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19072A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710315809.7
申请日:2017-05-08
Applicant: 安徽医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表达ZEB2基因质粒,由ZEB2基因CDS序列与pEGFP‑C2真核表达载体的重组构建而成;其核苷酸如序列表SEQ ID NO:1,位于ZEB2基因的第134‑3778位;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过表达ZEB2基因质粒的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有助于研究ZEB2基因功能,并且为研究其对炎症在AKI病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用分子生物学工具;(2)为进一步研究ZEB2的功能,以及AKI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77652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212440.1
申请日:2025-02-25
Applicant: 安徽医科大学
IPC: C12Q1/6883 , C12N15/864 , C12N15/65 , C12N15/113 , A61K45/00 , A61K31/7088 , A61P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肝纤维化标志物circRNA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医药领域。circRNA为circSMAD2,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通过试验发现,circSMAD2在人肝癌,肝硬化血清和肝纤维化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中均显著高表达,因此可将circSMAD2作为肝纤维化临床诊断的依据。本发明进一步利用circSMAD2构建腺相关病毒AAV敲低载体,经体内验证发现circSMAD2能显著改善小鼠肝纤维化。因此,circSMAD2可作为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的新型靶点和潜在药物,为肝纤维化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07119072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710315809.7
申请日:2017-05-08
Applicant: 安徽医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表达ZEB2基因质粒,由ZEB2基因CDS序列与pEGFP‑C2真核表达载体的重组构建而成;其核苷酸如序列表SEQ ID NO:1,位于ZEB2基因的第134‑3778位;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过表达ZEB2基因质粒的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有助于研究ZEB2基因功能,并且为研究其对炎症在AKI病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用分子生物学工具;(2)为进一步研究ZEB2的功能,以及AKI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5886853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522812.3
申请日:2022-11-30
Applicant: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 , 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徽省传染病医院)
Inventor: 沈柱 , 刘小艳 , 詹鹤琴 , 李永怀 , 孟刚 , 王文斌 , 李小虎 , 陆震 , 程自平 , 王亚楠 , 吴兴旺 , 施万印 , 王万勤 , 余长亮 , 张坤山 , 方林森 , 刘付宝 , 徐阿曼 , 韩文秀 , 郭涛 , 柴会平 , 夏正国 , 饶先亮 , 任燕兵 , 钱银锋 , 周金华 , 刘瑞 , 周飞 , 周勇 , 施长生 , 徐婷婷 , 姚定坤 , 杨春 , 韩彪 , 沈俊 , 常俊 , 赵本胜 , 赵晟 , 赵亮 , 王晓健 , 汪硕敏 , 王啸 , 王海宝 , 王宏志 , 王岳君 , 王源 , 王贵增 , 杨苗苗 , 高梦茹 , 刘丽光 , 陈晨 , 范彬 , 刘兆平 , 陈玲 , 阮怀军 , 潘志立 , 王昶 , 李旭 , 冀苏文 , 金凡志 , 罗时磊 , 范倩倩 , 韦中国 , 闻春锦 , 徐光明 , 詹小林 , 李辉 , 吴庆 , 王培三 , 高之振 , 吴素红 , 江安红 , 袁怀平 , 韩珑 , 刘梦阳 , 叶瑞 , 王祥兵 , 程勋传 , 朱士明 , 雷洁 , 沈亮炎 , 沈永生 , 鲁明典 , 沈玉先 , 余永强 , 刘斌 , 邱本胜
IPC: A61B6/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T平扫及数据重建的图像显示方法,涉及图像处理设备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对患者胸部进行一次螺旋CT扫描,并变换扫描体位,获得左冠脉主干及前降支的多个CT序列原始图;将左冠脉主干及前降支CT序列原始图按所需的窗宽窗位转换成图片格式,获得CT序列图片;获取CT序列图片的三维数据,并对其进行数据重建;利用数据重建后的三维数据通过图像处理设备重建三维图像,显示冠脉血管、肺内血管及肺内结节、肋骨、胸骨、气管成像。本发明通过变换扫描体位、数据重建、在螺旋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基础上用三维后处理技术,解决了现有CT检查需要增强造影剂和增加费用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