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7199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992483.8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B21D17/02 , B21D37/10 , B21D43/00 , H01M8/0206
Abstract: 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双极板成形装置和方法,其解决了现有金属双极板在模压成形过程中材料发生剧烈地塑性变形,易导致局部破裂的技术问题;成形装置设有传力机构,传力机构设有传力板、传力杆和压边板,传力板设置在上模底板与上模板之间;上模底板与传力板通过液压弹簧相连接;传力板的上表面连接设有顶杆,顶杆的上端穿过传力板并伸出,传力板与顶杆滑动连接;传力杆的一端与传力板相连接,传力杆的另一端向下穿过上模板的第二通孔并伸出后与压边板相连接,上模板与传力杆滑动连接,压边板设置在下模板的上方;可广泛应用于金属双极板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387469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832732.7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轴向梯次分级径向脉冲加载单元及模具装置,其中,加载单元包括沿坯料的轴向进给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级锤头组合,每一级锤头组合均包含至少两个沿周向分布并能够沿径向往复运动的锤头,锤头容置于环形卡盘的引导槽内,引导槽用于对各个锤头的径向运动的路径进行引导,环形卡盘的外圈套设有滚柱式驱动装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滚柱式驱动装置、环形卡盘方向相对运动,进而驱动各级锤头组合中的各个锤头进行脉冲式径向往复运动。本申请可实现轴线方向加载区间内不同位置的加载量、径向应变、加载频率梯次分级控制,有利于提高大长径比/复杂变截面管材、棒材、锻件的成形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0873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71582.1
申请日:2024-07-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C04B35/565 , F26B5/06 , B28B1/00 , B28B11/24 , B28B23/00 , C04B35/58 , C04B35/597 , C04B35/583 , C04B35/584 , C04B35/622 , C04B35/80 , C04B38/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层状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装置,包括以下步骤:制备纤维预制体,制备水基陶瓷浆料,将水基陶瓷浆料浸渍到纤维预制体中,后进行冷冻干燥,在保护气氛下反复进行3~6次浸渍裂解,再将其放入热压炉中进行热压处理,最终得到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层状陶瓷基复合材料,该功能梯度层状纤维陶瓷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包括外层致密层和内层疏松层。本申请通过料浆工艺、冷冻干燥法、浸渍裂解法以及热压辅助多种工艺的混合使用,能够快速实现致密化,同时,制备周期缩短、成本也得到了降低,同时,该功能梯度层状纤维陶瓷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抗烧蚀能力优异且在满足防热需求的同时重量较轻。
-
公开(公告)号:CN11849750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82729.2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C22B9/1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声辅助感应重熔短流程快速制备半固态坯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0,测定金属坯料的半固态温度区间及液相率‑温度的对应关系;步骤200,将金属坯料放入超声重熔模具中;步骤300,将超声重熔模具放入感应线圈中心;步骤400,对金属坯料进行半固态重熔处理;步骤500,在超声重熔模具上施加超声振动;步骤600,半固态重熔结束后从超声重熔模具中取出即得到半固态坯料。本申请中的制备半固态坯料的方法中,超声振动形成的高能超声场与感应加热形成的均匀温度场对半固态组织产生协同优化作用,实现具有尺寸细小且均匀分布的球晶组织的半固态坯料的短流程快速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6008071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1576426.2
申请日:2022-12-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法向加载薄板微拉伸试验装置,其解决了现有试验装置采用螺杆机械施压,无法灵活改变法向压力大小的技术问题,其压力加载装置设有固定板框、左压力加载装置、右压力加载装置、导向装置;左压力加载装置设有左电动推杆,其左端与固定板框连接,左电动推杆、第一推板、左压头加载装置从左向右连接;右压力加载装置设有右电动推杆,其右端与固定板框连接,右电动推杆、第二推板、氮气弹簧、第三推板、压力传感器、第四推板、右压头加载装置从右向左连接;左压头加载装置与右压头加载装置正对间隔设置;导向装置设有导杆,导杆分别贯穿并与第一推板、第二推板、第三推板、第四推板滑动连接,可广泛应用于薄板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103125B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111160572.2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导热微型器件的制备方法,其解决了现有微型器件导热性不理想的技术问题;包括:(1)根据器件尺寸和微结构定制化设计3D打印模型,并将3D打印模型导入3D打印机中,设置打印参数;(2)将3D打印浆料加入3D打印机中进行打印,获得导热器件模型;(3)将导热器件模型置于紫外灯下进行光固化反应,固化时间为10‑60分钟;(4)将步骤(3)得到的导热器件模型在室温条件下干燥24h;(5)将步骤(4)得到的导热器件模型放到水热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6)将步骤(5)得到的导热器件模型浸入高分子溶液中进行浸渍处理,取出后吸干表面的高分子,干燥后获得导热器件。本申请广泛应用于微型电子器件制作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571747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202482.3
申请日:2022-03-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B29C70/34
Abstract: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脉冲电流固化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延纤维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作为电极,脉冲电源通过导线与电极相连,提供频率,峰值可控的脉冲电流,在电流的热效应作用下碳纤维中产生焦耳热,通过调整平均电流大小进行温度控制,同时通过调整脉冲电流的频率大小改变趋肤效应的趋肤深度,使碳纤维的有效电阻改变,进而协同控制材料温度,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上外加均匀压力辅助条件下,根据复合材料固化温度要求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固化成型。
-
公开(公告)号:CN112876281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110120677.9
申请日:2021-01-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C04B38/06 , C04B35/447 , C04B35/622 , B33Y10/00 , B33Y7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空微球表面微纳米结构的生物陶瓷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其解决了现有技术如何实现载药微球与骨修复支架协同作用得到支架‑微球药物控释体系的技术问题,将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与六偏磷酸盐溶液放入水热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水热完成后,得到具有中空微球表面微纳米结构的生物陶瓷支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中空微球表面微纳米结构的生物陶瓷支架的应用,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214554B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111375056.1
申请日:2021-1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C22C30/00 , B22F1/00 , B22F9/14 , B33Y70/10 , B22F10/28 , B22F5/04 , C22C49/02 , C22C49/14 , B33Y10/00 , B33Y80/00 , B22F10/50 , B22F12/17 , C22C10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镍基高温合金粉末及应用于空心涡轮叶片的制备方法,其解决了对激光选区熔化制备空心涡轮叶片过程开裂的技术问题,其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Cr为25%~30%、Co为17.5%~19%、Al为2.5%~3.0%、Ta为2.3%~2.5%、Ti为2.6%~2.8%、W为1.7%~2.1%、Re为1.5%~2.5%、C为0.1%~0.15%、Cb为0.8%~1%、Zr为0.2%~0.3%、B为0.005%~0.01%、V为0.5~0.7%余量为Ni。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增材制造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417746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53574.X
申请日:2022-01-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的多道次耦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金属材料在每个多向变形处理道次中的本构模型;建立金属材料在每个退火处理道次中的静态软化模型;根据所述本构模型和所述静态软化模型建立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的多道次耦合模型;对金属材料交替进行多个多向变形处理道次和多个退火处理道次的实验,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优化所述多道次耦合模型。使用本申请提供的建模方法建立的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的多道次耦合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金属材料在交替进行的多向变形处理和热处理过程之间变形行为与微观组织演化的相互作用,并对多道次多向变形联合热处理过程中的流动应力和微观组织演化进行准确的预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