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19069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011382524.3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 东芝能源系统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长期有效地对从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液扩散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进行清洗。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在通过冷却器(8)将从再生塔(5)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碳的再生塔排气冷却后,送入清洗塔(9)。清洗塔(9)接受通过冷却器(8)的冷却从再生塔排气产生的冷凝水和气体原样的冷却后再生塔排气,用清洗液清洗冷却后再生塔排气。清洗塔(9)具有储存冷凝水的第1储液部(9b)和储存清洗了冷却后再生塔排气的清洗液的第2储液部(9c)。
-
-
公开(公告)号:CN109718636A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810841019.7
申请日:2018-07-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 东芝能源系统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再沸器中的吸收液成分的泄漏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1)具备再沸器(42),该再沸器(42)利用加热蒸汽(6)对再生塔(30)内的吸收液(4)进行加热,并且将加热蒸汽(6)冷凝而生成下游侧冷凝水(10)。通过上游侧管线(51)向再沸器(42)供给加热蒸汽(6)。通过下游侧管线(52)从再沸器(42)排出下游侧冷凝水(10)。从上游侧管线(51)分支出分支管线(63)。供给到分支管线(63)的加热蒸汽(6)由上游侧冷却器(64)冷却而冷凝,生成上游侧冷凝水(9)。通过物理量测定装置(70)测定上游侧冷凝水(9)中的吸收液成分的物理量以及下游侧冷凝水(10)中的吸收液成分的物理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435587B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510599528.X
申请日:2015-09-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62 , B01D53/1412 , B01D53/1475 , B01D53/78 , B01D2252/20484 , B01D2252/20489 , B01D2257/504 , B01D2258/0283 , Y02C10/04 , Y02C10/06
Abstract: 一种二氧化碳分离回收装置及其运转控制方法。基于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装置(1)具备浓度计(30)、第1流量调节阀(31)、第2流量调节阀(32)和控制装置(40)。控制装置基于由浓度计计测到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以及送风机(22)的输出范围求出二氧化碳气体的流量范围。此外,控制装置根据跟预先设定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目标回收量对应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流量与将由加热介质(10)供给的外部供给热量、送风机的动力以及泵(24)的动力合计而得到的合计能量之间的关系,决定合计能量最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流量,对送风机的输出、第1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以及第2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进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3303920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310070394.3
申请日:2013-03-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C01B3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96 , B01D53/1425 , B01D53/1475 , B01D53/62 , B01D53/78 , B01D2252/204 , B01D2252/20478 , B01D2257/504 , B01D2258/0283 , B01D2259/65 , F23J15/02 , F23J2215/50 , F23J2219/40 , F25D3/08 , F25J3/08 , Y02C10/06 , Y02E20/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根据本实施方式,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具备:生成第1富液然后排出的吸收塔;对所述第1富液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将被加热的第1富液分流成第2富液及第3富液的分流装置;对第2富液进行加热,然后排出第1半贫液的第1放出器;对第3富液进行加热,然后排出第2半贫液的第2放出器;对第1及第2半贫液进行加热,生成贫液而返回到吸收塔的再生塔。第1放出器以贫液作为热源对第2富液进行加热,第2放出器以从再生塔放散的含有二氧化碳的蒸气作为热源对第3富液进行加热,热交换器以通过第1放出器的贫液作为热源对第1富液进行加热。
-
公开(公告)号:CN103446848B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310208270.7
申请日:2013-05-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 东芝设备系统和服务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C10/04 , Y02C10/06 , Y02P20/152
Abstract: 在一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包括吸收塔,所述吸收塔使得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与吸收液相接触以排出已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液和排出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的气体。所述系统包括再生塔,所述再生塔从吸收液释放二氧化碳以排出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的吸收液和排出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吸收液成分清洗装置,所述第一吸收液成分清洗装置冷却已经过吸收塔凝缩器或再生塔凝缩器的气体从而凝缩或升华气体中的吸收液成分并且通过使用清洗液将由吸收液成分的凝缩或升华产生的液体或固体生成物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4096455A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410133615.1
申请日:2014-04-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62 , B01D53/1412 , B01D53/1425 , B01D53/1475 , B01D2251/30 , B01D2252/20484 , B01D2252/20489 , B01D2252/30 , B01D2258/0283 , Y02A50/2342 , Y02C10/04 , Y02C10/06 , Y02C10/08
Abstract: 在一个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包括被配置用于使包含二氧化碳的处理目标气体与吸收液相接触并且排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液的吸收塔。该系统还包括被配置用于使从吸收塔排出的吸收液散逸二氧化碳并且排出散逸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液的再生塔。该系统还包括被配置用于将处理目标气体引入到吸收塔内的处理目标气体管线,被配置用于将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处理目标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第一气体引入到处理目标气体管线内的第一引入模块,和被配置用于将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处理目标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第二气体引入到处理目标气体管线内的第二引入模块。
-
公开(公告)号:CN114159932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1060676.6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 东芝能源系统株式会社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酸性气体除去控制装置、酸性气体除去控制方法及酸性气体除去装置。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酸性气体除去装置具备:吸收部,其使含有酸性气体的第1气体与贫液接触,排出富液即吸收了所述酸性气体的所述贫液;再生部,其从通过所述吸收部排出的所述富液中分离所述酸性气体,排出所述贫液即与所述酸性气体分离后的所述富液;和测量部,其对所述再生部内的所述富液或所述贫液的温度进行测量。另外,控制所述酸性气体除去装置的酸性气体除去控制装置具备:接收部,其接收通过所述测量部测量的所述温度;和控制部,其基于通过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温度,控制向所述富液或所述贫液中补充补给液或控制从所述富液或所述贫液中除去酸成分。
-
公开(公告)号:CN109529541B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1810174855.4
申请日:2018-03-0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抑制了胺散发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及二氧化碳分离回收装置。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吸收剂是包含链状胺、环状胺及酸的二氧化碳吸收剂。链状胺是图1的以式(1)表示的化合物。式(1)中的R1是氢或具有至少一个羟基的碳数1~7的烷基链。式(1)中的R2是具有至少一个羟基的碳数1~7的烷基链。式(1)中的R3是氢、碳数1~7的直链烷基链、碳数1~7的支链状烷基链或碳数5~7的环状烷基链。
-
公开(公告)号:CN109529542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810175499.8
申请日:2018-03-02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操作性良好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及二氧化碳除去装置。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吸收剂是包含杂环胺和有机溶剂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其中,上述杂环胺由图1的式(1)表示,且式(1)的杂环中所含的任一个氨基的pKa为7.0以上且8.6以下;上述有机溶剂的1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50℃以上。杂环胺和有机溶剂的合计质量为二氧化碳吸收剂的7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式(1)中的R1~R4分别是H、与杂环的碳双键结合的氧、CH3、OH、或任选地包含官能团的烷基链。式(1)中的X1是H、CH3、CO、C(O)OC2H5、C(O)OC3H7、C(O)OCH(CH3)2、C(O)OC(CH3)3、C(O)OCH3、或C(O)CH3、C(O)C2H5。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