内圆周面上,该外管被同心配置,从而相对中管的外圆周面,保持一个预定的距离。
-
公开(公告)号:CN1926927A
公开(公告)日:2007-03-07
申请号:CN200480042632.9
申请日:2004-10-18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5H1/24 , H05H1/46 , C01B13/11 , H01L21/3065 , H01T2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37/32348 , C01B13/11 , C01B13/115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62 , C01B2201/64 , G09G3/2965 , H01J37/32009 , H05B41/2806 , H05H1/46 , Y02B20/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在最大额定条件下以功率因数尽可能高的条件进行驱动,即便在使投入功率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始终稳定地使之动作的等离子体发生用电源装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发生用电源装置具有:被连接到交流电源(PS)的变压器(TR);被连接到变压器(TR)的整流器(RE);被连接到整流器(RE)的逆变器(IV);被串联插入到从逆变器(IV)供给电力的臭氧发生器(1)的功率线的电抗器(FL);以及控制逆变器(IV)的控制装置(CT)。控制装置(CT)用电流检测器(DT)来检测流入臭氧发生器(1)的电流,并进行控制以使臭氧发生器1的投入功率保持恒定。
-
公开(公告)号:CN1732124A
公开(公告)日:2006-02-08
申请号:CN200380107802.2
申请日:2003-12-24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5 ,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34
Abstract: 在绝缘板(21、181)的左右端竖立设置由绝缘体形成的中空箱(22、23、182、183),近似平行地相邻并列设置2根单极型气体封入放电管(24、25、105、106、184、185)并使各自的电极(26、27、103、104、186、187)的位置互相反向,使设置了上述电极的各个端部经过上述中空箱的箱壁上设置的槽或孔(30、31、190、191)收容到上述中空箱内,使另一端没有电极的端部位于上述中空箱外,并且在上述中空箱内填充绝缘材料,通过构成具有这样的特征的臭氧发生装置,即使在长期使用等时在上述放电管的周边堆积有结晶物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提供臭氧。而且,为了提供电力消耗低、能够有效地增加臭氧产生量的臭氧发生装置,使气体放电管(24、25、105、106、184、185)内的气体压力在400Torr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654343A
公开(公告)日:2005-08-17
申请号:CN200510008039.9
申请日:2005-02-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4608 , B01J19/088 , B01J2219/0813 , B01J2219/0828 , B01J2219/083 , B01J2219/0849 , B01J2219/0875 ,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32 , C01B2201/64 , C01B2201/82 , C02F1/4672 , C02F1/74 , C02F2001/46152 , C02F2101/305 , C02F2101/366 , C02F2201/46175 , C02F2201/4618 , C02F2201/4619 , C02F2305/023
Abstract: 一种通过放电进行自由基处理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电极单元,具有将气体(70)吹到处理水(2)上的气流通道,以及在前沿产生放电的电极部件(4),以从气体(70)产生自由基。
-
公开(公告)号:CN1193795C
公开(公告)日:2005-03-23
申请号:CN98810610.8
申请日:1998-10-22
Applicant: 神谷公司
Inventor: 罗伯特·G·凯特卡纯 , 阿绍特·P·凯特卡纯 , 阿丝米克·阿鲁申尼安 , 莫列夫·色雷·尼古拉耶维奇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7G25/60 , A61L2/202 , A61L9/015 , C01B13/11 , C01B2201/10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Abstract: 一种用于通过在含氧气体中放电而产生臭氧的装置,该装置包含:设有穿过其一部分延伸的开孔的长方形截面介电元件,所述介电元件包括粗糙的第一表面和多个从第二表面延伸的凸缘,其中所述第一表面是开孔的内部表面或者是介电元件的外部表面;包含多个与凸缘相接触的电导螺旋绕组的第一电极;由电导涂层构成的第二电极,其中电导涂层覆盖介电元件的粗糙表面;其中所述凸缘使所述第一电极沿介电元件的整个长度与所述介电元件保持恒定的距离。反射屏使累积的臭氧远离臭氧发生器并将其导引到用于进行处理的地方。可高效的将氧转化为臭氧,第二电极的熔化可通过快速的扩散由放电装置产生的热而提高臭氧的再生。
-
公开(公告)号:CN1470090A
公开(公告)日:2004-01-21
申请号:CN01817517.1
申请日:2001-08-17
Applicant: 开端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约翰·莱昂内尔·布罗埃 , 载维·凯琳·利·诺勒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19/00 , C01B13/11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Abstract: 用于产生臭氧的电晕放电元件分别由金属杆制成的内电极、绝缘套管和外电极制成。间隔件和/或收缩环将电晕放电区域与周围环境隔开。内电极的表面被粗化以增加在电晕放电区域内的臭氧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084066C
公开(公告)日:2002-05-01
申请号:CN93107349.9
申请日:1993-06-18
Applicant: 液体空气乔治洛德方法利用和研究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B29C59/12 , C01B2201/14 , Y02P20/142 , Y10S422/907
Abstract: 一种形成受激或非稳定气体分子的装置包括在圆周电极(1)和电介质管(3)间形成的一条管状气体通道(5),第二电极(4)施放在电介质管的内表面,气体在进口(7)和出口(8)间的通道(5)中流通,进、出口是长形的且相对,其高度不超过通道(5)的径向厚度(e)。该装置具体可应用于生产臭氧或处理气氛。
-
公开(公告)号:CN1278511A
公开(公告)日:2001-01-03
申请号:CN00107521.7
申请日:2000-05-15
Applicant: 二十一世纪环境株式会社
IPC: C01B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 B01J19/088 , B01J2219/0807 , B01J2219/0809 , B01J2219/0828 , B01J2219/083 , B01J2219/0875 , B01J2219/0894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 C02F1/78
Abstract: 一种电离气体生成设备,包括:一外壳,具有一空气入口和一电离气体出口,其中空气通过空气入口流入该外壳;在包含空气的该外壳中配置的第二空心电极;和在包含空气的该外壳内配置的第二电极中插入并放置的第一电极,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10,000V的高压,空气在通过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时被电离,且电离气体通过该电离气体出口被排出该外壳。
-
公开(公告)号:CN1277557A
公开(公告)日:2000-12-20
申请号:CN98810610.8
申请日:1998-10-22
Applicant: 中技中心有限公司
Inventor: 罗伯特·G·凯特卡纯 , 阿绍特·P·凯特卡纯 , 阿丝米克·阿特宛彦 , 莫列夫·色雷·尼古拉耶维奇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7G25/60 , A61L2/202 , A61L9/015 , C01B13/11 , C01B2201/10 , C01B2201/14 , C01B2201/22 , C01B2201/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个臭氧发生器,其包含一个放电装置和一个反射屏。放电装置包含一个粗表面的介电元件,该元件具有一个中心开孔和一个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长方形截面。第一电极包含多个螺旋绕组,这些绕组与介电元件上的凸缘相接,第二电极包含电导涂层,其覆盖介电元件的粗表面。第一电极与中心开孔、介电元件和第二电极对准,从而沿放电装置的整个长度保持电极之间的恒定的间隔距离。通过多个固定支架与放电装置相接的反射屏使累积的臭氧远离臭氧发生器并将其导引到用于进行处理的地方。所揭示的发明可高效的将氧转化为臭氧,具有介电元件表面的第二电极的熔化可通过快速的扩散由放电装置产生的热而提高臭氧的再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