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器及其电极
    6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01807A

    公开(公告)日:2007-07-18

    申请号:CN200480043718.3

    申请日:2004-11-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C01B2201/14 C01B2201/22 C01B2201/32

    Abstract: 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包括:至少一个管状外部电极(4);至少一个内部电极(7),每个内部电极包括多个金属管状段(8),它们在每一端至少部分地封闭,并且在外部涂覆有陶瓷,这些管状段被彼此前后布置、无机械耦合、具有电学连接;杆(11),其轴向穿过管状段(8),并在端部设有将管状段彼此之间轴向夹紧以建立电接触的装置(12、13)。每个金属管状段(8)在其每端设有外凸形端板(8a、8b),其大致为球形帽形式,并且包括用于电接触的中心区域(18),还设有由至少两个薄层(9a、9b)构成的陶瓷涂层(9)。

    臭氧发生器
    6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27698A

    公开(公告)日:2007-03-14

    申请号:CN200610059295.5

    申请日:2006-03-08

    Inventor: 曹秀焕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 C01B220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利用形成第一电极的电极板与形成第二电极的散热器之间的高压放电,来产生臭氧。该臭氧发生器包括:一个内管及一个中管,其各由陶瓷制成,并同心配置,而且在内管与中管之间,插入电极板;粘接剂,其密封电极板的双端;一个电极管,其用金属制成,并与电源电连接,且处于电极板内,电极管在其一端有一个开口,用于输入冷却空气,该冷却空气用于冷却在高电压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在另一端有一个回流孔,其用于使冷却空气气流反转;一个通道,其在散热器的中间形成;一个外管,其由陶瓷制成,且安装在通道的内圆周面上,该外管被同心配置,从而相对中管的外圆周面,保持一个预定的距离。

    臭氧发生装置
    6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32124A

    公开(公告)日:2006-02-08

    申请号:CN200380107802.2

    申请日:2003-12-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13/115 C01B13/11 C01B2201/14 C01B2201/34

    Abstract: 在绝缘板(21、181)的左右端竖立设置由绝缘体形成的中空箱(22、23、182、183),近似平行地相邻并列设置2根单极型气体封入放电管(24、25、105、106、184、185)并使各自的电极(26、27、103、104、186、187)的位置互相反向,使设置了上述电极的各个端部经过上述中空箱的箱壁上设置的槽或孔(30、31、190、191)收容到上述中空箱内,使另一端没有电极的端部位于上述中空箱外,并且在上述中空箱内填充绝缘材料,通过构成具有这样的特征的臭氧发生装置,即使在长期使用等时在上述放电管的周边堆积有结晶物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提供臭氧。而且,为了提供电力消耗低、能够有效地增加臭氧产生量的臭氧发生装置,使气体放电管(24、25、105、106、184、185)内的气体压力在400Torr以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