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627416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310084741.8
申请日:2013-03-18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IPC: C10B5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续外热立式生物质热解碳化装置,该装置包含进料系统、热解碳化反应器、生物炭出料系统、净化系统等部分。采用二级进料与二级出料结构,与原料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保证装置的密封,实现热解碳化反应的连续性;采用可调速的二级螺旋进料输送器与螺旋出料输送器,使得原料移动速度与反应滞留时间可以精确控制,保证生物炭的品质稳定可控;热解碳化反应器包含四段可独立控温的温区,根据热解反应每阶段所需温度不同,设定反应器自上而下依次升温,避免热解反应初始阶段不必要的高温,可有效节约能源。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主要产物为生物炭,产量高,品质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03087738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210516644.7
申请日:2012-12-06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4 , Y02P20/1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加热连续式生物炭成套设备,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技术方案包括喂料斗(2)、连续式炭化炉(7)、操作平台(17)和三通出料口(13),操作平台(17)中部与炭化设备主体(7)固接,上部与吊车(18)滑动连接,顶部装有物料主动压实器(6),下部四周均布检测探测孔(9),三通出料口(13)的上部与连续式炭化炉(7)内部的扰动器(19)转动连接。原料经喂料斗进入炭化炉体内,炉体内温度升高,开始热解反应,产生的生物炭被向下输送出炉体。本发明解决在生物质炭生产过程中原料喂料不畅,炭化不充分等问题,提高了生产率,适用于不同的生物质原料。本发明为推动我国生物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2815010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156213.4
申请日:2012-05-21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30B11/205 , B30B15/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环模秸秆压块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技术方案包括机架(1)、右电机(3)、左电机(21)、主轴(7)、环模(16)、压轮(10)和压轮轴(12),右电机(3)、左电机(21)分别带动右主动皮带轮(2)和左主动皮带轮(22),从而驱动主轴(7),环模(16)由环模压盘(9)、环模托盘(8)和环模块(25)组成,且环模压盘(9)和环模托盘(8)上均设置有环形降温水道,用于通冷却水,环模块(25)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环形凹槽,用于放置加热电阻丝。本发明利用加热和冷却装置相结合的结构,在压块过程中可随时调节模块温度,提高成型率和生产率,本发明为推动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2678382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110345197.9
申请日:2011-11-04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 Y02E20/3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产能源系统,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技术方案包括物质燃烧器(1)、斯特林发动机(5)、热交换器(10)、发电机(14)及吸收式制冷机(24),由生物质燃烧器(1)产生的烟气经净化后进入斯特林发动机(5),产生的动力通过输出轴(13)为发电机(14)提供动力产生电能,产生的废热气通过热废气管(15)进入吸收式制冷机(24)制冷、制热,冷却水通过热交换器(10)预热空气及提供热水,实现冷、热、电多联产。本发明以生物质燃料为原料,采用燃烧后的烟气,通过斯特林发动机产生动力直接发电,热废气通过吸收式制冷机实现制冷、供热,热交换装置实现空气预热及提供热水等,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554783B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0910136262.X
申请日:2009-05-05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IPC: B30B15/30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机强制喂料器,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技术方案包括:强制喂料轴(4)和水平螺旋输送轴(3),其特征在于,强制喂料轴(4)通过内接口(8)与水平螺旋输送轴(3)活动连接,且表面为间低两侧高是弧形面(6),防止下落的秸秆堆积在轴(4)的末端;呈圆周分布的刮板(5)焊接或铸造在弧形面(6)上,且横向有一定的间距,有效避免了下落的秸秆缠绕在轴(4)上,且加物料的下落速度。本强制喂料器有效解决了生物质原料在输送下落过程中的缠绕和堆积现象,提高了输送效率,可更换的强制喂料轴能够适应于多种原料,同时磨损失效后方便更换。本发明为生物质原料固体燃料成型机的顺利进料提供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929489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1811425108.X
申请日:2018-11-27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厌氧反应器进料装置,包括混料室、搅拌轴组件、液体物料进料管、固体物料输送装置和混合物料排料管,液体物料进料管一端连接于液体物料进料口并与混料室连通,固体物料输送装置一端连接于固体物料进料口并与混料室连通,混合物料排料管一端连接于排料口并与混料室连通;搅拌轴组件设置于混料室内并由一固定设置于混料室外壁上的搅拌驱动装置驱动,搅拌轴组件自进料端向出料端延伸,搅拌轴组件靠近进料端的侧壁上设置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上设置有破碎齿,搅拌轴组件靠近出料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鱼鳍状叶片。该厌氧反应器进料装置能提高物料在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的混合效果,促进物料后续的厌氧发酵过程,并能够实现节能降耗。
-
公开(公告)号:CN107033925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1710497906.2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线螺旋抄板式生物质回转热解反应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设有若干条螺旋设置的螺旋抄板,所述螺旋抄板为分段式结构。本发明作为一种轻简化的农林废弃物处理设备,应用于广大农村地区,整个设备要求经济实用,在经济整体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有推广应用价值,该设备整体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安全耐用、使用成本、使用成本低等,且能适应设备高温条件下的作业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07937253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1711258135.8
申请日:2017-12-01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强化增温功能的序批式厌氧干发酵方法及其发酵装置,包括外源水循环增温系统(1)、热渗滤液回流喷淋增温系统(2)、厌氧干发酵反应器(3)、反应器中部热渗滤液循环增温系统(4)。所述外源水循环增温系统(1)通过锅炉加热向反应器加热盘管输送热水提供热源;所述渗滤液回流喷淋增温系统(2)通过热渗滤液喷淋‑渗滤循环强化物料增温;所述厌氧干发酵反应器(3)外壁采用利于保温的中空混凝土墙设计,并配有保温材料;所述反应器中部热渗滤液循环增温系统(4)依靠渗滤液中部循环为反应器中部物料增温,提高整个系统物料增温的均一性,达到强化增温的目的。本发明结构简单,传质效果好,便于机械进出料和人工操作,易于施工建设,系统运行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08397773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0173114.4
申请日:2018-03-02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IPC: F23D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热解油气混燃设备,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该设备主要由空气配气系统、供油系统、热解气供气系统、燃烧器、燃烧室和烟气换热系统等六部分组成,其中空气配气系统、供油系统和热解气供气系统为三个独立管路设计,既可以单独烧油或烧气,也可以油气混然,可适应多种燃烧工况,有效实现了焦油的去除与再利用。燃烧室和烟气换热室采用一体化设计,减少了安装空间,实现了烟气的高效换热,烟气出口处安装烟气分析仪,实现烟气成分的在线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08468809A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810303629.1
申请日:2018-04-03
Applicant: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生物质连续热解动密封机构及方法,包括压紧补偿机构、耐高温密封填料层。所述耐高温密封填料层采用石墨盘根涂覆石墨润滑脂的方法保证在具有良好密封性的同时兼具较好的润滑效果,所述压紧补偿机构通过压紧边条对收敛片的压紧束缚,保证耐高温密封填料与生物质热解炉体的紧密接触,从而保证了装置的良好密封效果。本发明采用独特的压紧补偿机构,较好的解决了生物质热解炉在生产过程中炉体由于温度的变化产生的热胀冷缩现象造成的密封性能的下降,同时石墨润滑脂的添加进一步增强了密封效果,同时保证了接触部位的润滑效果,解决了热解炉内热解气的外泄及外部空气的进入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热解气的产量及装置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