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仿生假肢的干式电极

    公开(公告)号:CN208492096U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721353358.8

    申请日:2017-10-19

    Abstract: 一种用于仿生假肢的干式电极,涉及干式电极。设有电极芯、肌电测量芯片和电极外壳;所述电极芯设有3个,3个电极芯分布在电极外壳上;所述肌电测量芯片与各电极芯相连,肌电测量芯片位于电极外壳内部。所述3个电极芯按一定位置分布在电极外壳上。所述3个电极芯中两个作为测量电极,一个作为参考电极。电极表面具有高度在300μm以上的微结构阵列,能提升在肌电测量过程中电极与人体皮肤的贴合性,减少皮肤接触阻抗;并且能够减少因电极相对位移而产生的运动伪影;最后,干式电极表面的惰性金属层能够减少汗液对电极的腐蚀,提升电极的使用寿命。该电极具有测量精度高、接触阻抗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从而可以高采集和测量肌电的精度。

    基于全封闭微泡结构的双向微流体泵芯片及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0826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88811.X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封闭微泡结构的双向微流体泵芯片及制造方法。微流体泵芯片包括环形流道,所述环形流道包括蜿蜒延伸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两侧凸岸设有第一共振空腔,所述第二流道的两侧凸岸设有第二共振空腔。由于所述第一共振空腔和第二共振空腔具有不同的特征频率,可以通过不同频率超声的选择性激励实现流体的泵送,从而驱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流体向不同方向流动。制造方法包括光刻、倒模和键合工艺。本发明可以实现通过改变超声频率来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实现液体双向泵送。

    一种LED芯片平板热管集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275319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1710646994.8

    申请日:2017-08-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芯片平板热管集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散热翅片、平板热管、电路层、若干LED芯片和芯片封装材料。所述平板热管蒸发面为ALN绝缘陶瓷板,冷凝面为紫铜壳体板,蒸发面上设有辐射状内凹槽的多孔毛细吸液芯结构,冷凝面上设有薄层多孔吸液芯结构,蒸发面与冷凝面直接贴合。所述LED芯片直接设置在平板热管蒸发面ALN绝缘陶瓷板上。采用ALN绝缘陶瓷板替代传统金属板作为平板热管的蒸发面,无需设置绝缘层,大大减少了封装基板与LED芯片的热应力,显著减少了系统热阻、提升了散热效率,延长了LED的使用寿命及工作可靠性。

    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喷射的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8712852A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810764994.2

    申请日:2018-0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7/20145 H05K7/2027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喷射的微通道散热器,其包括上盖板、气液混合喷射结构、微通道板、加热器、底座;所述气液两相混合射流结构包括冷却液入口、横流液体入口、射流进入腔、射流孔和气液混合流出口。冷却液先由冷却液入口流入,一部分经横流液体入口流向微通道板形成横流液体进行换热,另一部分流向射流进入腔,与进气口流入的气体混合后经射流孔喷射到微通道板进行换热,同时与横流液体入口流入微通道中的冷却液混合,使微通道中冷却液产生紊乱,最终由的气液混合流出口流出。本发明采用气液两相混合喷射对微通道内横流液体进行冲击,实现强化换热,并抑制微通道沸腾非稳定性。此外,还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制造工艺简单等特点。

    铁磁性金属纤维的制造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35267B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611151710.X

    申请日:2016-12-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磁性金属纤维的制造装置及方法,利用一对辊筒配合夹送铁磁性线材缓慢竖直向下移动;加热装置对铁磁性线材进行加热使铁磁性线材的下端熔融形成悬滴;滚筒高速转动,所述滚筒转动时从所述悬滴中抽出铁磁性金属纤维;铁磁性金属纤维在重力和滚筒的离心力共同作用下甩出滚筒并掉入到布有磁场的收集槽当中进行冷却;调整磁场的强度和/或位置,使铁磁性金属纤维在磁场诱导作用下均匀铺毡形成金属纤维毡。高速转动的滚筒能够快速地从悬滴当中抽出铁磁性金属纤维,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并且生产高效。收集槽所在地区域形成磁场,通过调整磁场的大小或位置,能够使铁磁性金属纤维均匀铺毡形成金属纤维毡,具有铺毡均匀的优点。

    金属纤维的熔抽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35263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138457.4

    申请日:2016-12-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9/06 B22F1/0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纤维的熔抽制造装置及制作方法,通过设置收集槽和架设在收集槽上方的石墨坩埚,将金属线材、块材或粉末填入石墨坩埚的坩埚箱体内,经坩埚箱体上的加热装置加热熔化形成金属熔浆,同时经坩埚箱体侧壁上的进气口通入还原性气体从而在坩埚箱体内形成正压,金属熔浆在空气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沿坩埚箱体底部下料咀流出形成金属悬滴,可转向的高压喷嘴连接空气压缩机后喷出高速气体将悬滴吹离,通过调整高压喷嘴的空气喷射方向,可改变金属纤维下落位置实现均匀铺毡,本发明摆脱了传统熔抽法制造金属纤维中对旋转抽丝盘的依赖,能够实现金属纤维的高效制造,具有操作简单,生产高效,铺毡均匀的优点。

    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制氢反应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622063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224420.3

    申请日:2016-12-27

    Inventor: 周伟 俞炜 柯育智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制氢反应装置,包括反应本体,该反应本体设有反应腔、原料入口、出气口;还包括增压装置和位于原料入口与反应腔之间的预热部,所述反应本体还设有供反应腔产生的气体输出的出气通道,所述预热部包括原料通道和包围原料通道的壁体外周或设在原料通道中的气体通道,所述原料入口通过原料通道连通反应腔;增压装置的进气口与出气通道连通,增压装置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气体通道的进气端,所述气体通道的出气端远离其进气端,并连通所述出气口。本发明的微反应装置有效利用反应尾气的余热,对原料进行充分预热,节约能源的同时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一种用比较板测量多孔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53529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638383.4

    申请日:2016-08-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5/20

    Abstract: 一种用比较板测量多孔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装置及方法,涉及导热系数测试领域。所述用比较板测量多孔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装置设有安装平台、比较板、隔热保温层、热水室、冷水室、流量计、水泵、恒温水箱、水温检测与控制模块、流量监测与控制模块、温度监测与控制模块。所述用比较板测量多孔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步骤1:安装待测多孔金属材料样品;步骤2:装置部分与监控部分的连接;步骤3:加热待测多孔金属材料样品;步骤4:待测多孔金属材料样品导热系数的测量。因不需要准确测量热流参数,而省去了附设热流量计及补偿加热器等工作,从而实现简单装置低成本、快速、较为准确测量多孔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目的。

    具有多尺度表面结构特征的微通道换热板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62149B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810113317.4

    申请日:2018-0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尺度表面结构特征的微通道换热板的制造方法,首先由多齿锯片铣刀组合刀具在金属基板上加工出微米尺度特征的阵列式微通道结构,再通过激光加工方式在微通道底部加工出尺度更小的具有不同结构形状的微纳表面结构,然后与密封板和盖板封装得到微通道换热板。利用该种加工方法在微通道中生成微纳米复合结构可以有效增加气泡核化点、增大有效换热面积、改善流型结构,从而实现强化沸腾换热,提高微通道传热系数的目的,同时该种加工方法具有设备要求低、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本发明研制出的具有多尺度表面结构特征的微通道阵列结构在电子设备散热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喷射的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8712852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810764994.2

    申请日:2018-0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液两相混合喷射的微通道散热器,其包括上盖板、气液混合喷射结构、微通道板、加热器、底座;所述气液两相混合射流结构包括冷却液入口、横流液体入口、射流进入腔、射流孔和气液混合流出口。冷却液先由冷却液入口流入,一部分经横流液体入口流向微通道板形成横流液体进行换热,另一部分流向射流进入腔,与进气口流入的气体混合后经射流孔喷射到微通道板进行换热,同时与横流液体入口流入微通道中的冷却液混合,使微通道中冷却液产生紊乱,最终由的气液混合流出口流出。本发明采用气液两相混合喷射对微通道内横流液体进行冲击,实现强化换热,并抑制微通道沸腾非稳定性。此外,还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制造工艺简单等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