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线圈部件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90247B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510536239.5

    申请日:2015-08-27

    Abstract: 层叠线圈部件(1)具备:素体(2),具有端面(2a、2b)和沿端面(2a、2b)的相对方向延伸的侧面(2d、2c、2e、2f);线圈(20),配置于素体(2)内并且通过多个内部导体(21~24)互相连接而构成;外部电极(4、5),分别配置于素体(2)的端面(2a、2b)侧的端部,并且经由引出导体(25、26)而连接于线圈(20)的端部(E1、E2);外部电极(4、5)分别具有端面(2a、2b)上的第一电极部分(4a、5a)、侧面(2d)上的第二电极部分(4b、5b)和侧面(2c)上的第三电极部分和(4c、5c),引出导体(25、26)露出于侧面(2c)并且在侧面(2c)与第三电极部分(4c、5c)连接。

    线圈部件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816277A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510994091.X

    申请日:2015-12-25

    Abstract: 一种由线圈、以及覆盖线圈的含有金属磁性粉的树脂构成的线圈部件。金属磁性粉包含D50不同的至少2种金属磁性粉。2种金属磁性粉中,将D50大的金属磁性粉作为大径粉,将D50小的金属磁性粉作为小径粉。大径粉由铁或者铁基合金构成。小径粉由Ni-Fe合金构成。小径粉的D50为0.5~1.5μm。大径粉以及小径粉具有绝缘涂层。

    设有内部电极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28600A

    公开(公告)日:2008-07-23

    申请号:CN200580051200.9

    申请日:2005-05-26

    Abstract: 在将粘结层(28)转印到电极层(12a)时,以形成有电极层的第1载片(20)的背面与第1转印用辊(40)抵接、形成有粘结层(28)的第2载片(26)的背面与第2转印用辊(42)抵接的方式,将该载片(20)及(26)送入第1及第2转印用辊(40)及(42)之间。将第1转印用辊(40)加热至第1规定温度(T1(℃)),将第2转印用辊(42)加热至第2规定温度(T2(℃)),第1规定温度(T1)及第2规定温度(T2)满足下列关系式:60<T1<110,优选是80≤T1≤100;90≤T2<135,优选是100≤T2≤120;190<T1+T2,优选是195≤T1+T2≤220。

    电子器件的端电极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80541C

    公开(公告)日:2008-04-09

    申请号:CN98801480.7

    申请日:1998-10-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C1/142 H01C7/18 H01C17/006 H01G4/2325 H01G4/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器件的端电极及其制作方法。该端电极包括:含有至少一种金属的第一金属层和通过烧制金属粒子形成的第二金属层,且在所述两金属层之间夹有中间氧化物层,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层所含金属粒子的氧化-还原平衡曲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含金属的氧化-还原平衡曲线之上;所述中间氧化物层包含所述第一金属层所含金属的氧化物;通过所述中间氧化物层形成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电传导;且所述中间氧化物层用作电阻元件。从而可以得到一种电子器件,其中氧化物层与其它的含有金属的层的结合强度得到提高,且与导线的结合强度也得到提高。

    多层陶瓷电子元件的内部电极用导电糊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860569A

    公开(公告)日:2006-11-08

    申请号:CN200480028462.9

    申请日:2004-09-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4/008 H01G4/012 H01G4/30

    Abstract: 公开了制备多层陶瓷电子元件的内部电极用导电糊的方法,该方法能制备这样的导电糊,其中导电材料是高度分散的,同时以希望的方式控制该导电材料的浓度。该制备多层陶瓷电子元件的内部电极用导电糊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捏合导电性粉末、基料和溶剂以形成粘土状混合物的捏合步骤,和向该由捏合步骤获得的混合物中添加与在捏合步骤中所使用的溶剂相同的溶剂以降低该混合物的粘度从而淤浆化该混合物的淤浆化步骤。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