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涌吸收元件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57964C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610159357.X

    申请日:2006-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涌吸收元件,它具备: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第3端子电极、电感器部、电涌吸收部和电阻部。电感器部具有相互极性反相耦合的第1内部导体和第2内部导体。第1内部导体的一端与第1端子电极连接。第2内部导体的一端与上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第1内部导体的另一端与第2内部导体的另一端连接。电涌吸收部具有第1内部电极和第2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连接在第1内部导体的另一端和第2内部导体的另一端上。第2内部电极连接在第3端子电极上。电阻部具有连接在第1端子电极和第2端子电极之间的直流电阻成分。

    瞬态电压保护器件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41307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0617199.7

    申请日:2022-06-01

    Abstract: 瞬态电压保护器件包括:元件主体;设置在元件主体内的空洞部;设置在元件主体内的一对内部电极;和与一对内部电极连接的一对外部电极。一对内部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空洞部包含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一对内部电极间的间隙区域。一对内部电极的至少一者的前端部仅与元件主体接触。

    片式压敏电阻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64363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211508663.5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片式压敏电阻器中,通过扩大第三导体的功能部的宽度,提高ESD耐量。第三导体的端部的宽度比第三电极的宽度短且比第三导体的功能部的宽度短。因此,例如在形成第三电极时,即使在存在端面的相对方向上的第三电极和第三导体的相对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发生第三导体的一部分未被第三电极覆盖的情况。即,第三导体和第三电极的连接区域的大小不变,能够实现良好的连接。

    电涌吸收元件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41621A

    公开(公告)日:2007-04-04

    申请号:CN200610159357.X

    申请日:2006-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涌吸收元件,它具备: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第3端子电极、电感器部、电涌吸收部和电阻部。电感器部具有相互极性反相耦合的第1内部导体和第2内部导体。第1内部导体的一端与第1端子电极连接。第2内部导体的一端与上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第1内部导体的另一端与第2内部导体的另一端连接。电涌吸收部具有第1内部电极和第2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连接在第1内部导体的另一端和第2内部导体的另一端上。第2内部电极连接在第3端子电极上。电阻部具有连接在第1端子电极和第2端子电极之间的直流电阻成分。

    层叠片状压敏电阻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551017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111411141.9

    申请日:2021-11-25

    Abstract: 层叠片状压敏电阻包括元件主体、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第一和第二导体组。第一导体组包括与第一外部电极连接的第一内部电极、和与第一内部电极相对并且不与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连接的第一中间导体。第二导体组包含:第二内部电极,其包含第一导电材料,与第二外部电极连接;和第二中间导体,其包含第二导电材料,与第二内部电极相对,并且不与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连接。第一和第二中间导体中的至少一者包含第二导电材料。元件主体包含位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之间且扩散了第二导电材料的低电阻化区域。

    层叠片状压敏电阻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551017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111411141.9

    申请日:2021-11-25

    Abstract: 层叠片状压敏电阻包括元件主体、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第一和第二导体组。第一导体组包括与第一外部电极连接的第一内部电极、和与第一内部电极相对并且不与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连接的第一中间导体。第二导体组包含:第二内部电极,其包含第一导电材料,与第二外部电极连接;和第二中间导体,其包含第二导电材料,与第二内部电极相对,并且不与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连接。第一和第二中间导体中的至少一者包含第二导电材料。元件主体包含位于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之间且扩散了第二导电材料的低电阻化区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