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组合物、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和成型体

    公开(公告)号:CN108884313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780018442.0

    申请日:2017-05-2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漏电起痕性优异、具有还能适用于机构部件或结构体的刚性的树脂组合物和成型体。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其含有(a)聚苯醚系树脂、(b‑1)在8万~20万具有分子量峰的氢化嵌段共聚物和/或该共聚物的改性物和(b‑2)在1万以上且小于8万具有分子量峰的氢化嵌段共聚物和/或该共聚物的改性物、和/或(c)由除丙烯外的烯烃构成的烯烃系聚合物,上述(a)成分形成连续相,聚合物嵌段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以下,上述(c)成分的脆化温度为‑50℃以下,实质上不含有(g)聚丙烯系树脂,依照ISO 178测定的弯曲弹性率为1600MPa以上。

    电力供给接收部件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670268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510864529.2

    申请日:2015-1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供给接收部件,其耐冲击性与耐化学药品性的平衡优异。该电力供给接收部件为含有下述组合物的电力供给接收部件,该组合物中,相对于(A)聚苯醚系树脂100质量份,(B)聚苯乙烯系树脂为0质量份~15质量份、(C)氢化嵌段共聚物为1质量份~25质量份,其中,(C)氢化嵌段共聚物的由下述(i)式定义的分散相颗粒系数为1.10~1.55,并且该电力供给接收部件具有平均壁厚为1.0mm~3.0mm的部分。((i)式中,L:分散相颗粒的平均圆周长(μm)、D:分散相颗粒的平均最大粒径(μm)。)分散相颗粒系数=L/2D····(i)。

    成型体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143206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0579180.9

    申请日:2020-06-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型体,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了翘曲变形和尺寸变化的成型体。一种成型体,其特征在于,该成型体具有薄壁部分,该薄壁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mm以下,长边方向的长度为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4倍以上,薄壁部分包含树脂组合物,该树脂组合物含有:(a)非晶性树脂;(b)平均纤维长度L与平均纤维径D的纵横比(L/D)为8以上的纤维状无机填充材料;以及(c)平均长径L1与平均短径L2的纵横比(L1/L2)为3以下的鳞片状无机填充材料。

    树脂组合物、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和成型体

    公开(公告)号:CN108884313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780018442.0

    申请日:2017-05-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5/521 C08K5/5313 C08L23/00 C08L53/00 C08L71/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漏电起痕性优异、具有还能适用于机构部件或结构体的刚性的树脂组合物和成型体。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其含有(a)聚苯醚系树脂、(b‑1)在8万~20万具有分子量峰的氢化嵌段共聚物和/或该共聚物的改性物和(b‑2)在1万以上且小于8万具有分子量峰的氢化嵌段共聚物和/或该共聚物的改性物、和/或(c)由除丙烯外的烯烃构成的烯烃系聚合物,上述(a)成分形成连续相,聚合物嵌段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以下,上述(c)成分的脆化温度为‑50℃以下,实质上不含有(g)聚丙烯系树脂,依照ISO 178测定的弯曲弹性率为1600MPa以上。

    电力供给接收部件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670268B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510864529.2

    申请日:2015-1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供给接收部件,其耐冲击性与耐化学药品性的平衡优异。该电力供给接收部件为含有下述组合物的电力供给接收部件,该组合物中,相对于(A)聚苯醚系树脂100质量份,(B)聚苯乙烯系树脂为0质量份~15质量份、(C)氢化嵌段共聚物为1质量份~25质量份,其中,(C)氢化嵌段共聚物的由下述(i)式定义的分散相颗粒系数为1.10~1.55,并且该电力供给接收部件具有平均壁厚为1.0mm~3.0mm的部分。((i)式中,L:分散相颗粒的平均圆周长(μm)、D:分散相颗粒的平均最大粒径(μm)。)分散相颗粒系数=L/2D (i)。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