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79913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61473.6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 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Abstract: 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控制利用技术领域。该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包括导流件、初期弃流槽、第一拦截件、第二拦截件、溢流挡板和基座;导流件设置有初期弃流槽;第一拦截件设置在初期弃流槽的槽口处;导流件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拦截件;装置空腔内设置有溢流挡板和雨水管;溢流挡板的顶部与导流件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拦截件设置在入流处与第二拦截件之间。该雨水控制系统包括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入流口与溢流口分别设置而可能导致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高程控制协调问题,以及过于复杂结构可能造成后期运行维护工作量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974449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211718597.4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北京建筑大学
IPC: C04B24/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铁尾矿机制砂石混凝土的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使用方法,涉及混凝土外加剂的技术领域,包括固体A料和液体B料,其中,固体A料主要由茶籽粉、超细二氧化硅、定优胶以及油酸钠组成,液体B料主要由硫代硫酸钠、氢氧化钠、聚醚类消泡剂以及水组成。本发3明的调节剂适用于表观密度大于2850kg/m的铁尾矿机制砂石配制的混凝土,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水泥浆体总量,提高其对铁尾矿机制砂石的包裹能力,有效改善铁尾矿骨料与水泥浆体的界面过渡区结构,解决了高表观密度铁尾矿机制砂石配制的混凝土在搅拌、泵送以及浇筑过程中容易发生分层和离析、均质性差以及强度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833079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1111652.9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向生物滞留设施,其包括初期弃流井、排水井及过滤区,过滤区内填充生物滞留填料,初期弃流井与排水井设置在过滤区的相对两端,过滤区的第一侧设有第一配水槽,过滤区的第二侧设有第二配水槽,第一配水槽和第二配水槽均与过滤区连通,第一配水槽设有与排水井连通的第一阀门,第二配水槽设有与排水井连通的第二阀门;在初期弃流井与第一配水槽连通的情况下,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开启,雨水从初期弃流井流入第一配水槽,经过滤区进入第二配水槽并从第二阀门排入排水井;在初期弃流井与第二配水槽连通的情况下,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关闭,雨水从初期弃流井流入第二配水槽,经过滤区进入第一配水槽并从第一阀门排入排水井。
-
公开(公告)号:CN110093966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910171282.4
申请日:2019-03-07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 宁夏首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海绵城市雨水收集与净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包括:低重现期溢流管道、溢流井和虹吸管道,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的管口低于溢流井的井口,虹吸管道的一端与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相连,虹吸管道的另一端与溢流井相连,且虹吸管道与低重现期溢流管道相连的一端高于虹吸管道与溢流井相连的一端,溢流井的下部与雨水管道连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具有多级溢流实现不同重现期溢流排水,并采用虹吸排水方式提高瞬时排水流速和过流能力,避免出现生物滞留设施溢流能力不足和设施积水问题,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使用安装和后期运行维护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08083699B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1711275539.8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C04B28/00 , C04B11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路用聚合物混合料,其组成成份由矿料、乳液、水泥和木质素纤维组成,所述乳液、水泥和木质素纤维的添加重量分别按占所述混合料重量的百分比计算如下:乳液添加量为6%‑8%,水泥掺量为2%‑4%,木质素纤维掺量为0‑0.45%,所述乳液包括新型路用水基高分子聚合物和乳化沥青,所述新型路用水基高分子聚合物和乳化沥青的质量配比为5:5‑8:2;通过复合使用乳化沥青和BTA可以提高结合料的固含量,增强混合料的黏聚性,减少松散剥落现象,添加使用水泥可以综合改善混合料的性能,增加混合料的强度,改善水稳定性能,木质素纤维可以提高混合料的黏聚性,起到加筋补强,阻滞裂缝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524222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710807777.2
申请日:2017-09-08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E03F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排水设施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弃流、截污和自动清洗功能的雨水口结构,该雨水口包括井身、雨水篦子、整流筒和过滤筒,雨水篦子盖设在井身的入水口上,整流筒的顶部与雨水篦子的底面连接、底部与过滤筒连通,整流筒的侧部与市政排水管道连通,过滤筒上设有多个过滤孔。本发明不仅可实现初期雨水弃流,避免初期雨水流入受纳水体;而且还可筛分出后期雨水中的杂质,避免其沉积在市政排水管道中造成堵塞。另外,在降雨过程中,随着雨水沿整流筒和过滤筒的外壁的流动,附着在过滤筒外壁的沉积物也会被雨水冲刷剥落,并最终沉积在井身底部,从而也可就实现了过滤筒的自动清洗,保证了过滤效果、减轻了清洁人员的工作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763554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811505295.2
申请日:2018-12-10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入流口结构,包括:顶盖、溢流格栅以及顶部开口的筒体,溢流格栅沿筒体顶端的周向设置,筒体的顶端平齐于道路的侧边,溢流格栅靠近道路的一侧开设有入流口,筒体的开口处向内设置有过滤装置,筒体的侧壁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出水口低于所述筒体的顶端所在的平面。本发明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入流口结构,通过设置过滤装置和溢流格栅,雨量较小时经过滤装置对雨水径流中杂物过滤后,累计达到一定量时通过出口管的出水口直接流入生物滞留设施;雨量较大时,通过溢流格栅直接溢流进入生物滞留设施,从而实现低流量出水管入流和高流量溢流分散入流方式,减小对入流口附近植物的冲刷,保障生物滞留设施运行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8625469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557231.0
申请日:2018-06-01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E03F5/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装置,该装置具体为:在箱体的内部、进水口的下方设置泄流槽,在泄流槽的下方设置支架,在支架上放置支座,在泄流槽的底部沿泄流槽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扣槽,支座的顶部插入任意一个扣槽中与泄流槽形成杠杆结构;在泄流槽第一端的下方设置第一滚轴,在泄流槽第二端的下方设置第二滚轴,设置一绳子的一端与泄流槽的第一端相连,绳子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滚轴的下方以及第二滚轴的上方与积水桶相连;支座靠近泄流槽的第一端设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雨水弃流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可调节收集输送的初期雨水弃流水量,且无需设置复杂的电控结构,可减少能耗、运行维护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8164209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277893.4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C04B28/04 , C04B18/22 , C04B14/02 , C04B18/14 , C04B111/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型降噪微表处,其组成成份包括矿料、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外加水,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外加水的添加重量分别按占所述矿料重量的百分比计算如下:改性乳化沥青添加量为9.5%~11.5%,水泥掺量为0~2%,外加水量为5%~7%;4.75档矿料选用钢渣,通过改进矿料级配、钢渣替换常规骨料及掺加适量橡胶粉,进行降噪微表处混合料的优化设计及其性能评价;同时改进常规的施工工艺,并基于此工艺,进行降噪微表处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变化规律的研究,得到降噪微表处路面的配合比、施工工艺及技术性能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检验并完善降噪微表处方案,使其适用于今后的工程实践。
-
公开(公告)号:CN108104247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216666.0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3F5/10 , C02F1/52 , C02F3/32 , C02F2103/001 , E03F5/0403 , E03F5/101 , E03F5/14 , E03F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该滞留池具有一底部和侧壁,包括初期雨水弃流及配水井(10)、滞留池主体(20)和溢流和出流集水井(30)三部分。可实现初期雨水的有效弃流与分离,有效控制径流污染;且无下凹要求,可有效削减进入设施的径流中颗粒态污染物,显著降低生物滞留池堵塞的可能性,保障设施长期高效运行;通过“上流+下流”混合流方式,增加的径流在设施中的过流路径,可显著提高设施的对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