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层开发煤层气井上部产层暴露的排采控制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332676B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510874436.8

    申请日:2015-12-02

    Abstract: 一种合层开发煤层气井上部产层暴露的排采控制方法及装置,属于煤层气地面开采控制方法及装置。排采过程可划分为初期排液、憋压增产、控压稳产、产气衰减、过煤层排液及控压提产6个阶段。初期排液阶段,控制液面降幅以排出更多的地层水及压裂液;憋压增产阶段,设定套压上限,并逐渐提高日产气量;控压稳产阶段,稳定流压降幅,避免日产气、产液量的大幅波动;产气衰减阶段,缓慢降流压至日产气量逐渐下降至商业气流标准以下;过煤层排液阶段,降低液面高度以暴露上部产层,并杜绝套压回升;控压提产阶段,保持套压稳定或略有下降,使日产气量逐渐升高。本发明解决了上部产层暴露后易伤害的难题,可显著延长合层开发煤层气井高产、稳产的时间。

    一种高应力区煤层气井合层排采装置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4912522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236023.7

    申请日:2015-0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应力区煤层气井合层排采装置及工艺,该采排装置包括游梁式抽油机、井下排采管柱和监测控制系统;井下排采管柱包括设置在煤层气井生产套管内的油管、设置在油管内与游梁式抽油机连接的抽油杆以及与抽油杆底部依次连接的管式泵、尾管、压力计托筒、气锚、绕丝筛管、沉砂管和丝堵;监测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生产套管的采气管线上的套压表和针型阀、设置在油管的排水管线上的旋塞阀以及设置在压力计托筒内的双直读电子压力计;该排采工艺包含多个排采循环,每个循环划分为排水憋压、稳压增产、控压稳产、降压衰减四个阶段。本发明解决了高应力区合层排采条件下煤储层易伤害的难题,可显著延长煤层气井高产、稳产时间。

    垃圾填埋气液收集疏排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0467727C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610166464.5

    申请日:2006-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气液收集疏排装置及其施工工艺,装置由多个首尾相接的蛹状篓构成,蛹状篓内充填有导水导气性良好的砂砾,蛹状篓上口与填埋场竖井相连。利用可生物降解木质纤维材料编织的蛹状篓,内盛导气导水性良好的砂砾并首尾相接构成垃圾生物气和渗滤液的收集疏排通道,随着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在垃圾填埋体内多分支敷设,不仅实现了垃圾填埋气液的一体化收集疏排,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垃圾降解过程中细微颗粒对气液运移孔道的堵塞,改善了垃圾体内部的导水、导气性,有利于气液在垃圾体内部的运移,提高了气液一体化收集疏排的效率,避免生物气与渗滤液在填埋场内部的积聚,具有结构简单、抗变形、可降解、易施工、低成本等优点。

    垃圾填埋场生物气与渗滤液一体化抽排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995568A

    公开(公告)日:2007-07-11

    申请号:CN200610166465.X

    申请日:2006-12-20

    Abstract: 一种垃圾填埋场生物气与渗滤液一体化抽排系统,在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前砌筑完成竖井,随垃圾填埋作业由下至上依次敷设与竖井相通的多水平、多分支的收集疏排通道,收集疏排通道内充填有导水、导气的砂砾,多分支收集疏排通道与竖井的水平面夹角α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竖井井口没有密封盖,并设有可将生物气与渗滤液抽排掉的抽排装置。通过分层辐射状敷设的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多水平、多分支收集疏排通道改善垃圾体内部的透水透气性,进行气液一体化的收集与输导;通过发散状的多水平、多分支收集疏排通道向中心竖井汇聚,实现生物气与渗滤液的积聚,便于抽排。整个系统结构简单,生物气与渗滤液的收集效率高,施工方便,工程费用低,后期维护管理方便。

    垃圾填埋气液收集疏排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995567A

    公开(公告)日:2007-07-11

    申请号:CN200610166464.5

    申请日:2006-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气液收集疏排装置及其施工工艺,装置由多个首尾相接的蛹状篓构成,蛹状篓内充填有导水导气性良好的砂砾,蛹状篓上口与填埋场竖井相连。利用可生物降解木质纤维材料编织的蛹状篓,内盛导气导水性良好的砂砾并首尾相接构成垃圾生物气和渗滤液的收集疏排通道,随着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在垃圾填埋体内多分支敷设,不仅实现了垃圾填埋气液的一体化收集疏排,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垃圾降解过程中细微颗粒对气液运移孔道的堵塞,改善了垃圾体内部的导水、导气性,有利于气液在垃圾体内部的运移,提高了气液一体化收集疏排的效率,避免生物气与渗滤液在填埋场内部的积聚,具有结构简单、抗变形、可降解、易施工、低成本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