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网型供能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7084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370890.4

    申请日:2023-04-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网型供能系统。离网型供能系统包括:电能存储部;光伏发电装置,包括若干光伏组件、散热部、滤光结构、第一驱动泵以及热交换器,散热部设置在光伏组件的发热部位,滤光结构设置在光伏组件上且具有容纳滤光冷却介质的滤光腔;生活用水管路,与热交换器连接。本发明的滤光冷却介质通过冷却循环回路同时流过散热部和滤光结构,在进行滤光的同时对光伏组件进行散热,既减少了光伏组件的发热量,又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热量交换到生活用水中,提高光伏转化效率的同时还有效利用了光伏发电产生的热量,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资源利用效率低,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一种熔盐储热型光热与空气储能耦合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10304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156112.6

    申请日:2024-08-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熔盐储热型光热与空气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包括熔盐储热型光热发电系统和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其中熔盐储热型光热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热源、熔盐储能单元和发电机组,熔盐储能单元包括冷盐储罐和热盐储罐,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熔盐‑空气换热器、第二熔盐‑空气换热器、储气装置及膨胀发电机,发电机组与压缩机的电动机连接,冷盐储罐、第一熔盐‑空气换热器和热盐储罐之间通过第一熔盐管路依次连接,冷盐储罐、第二熔盐‑空气换热器和热盐储罐之间通过第二熔盐管路依次连接。本发明可实现光热发电与空气储能发电两种发电模式切换,有效提高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光热发电机组的发电量,增大光热机组的调峰能力。

    一种光沼耦合的厌氧发酵增温系统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46918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315132.7

    申请日:2024-03-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沼耦合的厌氧发酵增温系统及控制方法,涉及新能源与生物质技术领域。系统包括:聚光光伏组件、双轴跟踪支架、热交换单元和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单元,冷却油吸收聚光光伏组件热量后流至热交换单元;热交换单元包括储油罐、储热罐和热交换器,与高温油换热后的增温水通至发电单元;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单元包括原料预处理仓、车库式干式厌氧发酵罐、沼液回流池、沼气净化和存储装置、沼气火炬及沼气发电机组,生物质原料预处理后进入发酵罐,增温水管对发酵罐增温,发酵产生的沼气净化后存储并送至沼气火炬燃烧及沼气发电机组发电。该系统能在白天、夜间等多种工况下以不同形式运行,减少厌氧发酵系统的自身能耗,节能环保。

    一种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4952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342355.2

    申请日:2024-03-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水下储气装置和发电设备;所述水下储气装置设置在水下固定深度处,且通过压缩空气管道与所述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相连;所述发电设备通过连接线路与所述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相连,所述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通过变电站与电网相连。本发明适合于湖泊,沿海区域、海岛、海洋平台、海上可再生能源电厂的规模化储能;优点可实现定压存储,储气系统水下压力只与水的深度有关,不会随使用过程而降低,工况稳定,效率更高。

    取水头装置、取水头装置制备方法和取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4144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383249.4

    申请日:2023-04-11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取水头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取水头装置、取水头装置的制备方法和取水系统,取水头装置包括:取水头本体,包括进水网格口、底座和导水板,底座内形成通道,进水网格口设于底座的顶部并与通道连通,导水板设于底座的底部,且导水板构成通道的延伸通道;箱涵,形成有流道;其中,沿流道的延伸方向相互间隔依次设置多个取水本体,延伸通道伸入至流道内,使得多个取水本体的平均流速达到流速设定值。通过导水板对进入的流水起到缓冲的效果,可避免或减少湍流的产生,通过导水板伸入流道内深度不同,可调节对应的取水头本体的平均流速,从而可根据设定的流速设定值反推导水板伸入流道内的深度,从而可避免流道内产生湍流。

    一种埋地水管道地基的处理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90564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414204.3

    申请日:2024-04-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埋地水管道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挖除预设范围的土层,在露出的基底层下设置多个PHC桩;在基底层上铺设褥垫层;在褥垫层上设置管道垫层;在管道垫层上间隔地放置多个水管道并回填形成管道回填土层在管道回填土层上回填形成自然土回填土层。该实施方式通过在基底层下设置多个PHC桩能够挤压基底层下软土层,提高软土层强度,进而提高软土层的承载力,减少软土层发生沉降。此外,褥垫层能够避免位移直接对水管道产生影响,起到了保护水管道的作用。最后,通过回填形成管道回填土层和自然土回填土层,能够起到稳定该水管道的作用,同时提高该地基对于地面载荷的承载能力。

    一种虚拟电厂环境下的住宅负荷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16059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320395.7

    申请日:2024-03-20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虚拟电厂环境下的住宅负荷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虚拟电厂下发的负荷运行曲线;获取当前时刻住宅内智能用电设备的总用电负荷;根据所述负荷运行曲线和所述总用电负荷,基于预设控制策略对住宅内的智能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本公开通过住宅内的智能用电设备进行用电负荷情况的感知检测和上传,使智能用电设备可以在预设控制策略的控制下进行用电负荷调节,以保证住宅内的整体用电负荷情况满足虚拟电厂所下发的负荷运行曲线的要求,实现以住宅为主体的精细化智能化的用电负荷调控。

    一种煤场堆载模拟实验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707549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580739.X

    申请日:2020-06-23

    Inventor: 闫华林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场堆载模拟实验方法,包括选择模型管,所述模型管用以模拟煤场原型中所使用的桩基;布置模型箱,根据煤场原型设计结果布置模型箱;所述煤场原型设计结果包括煤场原型中所使用桩基的材质和桩基截面尺寸;吊装模型箱到离心机上,将布置完毕的模型箱吊装到离心机的吊篮上;启动离心机并运行离心机一定的时间,运行离心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煤场原型满载一定年限的工况;获取模拟数据,根据模拟数据验证煤场原型设计结果。还公开了一种煤场堆载模拟实验系统。通过本发明方法和系统能够模拟验证煤场原型的设计结果,保证所设计煤场原型在运营期间的安全性。

    一种大平台升压站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678344U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20288110.7

    申请日:2023-02-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平台升压站,该大平台升压站包括:平台,通过桩基础固定在预设水域;所述平台上方设置有光伏组件;电缆桥架,设置在所述平台的底部端面;所述电缆桥架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中适于安装电缆;覆盖件,敷设在所述电缆桥架的外表面形成电缆通道,所述覆盖件将所述电缆围护在所述电缆通道中。本实用新型通过构建电缆通道,可以将电缆安全地保护在里面,保证了电缆的安装与运行,无需在平台上开设电缆沟。直接将电缆通道固定在平台下方,相较于在平台上开设电缆沟而言,避免了平台的损坏,显然可以提高平台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一种湿法厌氧发酵系统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822204U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20333931.2

    申请日:2024-02-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厌氧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湿法厌氧发酵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砂池、匀浆池、第一螺杆输送泵、厌氧发酵罐、第二螺杆输送泵和缓冲池,所述缓冲池包括第一缓冲池和第二缓冲池,所述第一缓冲池连接所述第二螺杆输送泵,所述第一缓冲池与所述第二缓冲池之间设有固液分离机,所述固液分离机上还设有沼渣出口,所述第二缓冲池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沼液储存罐和所述沉砂池。本实用新型通过各结构之间的合理连接,使整个厌氧发酵过程顺利流畅,能够持续进行厌氧发酵,提高了厌氧发酵效果,还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第二缓冲池中的沼液回流至沉砂池,有效降低了沼液的排放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