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33912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1080009147.7

    申请日:2010-02-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D04B1/108 D04B1/26 D10B2403/03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通过横机以无缝制方式进行编织,且无损外观而容易配合穿用部位的立体形状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如(a)所示,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与四指主体部(6)的端部的纵行方向连续,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反复往返而编织。线圈横列方向上,在中间编织线圈列,在两侧分别添加作为接合用的线圈的挂圈(8、9)。以钩挂挂圈(8、9)的织针不同的方式,使线圈列的位置向从四指主体部(6)的编织端部分离的方向错开。如(b)所示,以从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前端折回的方式编织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时,以连结挂圈(8、9)间的方式形成线圈列。如(c)所示,利用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折回编织形成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大拇指用指袋(11)后,利用作为使针织纱沿线圈横列方向环绕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五指主体部(14)的编织,完成手套(1)。

    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5047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10224808.3

    申请日:2013-06-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2

    Abstract: 一种与以往相比能简单且可靠地进行编织物的脱线停止的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其是在使用横编机编织了编织物后,对该编织物的终端线圈(10)实施脱线停止处理的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横编机具有切断从由针床编织的编织物向供线口(9)延伸的编织纱线的编织纱线切断机构,能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此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具备以下的工序(α)~工序(γ)。工序(α):在被卡定在针床上的终端线圈(10)上新编织停止用线圈(12)。工序(β):由编织纱线切断机构(5)切断从停止用线圈(12)向供线口(9)延伸的编织纱线。工序(γ):通过使停止用线圈(12)从编织时的位置移动,将停止用线圈(12)的切断端(12e)从终端线圈(20)拔出。

    二重筒状编织物的端部连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49053B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0880115004.7

    申请日:2008-11-04

    Inventor: 船木信男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D10B2403/023

    Abstract: 一种编织方法,不进行缝制,利用编织线彼此的交织在两端连接二重筒状编织物的内外的编织物。在使用向内侧筒部(7)供给编织线(11)的供线口(9)和与供线口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一方侧并向外侧筒部(8)供给编织线(12)的供线口(10)来编织由上述两个筒部构成的二重筒状编织物(1)时,按所希望的组合反复进行如下工序:在二重筒状编织物的一端部(13),在从内侧筒部的编织物向供线口过渡的编织线的上方,以从外侧筒部的编织物向供线口过渡的编织线交叉的方式进行编织,接着编织内侧筒部,在一端部形成交织部(6);在二重筒状编织物的另一端部(14),在从内侧筒部的编织物向供线口过渡的编织线的上方,以外侧筒部的编织线向前后的针床的编织针过渡时交叉的方式进行编织,接着编织内侧筒部,在另一端部形成交织部。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公开(公告)号:CN101310054B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0680042177.1

    申请日:2006-11-08

    Inventor: 船木信男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A41B11/00 A41D19/04 A41D2500/10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编织完成时各指袋的编织宽度端部始终为重合状态,能够减轻用于整理形状的冲压操作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利用能左右横移且能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从指尖开始编织,对于至少一个的指根部,以相邻的指袋在其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方式在指根部形成襞状部,如下进行襞状部的形成:在指根部形成位置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成为一个筒状而形成指根部后,在接合后的筒状部上的前侧针织物部或后侧针织物部中一方的针织物部上,在上述指根部使多个线圈重合形成重叠线圈,以使针织物叠合,并且使前后另一方的针织物部的线圈绕入一方的针织物部侧,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

    二重筒状编织物的端部连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49053A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880115004.7

    申请日:2008-11-04

    Inventor: 船木信男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D10B2403/023

    Abstract: 一种编织方法,不进行缝制,利用编织线彼此的交织在两端连接二重筒状编织物的内外的编织物。在使用向内侧筒部(7)供给编织线(11)的供线口(9)和与供线口相比位于前后方向的一方侧并向外侧筒部(8)供给编织线(12)的供线口(10)来编织由上述两个筒部构成的二重筒状编织物(1)时,按所希望的组合反复进行如下工序:在二重筒状编织物的一端部(13),在从内侧筒部的编织物向供线口过渡的编织线的上方,以从外侧筒部的编织物向供线口过渡的编织线交叉的方式进行编织,接着编织内侧筒部,在一端部形成交织部(6);在二重筒状编织物的另一端部(14),在从内侧筒部的编织物向供线口过渡的编织线的上方,以外侧筒部的编织线向前后的针床的编织针过渡时交叉的方式进行编织,接着编织内侧筒部,在另一端部形成交织部。

    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85047B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310224808.3

    申请日:2013-06-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2

    Abstract: 一种与以往相比能简单且可靠地进行编织物的脱线停止的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其是在使用横编机编织了编织物后,对该编织物的终端线圈(10)实施脱线停止处理的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横编机具有切断从由针床编织的编织物向供线口(9)延伸的编织纱线的编织纱线切断机构,能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此编织物的脱线停止方法具备以下的工序(α)~工序(γ)。工序(α):在被卡定在针床上的终端线圈(10)上新编织停止用线圈(12)。工序(β):由编织纱线切断机构(5)切断从停止用线圈(12)向供线口(9)延伸的编织纱线。工序(γ):通过使停止用线圈(12)从编织时的位置移动,将停止用线圈(12)的切断端(12e)从终端线圈(20)拔出。

    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33912B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申请号:CN201080009147.7

    申请日:2010-02-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D04B1/108 D04B1/26 D10B2403/03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通过横机以无缝制方式进行编织,且无损外观而容易配合穿用部位的立体形状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如(a)所示,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与四指主体部(6)的端部的纵行方向连续,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反复往返而编织。线圈横列方向上,在中间编织线圈列,在两侧分别添加作为接合用的线圈的挂圈(8、9)。以钩挂挂圈(8、9)的织针不同的方式,使线圈列的位置向从四指主体部(6)的编织端部分离的方向错开。如(b)所示,以从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前端折回的方式编织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时,以连结挂圈(8、9)间的方式形成线圈列。如(c)所示,利用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折回编织形成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大拇指用指袋(11)后,利用作为使针织纱沿线圈横列方向环绕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五指主体部(14)的编织,完成手套(1)。

    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63252B

    公开(公告)日:2010-11-10

    申请号:CN200680033056.0

    申请日:2006-09-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不通过嵌花技术连接而使筒状针织物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状针织物和用于得到该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将前侧部和后侧部的任一方或跨越前侧部和后侧部双方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作为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部,为了使该第一针织物部比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针织物部厚,第一针织物部用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的双方进行添纱编织,第二针织物部用第二针织纱连续编织,并且用第一针织纱对第一针织物部进行集圈编织。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公开(公告)号:CN101310054A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680042177.1

    申请日:2006-11-08

    Inventor: 船木信男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A41B11/00 A41D19/04 A41D2500/10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编织完成时各指袋的编织宽度端部始终为重合状态,能够减轻用于整理形状的冲压操作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利用能左右横移且能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从指尖开始编织,对于至少一个的指根部,以相邻的指袋在其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方式在指根部形成襞状部,如下进行襞状部的形成:在指根部形成位置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成为一个筒状而形成指根部后,在接合后的筒状部上的前侧针织物部或后侧针织物部中一方的针织物部上,在上述指根部使多个线圈重合形成重叠线圈,以使针织物叠合,并且使前后另一方的针织物部的线圈绕入一方的针织物部侧,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

    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63252A

    公开(公告)日:2008-09-10

    申请号:CN200680033056.0

    申请日:2006-09-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4B1/28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不通过嵌花技术连接而使筒状针织物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状针织物和用于得到该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将前侧部和后侧部的任一方或跨越前侧部和后侧部双方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作为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部,为了使该第一针织物部比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针织物部厚,第一针织物部用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的双方进行添纱编织,第二针织物部用第二针织纱连续编织,并且用第一针织纱对第一针织物部进行集圈编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