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盘设备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14417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280005486.7

    申请日:2012-0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3/00 H01B13/2606

    Abstract: 一种绞盘设备,用于在编织线制造装置中卷取编织线,所述编织线制造装置用于编织多根线材,以制造编织线。绞盘设备设有引导件和绞盘滚筒,绞盘滚筒具有锥形外周面并且在其小直径侧的端部上设置有凸缘部。引导件具有:第一引导表面,其设置在锥形外周面内的比具有最小直径的部分进一步地朝向大直径侧的位置上,并且以朝向滚筒大直径侧的方式沿着绞盘滚筒的轴向方向设置;和第二引导表面,其设置在所述锥形外周面的外周侧上,并且以比第一引导表面更加突出的方式设置。

    绞盘设备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14417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280005486.7

    申请日:2012-0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3/00 H01B13/2606

    Abstract: 一种绞盘设备,用于在编织线制造装置中卷取编织线,所述编织线制造装置用于编织多根线材,以制造编织线。绞盘设备设有引导件和绞盘滚筒,绞盘滚筒具有锥形外周面并且在其小直径侧的端部上设置有凸缘部。引导件具有:第一引导表面,其设置在锥形外周面内的比具有最小直径的部分进一步地朝向大直径侧的位置上,并且以朝向滚筒大直径侧的方式沿着绞盘滚筒的轴向方向设置;和第二引导表面,其设置在所述锥形外周面的外周侧上,并且以比第一引导表面更加突出的方式设置。

    编织线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线的制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87885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380004198.4

    申请日:2013-07-25

    Inventor: 小林英司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编织线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线的制造装置,能够制造高精度地编织成而不会发生变形的编织线。并且,本发明的编织线制造装置(20)是如下装置:从线材供给机构(30)供给多根导电线(12),从通过网眼模具(5)后的收束位置(S1)起编织成编织线(10),将通过引导辊(1)后的编织线(10)使用绞盘装置(40)进行卷绕。并且,引导辊(1)具有能够进行水平方向限制处理的引导宽度(W1),从而将编织线(10)在水平方向上的动作相对于理想中心位置限制在预定的限制宽度以内。并且,引导辊(1)具有在垂直方向上设置在与收束位置(S1)相距编织线(10)的编织间距的高度的第二特征。

    线材的软化装置及线材的软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90203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280052052.2

    申请日:2012-02-29

    Inventor: 小林英司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电线和端子的压接强度的偏差。一种软化装置,包括:冷却液贮存部,贮存冷却液;第一通电用滑轮,设置在冷却液贮存部外,用于引导线材并且对线材施加电压;以及第二通电用滑轮,设置在冷却液贮存部内,用于引导经由第一通电用滑轮而供给的线材并且在线材中进行通电。并且,在软化装置中,设置有液面位置检测部,对冷却液贮存部中的冷却液的液面位置进行检测,基于该液面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第一通电用滑轮和第二通电用滑轮之间的线材的加热路径长度进行控制。

    编织线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线的制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87885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380004198.4

    申请日:2013-07-25

    Inventor: 小林英司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编织线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线的制造装置,能够制造高精度地编织成而不会发生变形的编织线。并且,本发明的编织线制造装置(20)是如下装置:从线材供给机构(30)供给多根导电线(12),从通过网眼模具(5)后的收束位置(S1)起编织成编织线(10),将通过引导辊(1)后的编织线(10)使用绞盘装置(40)进行卷绕。并且,引导辊(1)具有能够进行水平方向限制处理的引导宽度(W1),从而将编织线(10)在水平方向上的动作相对于理想中心位置限制在预定的限制宽度以内。并且,引导辊(1)具有在垂直方向上设置在与收束位置(S1)相距编织线(10)的编织间距的高度的第二特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