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681977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21042.6
申请日:2008-06-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p型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热电转换材料间的接触电阻低且于高温下也可在不因氧化而导致劣化的情况下使用的热电转换元件、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p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11)采用以呈层状钙钛矿结构的以组成式:A 2 BO 4 表示的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材料,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12)采用以呈层状钙钛矿结构的以组成式:D 2 EO 4 表示的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其中,A为至少包括La的1种或多种元素,B为至少包括Cu的1种或多种元素,D为包括Pr、Nd、Sm、Gd中的至少1种的1种或多种元素,E为至少包括Cu的1种或多种元素。使p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和复合绝缘材料(13)共烧结。作为构成复合绝缘材料的玻璃,采用软化点为550~750℃以上的玻璃。
-
公开(公告)号:CN115039190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180010918.2
申请日:2021-03-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电容器(1A)具备:绝缘基板(10);电容形成部(20),包含金属多孔体(21)、电介质膜(22)以及导电膜(23);以及密封部(30),对电容形成部(20)进行密封。电容形成部(20)设置在绝缘基板(10)的第1主面(10a)上。在金属多孔体(21)连接有包含从第1主面(10a)侧朝向第2主面(10b)侧贯通绝缘基板(10)的第1过孔导体(13)的第1外部连接布线,在导电膜(23)连接有包含从第1主面(10a)侧朝向第2主面(10b)侧贯通绝缘基板(10)的第2过孔导体(14)的第2外部连接布线。在沿着第1主面(10a)的法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过孔导体(13)以及第2过孔导体(14)均设置在配置了电容形成部(20)的区域内。
-
公开(公告)号:CN107615502B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680033650.3
申请日:2016-03-3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元件本体(11)由多个第1热电变换部(111)和多个第2热电变换部(113)在一个方向上交替排列而成。一对电极(15,16)与多个第1热电变换部(111)及多个第2热电变换部(113)中的任两个电气连接。绝缘体部(13)覆盖第1热电变换部(111)的下侧及上侧。传热部(17,19)设于绝缘体部(13)的与第1热电变换部(111)侧相反的一侧。
-
公开(公告)号:CN103003969A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180035405.3
申请日:2011-06-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5/34 , C04B35/47 , C04B2235/3213 , C04B2235/3232 , C22C29/12 , C22C32/001 , F27D7/06 , H01L35/22 , H01L35/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电阻、热电转换材料的占有率高、且热电转换效率高的热电转换元件,可高效地制造该热电转换元件的热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通信装置。本发明的构成包括以金属作为主要成分的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11)、以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12)、以复合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氧化物绝缘材料(13);在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的接合面的部分区域内,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直接接合,在接合面的其它区域内,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介以复合氧化物绝缘材料接合,从而形成pn接合对。使用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使该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复合氧化物绝缘材料共烧结成一体。
-
公开(公告)号:CN108431973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680065698.2
申请日:2016-10-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在增加热电转换元件的发电量的同时,减少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发电量偏差。热电转换元件(1)具备层叠体(10)。层叠体(10)具有p型半导体层(11)、n型半导体层(12)以及绝缘层(13)。n型半导体层(12)pn接合于p型半导体层(11)的一部分的区域。绝缘层(13)设置于p型半导体层(11)和n型半导体层(12)之间的未pn接合的区域。层叠体(10)含有0.005重量%以上且0.009重量%以下的碳。
-
公开(公告)号:CN101681977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880021042.6
申请日:2008-06-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p型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热电转换材料间的接触电阻低且于高温下也可在不因氧化而导致劣化的情况下使用的热电转换元件、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p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11)采用以呈层状钙钛矿结构的以组成式:A2BO4表示的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材料,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12)采用以呈层状钙钛矿结构的以组成式:D2EO4表示的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其中,A为至少包括La的1种或多种元素,B为至少包括Cu的1种或多种元素,D为包括Pr、Nd、Sm、Gd中的至少1种的1种或多种元素,E为至少包括Cu的1种或多种元素。使p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和复合绝缘材料(13)共烧结。作为构成复合绝缘材料的玻璃,采用软化点为550~750℃以上的玻璃。
-
公开(公告)号:CN111149227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880062495.7
申请日:2018-08-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热电转换元件(10)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具有多个第1热电转换部(13)、多个第2热电转换部(11)以及绝缘体层(15)。第1热电转换部(13)与第2热电转换部(11)在Y轴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在第1热电转换部(13)和第2热电转换部(11)的Y轴方向的面的局部的区域,第1热电转换部(13)与第2热电转换部(11)接合,在Y轴方向的面的其他区域,在第1热电转换部(13)与第2热电转换部(11)之间夹有绝缘体层(15)。绝缘体层(15)覆盖第2热电转换部(11)的端面。第1热电转换部(13)的Y轴方向的厚度(W2)与第2热电转换部(11)的Y轴方向的厚度(W1)之比(W2/W1)大于4且为11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8886084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780021662.9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热电转换模块(1)包括: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0):以及密封构件(22),其密封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0)。热电转换元件(10)具有沿Y轴方向交替地排列的多个第1热电转换部和多个第2热电转换部。第1热电转换部的‑Z方向侧的端部和+Z方向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与相邻的另一第2热电转换部的端部电连接。密封构件(22)的上侧为接触面(22a)。
-
公开(公告)号:CN103003969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180035405.3
申请日:2011-06-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5/34 , C04B35/47 , C04B2235/3213 , C04B2235/3232 , C22C29/12 , C22C32/001 , F27D7/06 , H01L35/22 , H01L35/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电阻、热电转换材料的占有率高、且热电转换效率高的热电转换元件,可高效地制造该热电转换元件的热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通信装置。本发明的构成包括以金属作为主要成分的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11)、以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12)、以复合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氧化物绝缘材料(13);在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的接合面的部分区域内,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直接接合,在接合面的其它区域内,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和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介以复合氧化物绝缘材料接合,从而形成pn接合对。使用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使该n型氧化物热电转换材料、p型金属热电转换材料、复合氧化物绝缘材料共烧结成一体。
-
公开(公告)号:CN115039190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180010918.2
申请日:2021-03-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电容器(1A)具备:绝缘基板(10);电容形成部(20),包含金属多孔体(21)、电介质膜(22)以及导电膜(23);以及密封部(30),对电容形成部(20)进行密封。电容形成部(20)设置在绝缘基板(10)的第1主面(10a)上。在金属多孔体(21)连接有包含从第1主面(10a)侧朝向第2主面(10b)侧贯通绝缘基板(10)的第1过孔导体(13)的第1外部连接布线,在导电膜(23)连接有包含从第1主面(10a)侧朝向第2主面(10b)侧贯通绝缘基板(10)的第2过孔导体(14)的第2外部连接布线。在沿着第1主面(10a)的法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过孔导体(13)以及第2过孔导体(14)均设置在配置了电容形成部(20)的区域内。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