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2314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495120.3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16C60/0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驼峰式改性表面对传热特性影响方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包括:响应于目标驼峰式改性表面对传热特性影响方式的确定信号,获取目标驼峰式改性表面的初始几何信息和材料属性信息;基于初始几何信息和材料属性信息,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控制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不同主要传热表面面积下的主要对流传热试验和主要临界热流密度试验,以及控制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不同次要传热表面面积下的次要对流传热试验和次要临界热流密度试验;基于主要对流传热试验结果、主要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结果、次要对流传热试验结果、次要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结果,确定目标驼峰式改性表面的表面面积对改性表面的传热特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542181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55488.8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影响表征指标确定方法、装置和介质。该方法包括:分别获取倾斜条件下加热通道内液膜受到的重力G、气泡受到的浮升力F浮以及液体受到的惯性力F惯;根据所述重力G、浮升力F浮以及惯性力F惯,确定倾斜条件下加热通道内液膜分布不均匀性程度的无量纲数#imgabs0#;根据所述无量纲数#imgabs1#,确定加热通道内沸腾临界的倾斜影响因子#imgabs2#;根据所述倾斜影响因子#imgabs3#,对加热通道内沸腾临界热流密度#imgabs4#进行修正,得到倾斜条件下加热通道内的沸腾临界热流密度#imgabs5#。本申请可以更好的表征倾斜角度对沸腾临界的影响,有效解决了现行的单纯适用热工参数表征沸腾临界特征的局限性,满足对倾斜条件内加热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的表征。
-
公开(公告)号:CN115985536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1617123.0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调节步骤,该步骤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自然循环阻力精准调节阀的开度实现自然循环流量调节;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温度调节;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稳压器内气体的排放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压力调节。本发明实现了特定自然循环条件下特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特性研究,为获得其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值、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出现过程中的沸腾临界行为特性和临界热流密度值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反应堆事故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2420228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1304749.7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瞬变外力场作用下棒束通道CHF的流道选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获取棒束通道规模;棒束通道规模,根据原型大规模燃料组件的参数从原型大规模燃料组件中选取部分燃料棒获取;获取最佳棒束通道规模,最佳棒束通道规模为:棒束通道规模的流动传热特性与原型大规模燃料组件的流动传热特性相同且燃料棒数目最小的棒束通道规模;获取最佳棒束通道规模的最佳参数,最佳参数为:使得最佳棒束通道规模中各个子通道的平均温度和平均流速比较接近的参数值。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瞬变外力场作用下棒束通道CHF的流道选取方法及系统,按照该方法或该系统确定棒束本体的流道,可有效识别瞬变外力场对其CHF特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587712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981243.8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流密度比可控的加热流道,加热流道是由若干个电导率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加热部围合成的孔道结构,孔道结构的两端开口,使加热流道对应于各电导率不同的加热部的若干侧壁表面具有不同的热流密度比。使加热流道的各侧壁表面按不同的比例发热,实现了加热流道各侧的热流密度比可控调节,从而准确模拟反应堆中的冷却剂流道或换热器通道的发热。
-
公开(公告)号:CN110828013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1911133497.3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不同交混距离的棒束通道实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带有棒束入口、棒束出口的棒束通道,所述棒束入口与棒束出口之间设置测量模块,所述棒束入口与测量模块之间设置若干示踪剂注入模块,若干示踪剂注入模块至测量模块的距离各不相等;还包括与所述示踪剂注入模块相匹配的堵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不同交混距离的棒束通道实验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定量获取复杂棒束通道内的交混特性的问题,实现在同一套棒束通道实验本体上进行不同交混距离测量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3555138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838433.4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流量波动条件下沸腾临界的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涉及核反应实验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实验本体,所述实验本体的入口设有流量计、热电偶,实验本体的出口设有智能压力变送器,实验本体内的加热通道间隔设有多个临界监测热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研究流量波动条件下沸腾临界的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临界监测热偶布置方式可以监测流量波动幅值超过100%条件下的沸腾临界现象,有效地实现了波动流量条件下沸腾临界的现象监测;本发明成功地提取了流量波动条件下沸腾临界发生时的热工参数,获得了临界热流密度与局部流量、压力和含汽率的函数关系,实现波动流量条件下的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3305440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571626.8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B23K26/352 , B23K26/364 , F28F1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纳结构表面强化方法及高功率换热设备性能提升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原始基体材料换热表面进行预处理;步骤二、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在预处理之后的换热表面上加工阵列分布的不同尺寸的“沟槽”微纳结构。本发明利用飞秒激光微纳米加工技术,在原始基体材料上构建不同尺寸阵列分布的“沟槽”微纳米结构,从而提升壁面的亲水性,实现临界热流密度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420228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304749.7
申请日:2020-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瞬变外力场作用下棒束通道CHF的流道选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获取棒束通道规模;棒束通道规模,根据原型大规模燃料组件的参数从原型大规模燃料组件中选取部分燃料棒获取;获取最佳棒束通道规模,最佳棒束通道规模为:棒束通道规模的流动传热特性与原型大规模燃料组件的流动传热特性相同且燃料棒数目最小的棒束通道规模;获取最佳棒束通道规模的最佳参数,最佳参数为:使得最佳棒束通道规模中各个子通道的平均温度和平均流速比较接近的参数值。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瞬变外力场作用下棒束通道CHF的流道选取方法及系统,按照该方法或该系统确定棒束本体的流道,可有效识别瞬变外力场对其CHF特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0828013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133497.3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不同交混距离的棒束通道实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带有棒束入口、棒束出口的棒束通道,所述棒束入口与棒束出口之间设置测量模块,所述棒束入口与测量模块之间设置若干示踪剂注入模块,若干示踪剂注入模块至测量模块的距离各不相等;还包括与所述示踪剂注入模块相匹配的堵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不同交混距离的棒束通道实验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定量获取复杂棒束通道内的交混特性的问题,实现在同一套棒束通道实验本体上进行不同交混距离测量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