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64233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264089.2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岛洞室群L形布置地下核电站,包括利用核裂变能产生蒸汽的核岛,所述核岛设置在地下洞室群中,所述地下洞室群中,用于放置反应堆厂房的反应堆厂房洞室居中布置,用于放置辅助厂房的辅助厂房洞室群围绕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呈L形布置。本地下核电站核岛洞室L形布置型式使得现有地下洞室开挖技术满足地下核电站建设要求,辅助厂房洞室群包含的洞室数量较少,利于围岩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04051037A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410264088.8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阶地下埋型地下核电站,包括核岛和常规岛,核岛涉核建筑物置于山体核岛洞室群内,常规岛置于山体边坡上部的阶地平台上,核岛洞室群相对常规岛下埋于山体内。本发明适用于山体边坡外侧无合适平台、边坡上部有较大阶地平台或者边坡上部人工开挖容易形成较大平台的地形环境,为地下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总体布置;主要工艺系统较地面核电站无需重大调整,降低了地下核电站技术研发难度;通过将核岛厂房布置于不同的地下洞室内,可确保现有的地下工程技术满足核电站涉核建筑物布置于地下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370146B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010187180.4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张宏亮 , 李翔 , 杨洪润 , 方才顺 , 刘晓 , 杨敏 , 田俊科 , 罗英 , 熊功渊 , 杨晓晨 , 柴晓明 , 严明宇 , 王留兵 , 杜华 , 李满昌 , 胡雪飞 , 吴冰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球形燃料和高温冷却剂的反应堆结构,包括反应堆容器,反应堆容器内设置有堆内构件,堆内构件包括金属堆内构件和石墨构件,其中石墨构件设置在金属堆内构件内,石墨构件内包设有球形燃料组件且同时为控制棒、堆内测量、装换料开设通道,石墨构件,金属堆内构件包括设置在上部的上围筒组件、设置在上围筒部件下方的堆芯围筒组件,上围筒组件和堆芯围筒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本发明通过改进金属堆内构件和石墨构件之间的结构,使得金属堆内构件能够包容和定位石墨构件,有效解决石墨构件和金属材料之间线膨胀系数差异大引起的石墨构件和金属构件之间出现移位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370146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87180.4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张宏亮 , 李翔 , 杨洪润 , 方才顺 , 刘晓 , 杨敏 , 田俊科 , 罗英 , 熊功渊 , 杨晓晨 , 柴晓明 , 严明宇 , 王留兵 , 杜华 , 李满昌 , 胡雪飞 , 吴冰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球形燃料和高温冷却剂的反应堆结构,包括反应堆容器,反应堆容器内设置有堆内构件,堆内构件包括金属堆内构件和石墨构件,其中石墨构件设置在金属堆内构件内,石墨构件内包设有球形燃料组件且同时为控制棒、堆内测量、装换料开设通道,石墨构件,金属堆内构件包括设置在上部的上围筒组件、设置在上围筒部件下方的堆芯围筒组件,上围筒组件和堆芯围筒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本发明通过改进金属堆内构件和石墨构件之间的结构,使得金属堆内构件能够包容和定位石墨构件,有效解决石墨构件和金属材料之间线膨胀系数差异大引起的石墨构件和金属构件之间出现移位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021829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410219740.4
申请日:2014-05-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多用途的浮动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安全壳内的反应堆,反应堆的热管道输送到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反应堆的热管道还直接连接到海水淡化系统、民用暖气系统、以及稠油开采系统,且汽轮机排出的高温热气经过二次管道输送到海水淡化系统、民用暖气系统、以及稠油开采系统。本发明将驳船承载的反应堆作为动力源,将其产生的动力进行导流,除了用于汽轮机发电以外,还用于海水淡化、供暖、稠油开采等,将核反应堆的动能进行了多样化处理,解决了目前的浮动式核电站只能用于发电的问题,丰富了能源的种类,有利于海上作业等特殊项目的复合式能源提供;采用经过驱动汽轮机的能源进行二次利用,大大提高了核反应堆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117097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310042955.9
申请日:2013-02-04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管板式双流程超临界水冷堆,包括压力容器、吊篮筒体、进口接管、出口接管,在吊篮筒体内安装有上支承组件、堆芯上板、以及下管板,在下管板上方安装有与下管板平行的堆芯下板,在上支承组件上安装有多个控制棒导向组件,在堆芯下板与堆芯上板之间安装有多个一流程燃料组件和二流程燃料组件,其中一流程燃料组件经过连通管与压力容器的底部空腔连通,堆芯下板和下管板之间形成的密闭空腔与二流程燃料组件连通。本发明出口热套管结构实现了超临界态出口水与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壁的隔离,使得压力容器可以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堆内构件的设计实现了超临界水冷堆内的双流程冷却剂循环,提供了清晰的流程通道及合理的流场分配。
-
公开(公告)号:CN104021829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19740.4
申请日:2014-05-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多用途的浮动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安全壳内的反应堆,反应堆的热管道输送到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反应堆的热管道还直接连接到海水淡化系统、民用暖气系统、以及稠油开采系统,且汽轮机排出的高温热气经过二次管道输送到海水淡化系统、民用暖气系统、以及稠油开采系统。本发明将驳船承载的反应堆作为动力源,将其产生的动力进行导流,除了用于汽轮机发电以外,还用于海水淡化、供暖、稠油开采等,将核反应堆的动能进行了多样化处理,解决了目前的浮动式核电站只能用于发电的问题,丰富了能源的种类,有利于海上作业等特殊项目的复合式能源提供;采用经过驱动汽轮机的能源进行二次利用,大大提高了核反应堆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064237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410265302.1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全埋型地下核电站,包括核岛和常规岛,核岛涉核建筑物置于山体核岛洞室群内,常规岛置于山体常规岛洞室群内。本发明适用于山体陡峻、边坡外侧和上部没有较大地面平台的地形环境,为地下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总体布置,工程具有经济可行性。主要工艺系统较地面核电站无需重大调整,降低了地下核电站技术研发难度;通过将核岛厂房、常规岛厂房布置于不同的地下洞室内,可确保现有的地下工程技术满足核电站涉核建筑物布置于地下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4064233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410264089.2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岛洞室群L形布置地下核电站,包括利用核裂变能产生蒸汽的核岛,所述核岛设置在地下洞室群中,所述地下洞室群中,用于放置反应堆厂房的反应堆厂房洞室居中布置,用于放置辅助厂房的辅助厂房洞室群围绕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呈L形布置。本地下核电站核岛洞室L形布置型式使得现有地下洞室开挖技术满足地下核电站建设要求,辅助厂房洞室群包含的洞室数量较少,利于围岩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04064229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410264280.7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及带放射性的辅助厂房置于地下的大型核电站,包括核岛和常规岛,所述核岛利用核裂变能产生蒸汽,所述常规岛利用核岛所产生的蒸汽发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岛设置在坚硬岩体人工开挖的地下洞室群中,所述常规岛设置在地面。洞室群上部设置有非能动水池,洞室群外侧还设置有核素迁移防护系统。符合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非能动理念,有效的防止了事故下核辐射的扩散,且抗震性好,避免海啸台风对涉核建筑物的毁坏,安全性良好,还能抵挡恐怖袭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