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漆酶-纳米花-γ-Fe2O3海藻酸铜凝胶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11676213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0543909.7

    申请日:2020-06-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漆酶‑纳米花‑γ‑Fe2O3海藻酸铜凝胶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凝胶珠通过海藻酸钠、γ‑Fe2O3铁磁流体胶体溶液和漆酶‑磷酸铜杂化纳米花在水中搅拌,并以恒定速度滴加入氯化铜溶液中而获得;海藻酸钠、γ‑Fe2O3铁磁流体胶体溶液和漆酶‑磷酸铜杂化纳米花的质量比为3000:30000~70000:5~50;γ‑Fe2O3铁磁流体胶体溶液中,γ‑Fe2O3粒子的粒径为10nm;漆酶‑磷酸铜杂化纳米花直径为15~20μm。本发明的漆酶‑纳米花‑γ‑Fe2O3海藻酸铜凝胶珠在催化氯酚降解、氧化多环芳烃及酚类化合物的反应中表现出高于游离酶的催化效率,且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及存储稳定性。

    一种具有高吸附量及稳定性的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53404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2010030548.6

    申请日:2018-04-16

    Abstract: 一种具有高吸附量及稳定性的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是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分别经过粉碎、与无机培养液混合、灭菌、接种培养、高温碳化、与复合碱研磨混合、高温活化、洗涤、干燥等步骤实现。本发明不仅可以解决玉米秸秆废物处理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对罗丹明b具有高吸附量的活性炭材料,对罗丹明b平衡吸附容量为1333.32mg/g,约为市售商品粉末活性炭的6倍,同时也是传统KOH活化方式制备的秸秆碳材料的吸附容量的两倍,吸附性能好,材料稳定性好。

    一种微生物制备玉米秸秆多级孔活性炭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83119B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810339040.7

    申请日:2018-04-16

    Abstract: 一种微生物法制备玉米秸秆多级孔活性炭材料的方法是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分别经过粉碎、与无机培养液混合、灭菌、接种培养、高温碳化、与复合碱研磨混合、高温活化、洗涤、干燥等步骤实现。本发明一种微生物法制备玉米秸秆多级孔活性炭材料的方法,其原料来源于玉米秸秆,原料简单易得,变废为宝,不仅可以解决玉米秸秆废物处理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对罗丹明b具有高吸附量的活性炭材料,对罗丹明b平衡吸附容量为1333.32mg/g,约为市售商品粉末活性炭的6倍,同时也是传统KOH活化方式制备的秸秆碳材料的吸附容量的两倍,吸附性能好,材料稳定性好,常温条件下放置1年,其对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不变,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市场推广应用。

    一种高产漆酶的疣孢漆斑菌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868224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910105654.3

    申请日:2019-02-01

    Abstract: 一种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突变菌株3H6,保藏号为CCTCC NO:M2018800。它为高产漆酶菌株,其在基础发酵培养基中、通过摇瓶培养方式所产漆酶的酶活可高达3408.69 U/L,比现有疣孢漆斑菌菌株提高了55.6%。高产漆酶的培养物,它包括以单宁酸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菌种采用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3H6。采用本发明产漆酶培养物,通过摇瓶培养方式所产漆酶的酶活显著提高、可高达7025.54U/L。

    一种高产漆酶的疣孢漆斑菌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868224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10105654.3

    申请日:2019-02-01

    Abstract: 一种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突变菌株3H6,保藏号为CCTCC NO:M2018800。它为高产漆酶菌株,其在基础发酵培养基中、通过摇瓶培养方式所产漆酶的酶活可高达3408.69 U/L,比现有疣孢漆斑菌菌株提高了55.6%。高产漆酶的培养物,它包括以单宁酸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菌种采用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3H6。采用本发明产漆酶培养物,通过摇瓶培养方式所产漆酶的酶活显著提高、可高达7025.54U/L。

    一种基于氨基磺酸的玉米秸秆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57456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651928.9

    申请日:2019-07-18

    Abstract: 一种基于氨基磺酸的玉米秸秆预处理方法,属于玉米秸秆原料生物炼制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如下:收集玉米秸秆,烘干至水分含量为0.01vol.%~0.1vol.%,粉碎至60~80目,备用;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与氨基磺酸混合,控制氨基磺酸的浓度为1wt.%~4wt.%;将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经去离子水水洗至中性,烘干至水分含量为0.01vol.%~1vol.%。本发明与传统的液体强酸相比,NH2SO3H不仅环境友好,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后产物可以加以利用,已广泛用于多种类型有机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合成,其在秸秆预处理方面的应用未见报道。综上所述,以氨基磺酸为主要催化剂的绿色、安全、高效的预处理工艺对秸秆资源高值化利用意义重大。

    一种利用共固定化酶体系制备葡萄糖酸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10853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247822.8

    申请日:2018-03-23

    Abstract: 一种利用共固定化酶体系制备葡萄糖酸的方法,它包括玉米秸秆预处理,共固定化酶的制备,共固定化酶催化秸秆木质纤维素转化葡萄糖酸等步骤。一种利用共固定化酶体系制备葡萄糖酸的方法,其复合酶活性高,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可达到协同作用,可较长时间进行连续反应,使得玉米秸秆纤维素转化率高,可高达48.75%,同时,固化酶稳定性好,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使用共固定化酶进行催化反应1次后,酶活力保留95.85%,循环使用5次后,共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58.43%,产物溶液中没有其他原材料残留,可简化提纯工艺,另固定化酶体系可重复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值得市场推广应用。

    一种微生物制备玉米秸秆多级孔活性炭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83119A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810339040.7

    申请日:2018-04-16

    Abstract: 一种微生物法制备玉米秸秆多级孔活性炭材料的方法是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分别经过粉碎、与无机培养液混合、灭菌、接种培养、高温碳化、与复合碱研磨混合、高温活化、洗涤、干燥等步骤实现。本发明一种微生物法制备玉米秸秆多级孔活性炭材料的方法,其原料来源于玉米秸秆,原料简单易得,变废为宝,不仅可以解决玉米秸秆废物处理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对罗丹明b具有高吸附量的活性炭材料,对罗丹明b平衡吸附容量为1333.32mg/g,约为市售商品粉末活性炭的6倍,同时也是传统KOH活化方式制备的秸秆碳材料的吸附容量的两倍,吸附性能好,材料稳定性好,常温条件下放置1年,其对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不变,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市场推广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