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61604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452021.7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1N2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探测海洋漂浮垃圾的卫星遥感方法、装置,包括:从水体垃圾混合光谱之中,获取目标区域的红外波段的遥感反射率,同时获取水体的红外波段的遥感反射率,计算得到第一混合光谱指数和第一水体光谱指数;从水体垃圾混合光谱之中,获取目标区域的绿光、红光和红边波段的遥感反射率,计算得到第二混合光谱指数,获取漂浮藻类的绿光、红光和红边波段的遥感反射率,计算得到第二水体光谱指数;通过光谱指数的分布,确定用于区分漂浮垃圾和水体的第一光谱阈值,和用于区分漂浮垃圾和漂浮藻类的第二光谱阈值,按照第一光谱阈值和第二光谱阈值识别漂浮垃圾。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具有强抗干扰性,识别准确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649607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091088.6
申请日:2024-01-23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6V20/10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40 , G06V10/26 , G06V10/7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egNet深度学习模型的海草床遥感识别方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对训练集和验证集按照第一影像尺寸和第二影像尺寸分别进行切割,得到第一影像尺寸训练集、第二影像尺寸训练集、第一影像尺寸验证集和第二影像尺寸验证集;对训练集中各个特征类别的像元进行加权,平衡每个特征类别的像元数量;使用第一影像尺寸训练集训练第一SegNet深度学习模型,使用第二影像尺寸训练集训练第二SegNet深度学习模型;根据模型识别效果,确定第一SegNet深度学习模型和第二SegNet深度学习模型中的最优识别模型;使用最优识别模型,识别目标区域的实际卫星遥感影像。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克服训练样本在不同特征类别上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海草床识别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64960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410091088.6
申请日:2024-01-23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6V20/10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40 , G06V10/26 , G06V10/7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egNet深度学习模型的海草床遥感识别方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对训练集和验证集按照第一影像尺寸和第二影像尺寸分别进行切割,得到第一影像尺寸训练集、第二影像尺寸训练集、第一影像尺寸验证集和第二影像尺寸验证集;对训练集中各个特征类别的像元进行加权,平衡每个特征类别的像元数量;使用第一影像尺寸训练集训练第一SegNet深度学习模型,使用第二影像尺寸训练集训练第二SegNet深度学习模型;根据模型识别效果,确定第一SegNet深度学习模型和第二SegNet深度学习模型中的最优识别模型;使用最优识别模型,识别目标区域的实际卫星遥感影像。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克服训练样本在不同特征类别上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海草床识别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645593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892656.8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6V20/05 , G01N21/84 , G01N21/55 , G01N21/25 , G06V20/13 , G06V20/10 , G06V10/143 , G06V10/28 , G06V10/58 , G06V10/60 , G06V10/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测海草床分布的遥感方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目标水体区域划分为海草、砂质底质和海水,分别提取对应的光谱信息;基于海草和海水的光谱信息,计算由红光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遥感反射率线性内插得到的近红外波段遥感反射率与卫星观测的近红外波段遥感反射率的差值,构建第一光谱指数;基于海草和砂质底质的光谱信息,计算从绿光波段到红光波段遥感反射率下降的程度,构建第二光谱指数;基于第一光谱指数对海草和海水进行区分,基于第二光谱指数对海草和砂质底质进行区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利用水体表面遥感反射率,应用于海草床监测,无需大量的影像训练,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较高的结果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58091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368149.5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1N15/0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取海洋悬浮颗粒物浓度垂向分布的方法及系统,将深度一致的TSM浓度数据与各类生物光学参数原位测量数据进行匹配,再对TSM浓度与各类生物光学参数之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设定决定系数阈值筛选得到与TSM浓度高度相关的生物光学参数,通过逐步回归法确定最优生物光学参数,得到利用最优生物光学参数表示的TSM浓度拟合关系式,利用生物光学参数原位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相应的TSM浓度垂向分布数据。本发明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光学参数,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现场原位测量仪器可快速测得高分辨率的垂向分布数据,使得到的TSM浓度垂向分布数据分辨率大大提升,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反映TSM垂向分布的分布变化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885809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368149.5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1N15/0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取海洋悬浮颗粒物浓度垂向分布的方法及系统,将深度一致的TSM浓度数据与各类生物光学参数原位测量数据进行匹配,再对TSM浓度与各类生物光学参数之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设定决定系数阈值筛选得到与TSM浓度高度相关的生物光学参数,通过逐步回归法确定最优生物光学参数,得到利用最优生物光学参数表示的TSM浓度拟合关系式,利用生物光学参数原位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相应的TSM浓度垂向分布数据。本发明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光学参数,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现场原位测量仪器可快速测得高分辨率的垂向分布数据,使得到的TSM浓度垂向分布数据分辨率大大提升,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反映TSM垂向分布的分布变化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6645593B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892656.8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6V20/05 , G01N21/84 , G01N21/55 , G01N21/25 , G06V20/13 , G06V20/10 , G06V10/143 , G06V10/28 , G06V10/58 , G06V10/60 , G06V10/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测海草床分布的遥感方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目标水体区域划分为海草、砂质底质和海水,分别提取对应的光谱信息;基于海草和海水的光谱信息,计算由红光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遥感反射率线性内插得到的近红外波段遥感反射率与卫星观测的近红外波段遥感反射率的差值,构建第一光谱指数;基于海草和砂质底质的光谱信息,计算从绿光波段到红光波段遥感反射率下降的程度,构建第二光谱指数;基于第一光谱指数对海草和海水进行区分,基于第二光谱指数对海草和砂质底质进行区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利用水体表面遥感反射率,应用于海草床监测,无需大量的影像训练,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较高的结果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96160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452021.7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1N2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探测海洋漂浮垃圾的卫星遥感方法、装置,包括:从水体垃圾混合光谱之中,获取目标区域的红外波段的遥感反射率,同时获取水体的红外波段的遥感反射率,计算得到第一混合光谱指数和第一水体光谱指数;从水体垃圾混合光谱之中,获取目标区域的绿光、红光和红边波段的遥感反射率,计算得到第二混合光谱指数,获取漂浮藻类的绿光、红光和红边波段的遥感反射率,计算得到第二水体光谱指数;通过光谱指数的分布,确定用于区分漂浮垃圾和水体的第一光谱阈值,和用于区分漂浮垃圾和漂浮藻类的第二光谱阈值,按照第一光谱阈值和第二光谱阈值识别漂浮垃圾。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具有强抗干扰性,识别准确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88338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366278.0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1N1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估算海洋悬浮颗粒物浓度垂向分布的卫星遥感方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应用水体表面浓度反演算法计算得到目标区域的水体表面浓度;应用浓度垂向分布类型分类模型和卫星遥感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均一型和递增型的区域划分;对均一型区域,将水体表面浓度作为水体垂向浓度,获得悬浮颗粒物浓度垂向分布;对递增型区域,根据水体表面浓度和相邻两个间隔层的浓度数学关系,得到水体垂向浓度,从而获得悬浮颗粒物浓度垂向分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时间和空间上完整的获取目标海洋区域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垂向分布信息,不仅高效、准确,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