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低成本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99053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810007108.1

    申请日:2018-01-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低成本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方法为:步骤一、清洗回收的玉米秸秆并切成2cm的小块;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制好的秸秆粉与活化剂以1:3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后溶于水中搅拌24h,进行酸洗后,利用去离子水将混合物洗至PH值为7时得到具有海绵状高比表面积结构的碳材料;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处理好的碳材料以1:2:0.1的质量比与氮前体与钴前体进行混合后溶于水中使其达到混合均匀,进行热解;步骤四、将步骤三中的制品用3mol/L的盐酸溶液进行酸洗后利用去离子水将其洗至PH值为7时得到掺杂氮和钴元素的氧还原催化剂。有益效果:能使玉米秸秆“变废为宝”,解决污染环境的问题,使用方便、无安全隐患、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

    一种精量配比送粉系统及出粉量及配比量动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89406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810217208.7

    申请日:2018-03-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量配比送粉系统及出粉量及配比量动态控制检测方法,属于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同步送粉器领域。该系统由控制计算机、控制机柜、送粉器、粉量检测模块、粉量控制模块和精量配比控制模块组成。其中:送粉器存储盛装粉末,并将粉末输送到激光加工区域;粉量检测模块实时获取送粉器送出的精确粉量,并将粉量数据发送给精量配比控制模块;粉量控制模块实时控制送粉器输出的粉量,接收精量配比控制模块的控制信息,对出粉量实时调整。精量配比控制模块对送粉量和送粉配比量进行实时、动态控制,达到精量配比控制。本发明支持多种材料的混合送粉,保证各种材料的精量配比控制,有效的提高了送粉的精度、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一种预测软硬相间形貌仿生材料摩擦系数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59267A

    公开(公告)日:2017-07-18

    申请号:CN201710268729.0

    申请日:2017-04-2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9/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仿生材料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预测软硬相间形貌仿生材料摩擦系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弹性模量不同的两种材料的摩擦系数及弹性模量;通过摩擦试验,确定软材料的摩擦系数fs及硬材料的摩擦系数fh;通过拉伸试验得到软材料的弹性模量Es与硬材料的弹性模量Eh;步骤二、确定软材料的表面积比c%;步骤三、确定软硬相间形貌仿生材料摩擦系数;本发明通过少量软、硬材料的基体性能参数便可方便快捷预测软硬相间形貌仿生材料摩擦系数,比实验手段直接测量软硬相间形貌仿生材料摩擦系数成本低,且测试过程中不易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

    一种通过亚胺键共价连接的聚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47111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610223142.3

    申请日:2016-04-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L61/22 C08G12/06 C08L2203/30 C08L2205/025

    Abstract: 一种通过亚胺键共价连接的聚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其是分别用脂肪族二醛与脂肪族二胺反应制备硬度90~100HRR的聚亚胺材料PI-S和用芳香族二醛与脂肪族二胺反应制备硬度115~125HRR的聚亚胺材料PI-H;然后将两种聚亚胺材料PI-S和PI-H分别粉碎成粉末,过80~120目筛;再用球磨机混合30~60min使进一步混合均匀;最后将混合的聚亚胺材料粉末热压成型,即可得到通过亚胺键共价连接的聚亚胺复合材料。本发明产物的高分子链通过碳氮双键连接,可在70~80℃发生动态共价化学的亚胺复分解反应,具有低温塑性,本发明可在低温热压条件下得到机械性质优良的聚亚胺复合材料。

    一种制备超轻二氧化锰气凝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71422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643709.8

    申请日:2015-10-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气凝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冰模板诱导超薄纳米片自组装制备超轻二氧化锰气凝胶的方法。本发明从制备超薄二氧化锰纳米片胶体溶液出发,利用冷冻时的冰晶模板效应诱导纳米片自组装,随后通过真空冷冻干燥过程,方便快捷地制备了超轻二氧化锰气凝胶。气凝胶展现了微观的三维多孔结构,孔洞的平均孔径为45~60μm,孔壁骨架结构的平均长度为35~60μm,平均直径为2.0~3.0μm。本发明制备的二氧化锰气凝胶密度可以低至0.51mg/cm3,是首次报道超轻(密度

    对柱状工件端面抛光过程中装夹的辅助工具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907929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372997.8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4B41/06

    Abstract: 对柱状工件端面抛光过程中装夹的辅助工具及其应用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抛光效率低、抛光质量难以保证、抛光机移动不方便、污染环境以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支撑平台,抛光机设置在支撑平台的支撑底板上;与型材框架上端面固定连接的施力部件;和夹具体,夹具体包括大压盘和多个小压盘,小压盘一个端面中心位置设置有转轴,另一个端面外侧设置有凸沿,大压盘圆周均布多个通孔,多个小压盘的转轴分别大压盘上的通孔通过轴承连接,小压盘的转轴穿过大压盘的一端设置有销孔,通过柱销穿过销孔实现连接;施力部件作用在大压盘的中心位置,使多个小压盘夹持的工件与抛光机的抛光面接触。

    一种一步合成单层二氧化锰纳米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10486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10542959.8

    申请日:2014-10-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一步合成单层二氧化锰纳米片的方法,属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形貌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高锰酸盐在酸性烷基硫酸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一步反应,利用烷基硫酸盐表面活性剂水解生成相应的醇原位还原高锰酸盐生成二氧化锰。与直接加入还原剂醇相比,本发明通过表面活性剂逐步水解过程有效的控制了二氧化锰的生成速度同时还用作结构诱导试剂,从而实现一步制备得到单层二氧化锰纳米片。制备的单层二氧化锰纳米片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电容性能,并可广泛应用于电池、传感、催化等领域。

    一种气管内插管装置
    9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050591U

    公开(公告)日:2020-07-21

    申请号:CN201920810649.8

    申请日:2019-05-3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管内插管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气管导管携带器、延长导丝、食管上端开口定位器、组织撑开器和口腔开口固定器;本实用新型在临床应用方面能够取代“喉镜”的使用;能够绕到会厌后方通过显示屏清晰地看到声门,然后再通过控制起降结构准确地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前端连接的食管上端开口定位导管能够防止返流误吸等危害情况发生;不但能够减少由于反复气管插管会对声带及会厌组织造成的损伤,还能够降低因为长时间气管插管可能造成的乏氧、返流误吸等危害患者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方便困难气道气管插管的操作,降低困难气道气管插管的组织损伤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对柱状工件端面抛光过程中装夹的辅助工具

    公开(公告)号:CN204725319U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20468447.1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对柱状工件端面抛光过程中装夹的辅助工具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抛光效率低、抛光质量难以保证、抛光机移动不方便、污染环境以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平台,抛光机设置在支撑平台的支撑底板上;与型材框架上端面固定连接的施力部件;和夹具体,夹具体包括大压盘和多个小压盘,小压盘一个端面中心位置设置有转轴,另一个端面外侧设置有凸沿,大压盘圆周均布多个通孔,多个小压盘的转轴分别大压盘上的通孔通过轴承连接,小压盘的转轴穿过大压盘的一端设置有销孔,通过柱销穿过销孔实现连接;施力部件作用在大压盘的中心位置,使多个小压盘夹持的工件与抛光机的抛光面接触。

Patent Agency Ranking